劉培龍
摘要:初中歷史以基本史實為主線,要求學生要通過融匯的學習形成有效記憶。依據核心素養的基礎展開歷史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理智、道德情感和審美情趣。教師要選取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養;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 ;教學;自主探究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帶有鮮明的學科特色,依托于具體學科的知識體系。是學生學習該學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思維品質和關鍵成就。核心素養是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識、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包括能判斷會選擇,能理解會反思,能包容會合作,能自律會自主等認知性素養與非認知性素養,具有一定的綜合性。而且,核心素養是所有人都不可或缺的、最關鍵、最必要,也是最基礎、最具生長性的素養。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已成為當今深化課程改革的中心內容。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學生在接受歷史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識、關鍵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的綜合表現,是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能夠體現出的帶有歷史學科特性的品質。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在遵循歷史學科性質和特點的基礎上,以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和提升為目標,確立教學中心、整合教學內容、開發課程資源、設計教學問題、組織教學活動。教師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對實現歷史課程這一目標有重要意義。
課堂教學是實現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核心舞臺。然而,目前的初中歷史教學,有兩種形式比較普遍:一種是過分追求歷史課的趣味性。歷史課變成歷史故事課,大量的歷史故事又充斥著戲說的成分,課堂僅僅停留在歷史想象的層次而沒有思考;另一種是為考試而教,變成一種“背歷史知識”、“練歷史知識”的課堂,這兩種都形式都不利于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同時,初中學生正處于人格成長的關鍵期,更需要在教學中培養和發展他們的歷史核心素養,為增強核心競爭力,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等,要科學有效地依據學科核心素養展開教學,這是每一位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達到的教學目標。
一、選取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初中歷史課程有著非常明顯的學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培養學生不同的核心素養。比如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求學生能夠明晰初中歷史的時空觀念,要求學生將每個時空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貫穿起來,放到時空中進行觀察分析,讓學生懂得在時空中理解歷史事件,并將各事件進行關聯,體會不同時空中歷史變化的延續性,體會歷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體。這個教學目標,就是對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將這樣的教學目標與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系起來,與學生最近發展區進行整合,選擇最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又比如,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就要選取合適的史料對學生進行訓練。比如在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下同)八年級下冊《偉大的歷史轉折》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主要內容、深圳等經濟特區騰飛及歷史作用,可以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搜集與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前后的面貌、深圳經濟特區對外開放前后的面貌等相關的圖片、文字、音視頻資料,并進行整理。在此基礎上,由每個小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從而讓學生通過史料進行實證,證明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學習小組可采用同組異質的原則,每組四至六人,自由組合,不同能力、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在同一小組中交流,既培養了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史論結合進行分析的能力。
二、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養
自主探究是新課改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它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做課堂的主人。初中歷史教學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就是要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如在七年級上冊《南方經濟的發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研究中,真正去探索南方經濟的發展。首先,教師要向學生展示研究目標,組織學生成立學習小組,讓學習小組搜集相關資料并進行處理。其次,讓學生在小組內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學習心得。再次,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地理圖表,讓學生通過閱讀圖表,指出南北地理分界線,區分南方、江南的地理范圍,找出南北方的兩條大河。學生在小組內部的交流過程,就是歷史理解這個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通過交流,學生真正理解了北方人口南遷的原因、過程,理解了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最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研究成果,并進行全班交流。這樣,學生在多環節學習中通過主動參與探究,逐步形成了歷史觀念和歷史價值觀,切實提升了核心素養。
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精講多練,使學生在能力訓練中提升核心素養。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僅憑一張嘴一支粉筆就完成了整節課的教學,但在新課改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所以,教師要調動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如九年級《“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一課,在導讀中提出了讓學生思考“巴黎公社”這個政權有什么特點,又是怎樣失敗的。教師就可以針對這個導讀引導學生在課前自主思考這個問題,要求學生通過課本上展示的史實進行論證,引導學生在課前查閱相關資料,多角度、多層面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比如課本上為學生展示了拿破侖三世被俘的過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資料,對這個問題進行佐證,從而讓學生了解拿破侖三世被俘前后的歷史。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查找巴黎公社形成的特點以及“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的條件,并在課堂上進行小組研討及全班展示交流、辯論。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不斷學會如何主動進行歷史的學習,這對其歷史時空觀念、歷史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教師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展教學。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靠一線歷史教師在觀念上更新,在專業上提升,在教學中滲透,在日常中積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與創新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