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方位開展依法治國,積極建設法治中國已經變成當今時代的最強之音。除了國家積極進行依法治國戰略之外,其更多的是有賴于全社會公民法律意識的進一步增強。青年大學生是在我國的未來社會中處于主體地位的特殊群體,他們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提高,對于依法治國戰略的有效實施必然會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對策
一、加強大學生法律知識的學習
當前,在我們國家深入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影響法治更深層面的要素是公民自身法律意識的結構和狀況。法治社會的昌明、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有效實施和公民健全的法律意識以及對法治理想的確信分不開關系。可以說,公民法治意識的增強和整體法律素質的提高,不單單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本條件,也是依法治國順利推進的必然結果。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他們是作為推進法治進程的主體力量而存在的,所以說他們的法律意識水平直接影響著依法治國方略能否順利進行以及會對我國未來“五位一體”的建設格局產生影響。
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有效度量法律意識水平高低的一個標準。從近幾年來發生的一些高校事件來看,雖然我國高校的法律基礎教育已經普及,但是青年大學生的法律知識還是十分薄弱。在大學中開設了大學生法律基礎課程,通過對基礎法律課程的學習,逐步增強當代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識和掌握,讓他們從對法律只是淺顯的理解,感性的認識上升到可以更好地認識法律的深層面的內涵,這樣他們對法律便會有更加深刻的理性認識,通過學習法律基本常識讓青年大學生對法律意識發生質的改變。在法律課程的學習中,老師可以進行鮮活生動的案例講解,這樣學生便容易掌握基礎的法律知識,更好地理解憲法及法律的基本規范,從而更加深刻地去實踐黨的依法治國戰略,提高對法律的認識,加強自身法律意識。
除了課堂上的學習,大學生也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其他方式進行法律知識的學習,比如說可以觀看電視法制節目,模擬法庭等。從另一角度上說,法律知識是青年大學生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作為新世紀的青年大學生,其通過學習法律基礎知識,能夠提升自身修養,規范自我行為,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促進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遵守法律,享受個人權利,履行義務。
二、創新高校法律教育教學手段
當代大學生需要具有健全的法律意識,養成依法辦事的行為,首先要做的就是學習法律常識,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因此,高校的法制教育課程就成為最基本的關鍵性環節。但是就目前情況而言,高校開設的課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大學生通過這門課學習和接受法律意識的培育,但這門課程學時較少,但內容繁多,如果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讓學生們掌握各個方面法的內涵和內容條文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教師要通過理論聯系實際這種形式,讓學生們探析法律存在的意義,我們遵循法律,維護法律的意義。需要透過現象看到它的本來面目,這樣才能使青年大學生心中確立法律的權威性,從而更加堅定法律信念,形成法律思維,依法辦事的行為習慣。
同時,校園特色文化活動也是增強青年大學生法律能力鍛煉的一項重要活動。法律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法律環境、法律文化和不可缺少的實踐鍛煉。校園文化氛圍屬于學校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彰顯大學生的主體性以及尊重學生基本權利的校園環境管理、學習行為管理等制度所形成的學校文化環境,不僅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具有一定的調節、約束和導向意義,還能使青年大學生依次樹立起相互尊重、公平競爭、遵守法則、積極進取的良好習慣以及平等、民主、文明、和諧的校園制度氛圍。因此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特色文化活動是非常需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多彩的校園活動能夠建立一個充滿了法律文化和法制觀念的良好氛圍,能夠建立一個這樣的氛圍就是良好的開端。
另外,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得我們走向信息化便利化的社會環境,在如今這個資源眾多,信息共享的時代,青年大學生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去選擇各類信息。所以,高校絕不可能只通過單一的渠道去傳播法律理論,而是可以借助媒體、互聯網等大學生認同和接受的方式,把新產生的法律、法規傳遞給他們,達到幫助他們認識和掌握法律的目的,最終通過多途徑的方法間接地提升他們的法律意識。學校組織管理部門等可以通過設立“高校大學生法律信息網站”、微博、公眾號等其他方式達到宣傳法律知識的目的,網站可以創立社會版、校園版等,通過學生會和班級實行分塊管理責任制度,進行分層管理,具體內容可以包括:認知法律基礎知識,公布法律有關信息,進行積極的互動交流以及熱點案例探究等工作,各大學校可以指定有關的法律教師進行現場指導、咨詢把關。設立“青年大學生法律信息網站”真正的意義是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和法律相關的交流平臺,讓他們在習得法律知識的同時,積極參與問題的分析,這樣不僅增強了青年大學生思想上的交流,還進一步地傳播了法律知識,對增強青年大學生的保護意識和學校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思想有重大意義。
三、重視社會實踐活動
當代大學生需要將法律知識轉化成為堅定的法律意識和正確的法治觀來指導自身的行為,想要實現理論到實踐的跨越,關鍵是需要通過法律實踐這個紐帶和中介。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大學生走出課堂和校園,走入社會去參加各種形式的法制社會實踐,這樣的行動使學生參與其中,真切地感受法律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作用,感受到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更深刻地理解在課堂上所學到的法律知識,從而培養其自覺的法律思維和法律意識。高校可以積極聯系地方司法部門,與當地司法部門聯合建立實訓基地,有效利用法制教育的“第二講堂”,讓青年大學生積極參與一些主題鮮明、形象生動的司法實踐活動,例如旁聽相關民事、刑事訴訟案件、經濟的審判會議,身臨其境感受法律在社會中的切實作用。還可以請法官、律師和立法工作人員來學校分析違法犯罪典型案件、增設法律講座和咨詢、參觀看守所、旁聽審判等等一系列活動,利用發生在身邊的司法案例對青年大學生開展直接、生動的法律教育,遵照法律教育的特點和理論聯系實際,給予大學生適當的引導,使他們學以致用,舉一反三,提高自身法律修養。在多種多樣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大學生深刻鞏固法律知識、完備自己的知識層次,鍛煉自己拿起法律武器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四、重視家庭法律素質教育
家庭法制教育是家長通過自身法律修養站在法律的高度上教導子女認識他人以及社會關系的一種教育方法,使他們逐步認識到法律的強制性,引導他們對自身行為規范進行約束。青年大學生融入社會生活之前的必經之路是家庭法制教育,它是青年大學生保護自己、尊重他人的基礎,同時也是增強公民法律意識的重要路徑之一。我國大部分青年大學生既有成為良好公民的潛質,也有可能違背法律淪為罪犯。家庭法律教育的目標是將外部約束減至最低程度,培養青少年內在自制力,就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一個合格公民。
另外,當代大學生法律觀的正確塑造,與父母法律意識的高低有著很重要的關系。但由于歷史原因,目前中年父母大多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高,封建家長制思想嚴重等問題,缺少當代社會家庭必需的法律觀念和精神素養,所以,家庭教育方式的改進與落實勢在必行。因此,政府必須加大家庭教育方面的投入,同時父母也應接受包括法律知識在內的當代社會文化知識的培養。
五、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除很小一部分少年大學生外,絕大多數的學生進入大學時正處于18周歲左右的年齡階段,其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他們心理上具有強烈的要求被他人和社會認可的沖動,獨立自主意識強。同時,由于進入大學后,學習環境以及人際關系產生變化,加之經濟壓力、學習壓力和就業壓力等眾多人生考驗接踵而至,會使一些心理脆弱的學生不知所措,從而對法律、制度產生抵觸情緒。很多大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都是心理不健康、不良情緒釋放導致的結果。
因此,在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勢在必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應從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出發,采用相關心理教育方式和技巧,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危機預警機制。從而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培養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肖園.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的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5.
[2]安克杰.當代大學生法律素質缺陷成因及對策[J].經濟師,2004,(09):106-107
[3]唐華生,何霖.加強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的思考[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01):88-91
[4]周金戀.大學生法律素質及其培養芻議[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2
作者簡介:方婷婷(1985-8),女,漢族,河南信陽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法律,現任教于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