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花
摘要:要想學好語文,一靠老師的“教”,二靠學生的“學”,只有“教”與“學”二者完美結合起來,才能在語文學習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從幾個方面進行了簡要論述。
關鍵詞:語文課堂;解決問題;工具書;教學活動
新時期素質教育背景下,對語文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老師必須轉變教學和思維和方法,扭轉過去“照本宣科”似的陳舊教學方法,著眼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學生呢?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只知道“死記硬背”,而要在老師良好教學方法的指引下,找尋到適合自身語文成績提高的學習方法,學習起來既輕松,且又能扎實掌握語文課程知識。
小學語文成績的提升,既離不開老師對教學方法的探索,也離不開學生的努力配合,師生良好互動齊努力,向課堂要效益,才能結出語文課改的新碩果。
一、老師學生一起抓好語文課堂
何謂課堂?有老師、學生且大家積極互動的教學、學習場所,才叫課堂。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尤其是課堂教學,需要老師、學生的互相配合。老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這里的“教”特指“教授”、“講授”,帶有引領學生學習知識的意思。這里的“學”,主要是學生的“學習”,他們帶著疑問、帶著困惑在學,老師就承擔“釋疑解惑”的重任。
素質教育背景下,語文老師要積極轉變教學思維和教學觀念,“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主動教給學生“漁”的辦法,讓他們自己學會捕魚,學會收獲,才能真正學到知識。語文教學要改變以前那種按照課本講解“字、詞、句、段、課文”的模式,而要在啟發、引導的基礎上,讓學生開啟主動思維,學會主動學習。
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做到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學生則要學好四十分鐘,做到全神貫注,專心凝聽。教師除有精通的教學業務,還需作好反饋記錄、總結、提高。學生必須保持頭腦清晰,課上做到一聽二寫三問四記五參考,或者是:說到手到眼到耳到心到,改變過去背誦課文主題思想、寫作特點,而是學習怎樣概括,怎樣分析,符合實際,疏通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同時,師生單獨復習也有好處,集體條件下學習,學生不費勁,并且許多知識銘記肺腑,教師也才輕松。
二、語文知識要從問題開始
聽、說、讀、寫能力是我們學習所要達到的目標,這些能力從何而來呢?其實這些問題課上都有,只是平時我們沒有去訓練,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個問題,師生一般不會理睬的,可這樣就失去了師生鍛煉的機會,失去了朗讀、閱讀能力的培養,結果兩者俱傷。
語文學習須從問題開始,有問題才會去思考。在教學中我們思考有一個過程,上課前,根據問題預習,然后進行獨立思考課本提出的問題和自己提出的問題。上課時在教和學的雙邊活動中,討論并解決問題,而且要求學生記下解決問題的認識,課后對解決問題進行反饋分析、綜合歸納、全面進步。如:“李勇有不少的零用錢”和“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樹”。這兩個句子同學們判斷就有些歧途了,總認為第一句是否定句,第二句是肯定句,這樣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因為結論是凡是帶否定詞的都是否定句。因此,我們做題需從問題開始,才能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三、語文學習要常備工具書
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會有疑難問題,但只要是學會使用工具書,養成閱讀的習慣,善于觀察,解決問題根本就不算難了。
語文知識在于平時多積累,腦子里儲存知識多了,做題,寫文章就會游刃有余,知識在于應用,學了不用就會變成廢物。要學好語文課,我認為師生身邊應常有幾本好書,如:《新華字典》、《詞典》、《歇后語》、《同義詞、反義詞詞典》、《優秀作文選》等,關于觀察、閱讀、學習、寫作就不會困難。聽到學生反映作文難時,其實只要學生注意收集、記錄,他們沒有又感受到知識領域的浩瀚,風格各異,滿目琳瑯,使得寫作無從下手,但只要圍繞課文多閱讀幾遍優秀作文或幾部優秀作品。我們就會感到知識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但閱讀不可套用,內容盡可能圍繞課文去選擇,這樣既復習、加深,又延伸、擴展。不但積沉原有知識,而且還形成適合你自己的具體語感。因此,我們在學校、家里、書包里都應該有基本課外書、工具書。適時選擇查閱,多讀養成良好習慣。
四、通過各項活動來提升語文成績
每個學校、班級都成立有各種興趣小組,老師可倡導成績語文興趣小組,教師認真指導興趣小組開展工作,促使每位同學積極參加,活動自然就吸引了學生。堅持活動,勤奮寫作,學生全面受到熏陶,只要熱忱認真努力,希望就在明天。“教”與“學”就會成為新的理念展現在人們眼前,以它獨特的魅力,為教學帶來一股新風尚。
語文教學活動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教師要學生 全力配合好,加上在教學中不斷實踐,師生掌握語文學科的“教”與“學”的好方法,才能使學生在語文知識的海洋中乘風破浪,達到成功的彼岸。還可組織學生參加各類語文知識活動,如聽名師講解課文,聽完后要求每個學生寫出讀后感,老師再結合學生的作業進行點評。
五、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具體如何優化呢?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如何培養有特長、有膽、有識、友情、有義、有趣的新型人才。教學方法就得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不要傳統地過多地考慮如何向學生進行知識注入。這就要求師者們在教學中大膽嘗試,勇于探索,認真總結,盡力使自己的教法得以優化,以至于自己的教法不背于教學改革。
如高年級學生教學《虞美人》這首詞的教學,首先選好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即“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然后采用“范讀(老師)——朗讀(學生)——解讀(老師)——味志(學生)——誦吟(學生)”的是個教學鑒賞方式。解讀只注重過多過細的分析,只要求作必要的啟發和誘導,要把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學生。朗讀時,學生體悟會有些不同,老師就得鼓勵,不能作強硬的統一要求,只要學生言之有理、自成其說都要認可。吟誦時,要讓學生有意識體會詞和音樂的關系,并充分發揮音樂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注重學生音樂才能的發現和挖掘,千萬不要陷入傳統的背誦朗讀教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