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如清
摘要:當前各高職院校在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往往陷入形式有余而實效性不足的盾中,人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認識還存在較大分歧,甚至存在一定的誤區。在行動上遠遠落后于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為進一步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結合高職院校的實際,增強對社會實踐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有利于不斷提高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實效性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了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中宣部、教育部組織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進行全面修訂。5月14日至19日,教育部教材局組織開展了思想政治理論課2018年版教材使用培訓工作,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18年版教材使用培訓開班儀式上作了重要講話,明確指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是當前教育系統的一件頭等大事。要用好、講好新修訂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材,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大學生頭腦,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8年4月26日,教育部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同時要求明確規定:“從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現有學分中劃出2個學分、從專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現有學分中劃出1個學分,開展本專科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這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進一步的改革探索指明了方向。但是,就當前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與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要求相對照,還有諸多的不盡人意。究其根本原因,是部分高職院校的領導和思政課教師對高校思政課的獨特定位認知模糊,沒有依據這門課程的獨特性質來總體謀劃課程的思路,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系列的改革都只停留在“術”上的細枝末節的翻新,而沒有在“道”上的創新突破。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就總體而言,在國家高度重視和全國高校的共同努力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實踐教學的內容、形式、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方面較之以前都有明顯改觀,教學效果也明顯提高。但很大一部分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同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著一些急需改進的環節。
(一)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涵和作用認識不到位。
多數高職院校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由中職轉化而來,特別是一些辦學歷史不長,辦學經驗不足的高職院校,從校領導到任課教師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和意義問題上,普遍存在著認知不到位。一少部分高職院校還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要不要實踐?如何進行實踐層面上糾結,從領導層面來講,有的領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根本沒有必要開展;并沒有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列入學校的教學計劃之中,沒有明確規定實踐教學所占的學時、學分,沒有經費保障,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還停留在口頭上;一些高職院校雖然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但教師對其重要性認識不深,觀念上的“好教師”標準就是認真備好課、上好課,頭腦里仍然只有理論課,缺乏實踐教學的概念,所以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普遍存在“重課堂、輕課外”、“重理論、輕實踐”、“重說教、輕養成”、“重教化、輕內化”的現象,致使許多高校的實踐教學活動都很難充分有效的開展起來。
(二)實踐教學的內容與新時代的要求嚴重背離。
當前,很多高職院校雖然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但由于對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精神要求學習不夠、認識不深、理解不透,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容選擇和安排上,嚴重滯后于時代要求,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導思想和要求嚴重脫節。僅僅是形式上的實踐教學,如校園歌唱比賽、時裝展等。新時代高校的大學生,求知欲望很強烈,關心國際國內大事,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多種多樣,他們往往對政治、經濟、社會與民生的熱點問題非常關注,因此實踐教學要達到的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核心價值觀,絕不是不是紙上談兵,當前實踐教學己經偏離其根本目的,實踐教學的內容與新時代的要求嚴重背離,因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效性得不到體現。
(三)實踐教學形式與教學目標嚴重脫節。
教學形式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其教學的核心,也是教師開展有效教學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實踐教學中,很多高職院校仍然為了實踐而實踐,一種實踐教學僅僅是課堂內的討論、辯論交流;另一種就是利用學生假期,給學生布置一份社會調查作業,對于大多數學生的社會實踐實際上采取的是一種“放養”模式。在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致使學生在實踐中遇到問題也難以找到正確的應對方法,很多學生為了完成任務,就瞎編、造假應付了事,很難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和熱情。這樣的實踐教學根本談不上達到提升學生理論水平和綜合素質的實效性。
(四)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素質與實踐教學使命難以統一。
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是由中職轉化而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隊伍學歷本身參差不齊,更有甚者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由其他專業教師轉崗而來,或者一些行政兼職講授這門課程,根本沒有扎實的專業知識,也沒有任何經驗,教學水平有限。再加之多數高職院校缺乏系統的、完整的實踐教學體制,目前高職院校內的三門必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開展實踐教學時,都只是單純的考慮自己課程的特點或需要,缺乏整體性的考慮,一些課程之間存在知識的覆蓋,而實踐教學中卻沒有考慮到這一點,缺乏課程間的協調與配合。由于課程不同,實踐教學的組織開展情況具有很大的差異性,有些課程組織開展得較好,而有些課程組織開展得卻不盡如人意;因任課教師的不同,相同課程的實踐教學形式也存在差異性。這些都嚴重影響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整體效果。
二、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效性路徑探索
(一)與時俱進轉變教學理念,知行合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沒有正確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教學就很難走上正軌。要確保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落實到位,必須做到真知、真行,知行合一。各高職院校從領導到廣大教師,特別是思政課教師,首先必須認真學習有關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特別是習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和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明確新時代高校以及高校教師責任和使命。其次,認真學習、深刻領會《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厘清實踐教學的內涵和特征,走出實踐教學的盲區,減少和消除實踐教學的盲目性。再次,從上至下營造良好氛圍,將各方力量聚焦到思政課實踐教學常態化的行動上來,夯實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常態化的思想基礎,自覺地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摒棄思政課實踐教學僅僅是其理論教學的補充和輔助的錯誤思想,做到真知、真行,才能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二)整合實踐教學內容,確保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目標的一致性。
整合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課程的內容體系,建立統一的實踐教學課程內容和要求體系,是具體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依據。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三門課程。實施以“ 走出去”的社會實踐為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要走出課程門類的限制, 統籌規劃和充分發揮三門理論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育人功能,建立系統化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但教育內容并不是目的,相對于教育目的來講,它只是途徑、手段,教學內容受控于教育目的,服務于教育目標。因此,在整合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容時,必須首先明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體學科的培養目標,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拓展和延伸的實踐教學,其內容的選擇、取舍上,必須與理論課教學內容高度一致,形成合力,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服務。
(三)優化實踐教學模式,打造全方位共同育人平臺。
成熟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支撐和保障,否則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一方面,要立足國際國內新形勢,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不斷優化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運行模式。 另一方面,更新教育理念,針對新形勢和新問題不斷探索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常態化的新模式。這就要求教育者必須根據新時代高校培養目標、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各學校的具體實際情況,運用多種技術手段,不斷探索和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持續開展的新模式。 例如,積極探索和構建課堂內實踐討論、校園內實踐活動和校園外社會實踐相結合的“ 三位一體” 的實踐教學模式。另一方面,要實施以“ 走出去”的社會實踐為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就是要走出課堂的限制,就必須統籌規劃和充分發揮校內外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育人功能,建立系統化的實踐教學校內外資源體系。 校內教育資源如:黨團工作、教學部門、生活管理部門和圖書館、實驗室等部門建立統一協同的教育機制,共同致力于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綜合素質的教育和提升,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提供多種組織形式、資源和條件。 同時,充分調動校外教育資源,建立聯合互動的校外實踐教學資源體系,是順利實施和有效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重要外部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校外資源包括家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地方社會相關部門等人員和要素。引導學生走向社會、了解社會,充分發揮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教育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合力。
(四)建立健全考核機制,將對教師的考核與學生考核相統一。
實踐教學的質量高低、效果的好壞,首先取決于任課教師教育觀念、教學水平、教學能力、教學態度等基本素養。盡管教師的素養高低在某些方面受外界客觀因素的制約,但內因是主要的。所以,針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現狀,各高校在強化教學的管理、健全教學管理制度的過程中,應重視頂層設計,將教師的實踐教學的過程、效果納入對教師的業務考核,以促進教師業務能力的提高,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于學生來講,無論那種教學,科學的考核方式都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對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教學而言,需要拋棄過去以期末成績為標準的考評體系,建立一個貫穿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各個環節的考評體系。讓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始有終,一改過去重結果、輕過程的實踐教學評估體系。在思政課實踐教學評估中尤其側重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獲得感,考核學生在實踐環節所表現的道德思想、團隊合作精神、創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各個方面的進步程度等。同時需要建立思政課師生互評的雙向考評體系,有利于及時發現和調整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問題,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質量。
總之,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較多問題需要解決,思政課實踐教學路徑創新仍在路上,需要經過國家、學校、教師、學生長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不斷增強。
參考文獻:
[1]王婷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育人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探索》. [J] .科教文匯總第 415 期.2018 年3 月(上).
[2]劉佩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8年第5期總第186期.
[3]何春濤 雷紅 李景春 《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實踐教學探索》. [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年 第24期.
[4]程世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 2018年3期.
[5]張紅霞 葛連山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常態化論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33卷第6期2017年12月.
[6]胡瑩,栗新宇《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實效性的思考》 [J] 黑龍江教育2018 年第 6 期(總第 1248 期).
[7]郎琦、張金輝、賈巨才,《基于系統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總第 547 期 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