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移動健康服務在城市地區已經逐步壯大,但在農村地區的普及尚待推廣。本文認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地區的網絡服務條件日益完善,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促使農村醫療衛生機構應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提高衛生服務的可及性,滿足農村居民的健康需求,確保“健康中國”戰略的順利推進。
關鍵詞:移動健康;鄉村振興;農村公共衛生
移動健康是醫療衛生服務領域的一次重大飛躍和變革,它通過移動互聯網絡傳播衛生保健知識、進行健康指導和干預、管理健康數據,從而大大提高了健康管理的效率,為居民保健帶來便利。許多國家為應對居民地理位置分散、人口老齡化嚴重、醫護人員短缺、慢性疾病增加、醫療成本上漲等社會健康問題,都注重加強移動健康服務體系的建設。
一、移動健康產業的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健康需求越來越高,保健產業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皮爾澤認為健康產業是IT產業之后全球“財富第五波”。發達國家健康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一般會達到15%,而我國健康產業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5%,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推廣與普及,人們已經適應了“隨時隨地隨身”的網絡信息生活,移動健康將成為健康產業發展的潮流。移動健康運用移動互聯平臺,整合了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健康數據、藥品管理等資源,有效地降低了醫療衛生成本,提升醫療衛生服務的效率,衛生保健服務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將大大改善,引發了健康醫療模式革命性的變化。目前,在我國城市地區,很多大型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公眾號以及微信群、QQ群的網絡信息交流平臺,極大地方便了居民保健;春雨醫生、尋醫問藥網等移動健康平臺的影響力也逐步擴大,這都說明移動健康正融入日常的社會生活。但是農村地區由于歷史因素的影響,健康服務信息化的水平仍有待加強。
二、農村地區移動健康建設的條件逐步成熟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走好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農村地區移動健康建設的條件也將逐步成熟:
(一)農村健康體系頂層設計對信息化建設的重視。
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發揮高新科技的效能,倡導運用“互聯網+”改善民生。2015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針對農村醫療衛生體系提出,“推進各級定點醫療機構與省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積極發展惠及農村的遠程會診系統”,希望通過信息系統建設,將大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從而優化城鄉醫療資源配置。這說明在我國衛生事業領域“健康中國”是目標方向,健康+互聯網是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方向。這些頂層設計理念為移動健康應用于農村移動健康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機遇。
(二)農村地區網絡服務能力趨向完善。
移動互聯網絡的供給是建立移動健康體系的基礎。據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總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占比高達98.3%;農村網民2.11億,占比26.3%,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為33.5%,網絡生活正逐漸融入農村家庭。
(三)農村居民保健意識的增強。
隨著“大衛生,大健康”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重視自我保健,對保健知識的獲取欲望增強,同時“重醫療,輕預防”的觀念得以糾正,希望得到有效的健康管理干預。而移動健康智能化、隨時性的介入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從而得到人們的青睞。
三、農村地區移動健康體系的建設意見
在農村地區建設移動健康體系,不僅需要政府的宏觀架構,需要公共服務機構的積極參與,也需要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機制,吸引產業資本進入農村市場,撬動農村居民的消費積極性,實現多方共贏。
(一)政府主導制定農村移動健康體系的建設規劃。
對于農村移動健康服務體系的建設,政府應根據居民的不同需求層次,制定相應的供給方案。對于公共衛生服務領域,應由政府投入專項資金,確保全民普惠;對于個性化健康需求,政府應寓以稅收優惠和其他扶持政策,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村市場;同時,政府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農村的網絡覆蓋條件。
(二)加強鄉鎮衛生院的信息化建設。
鄉鎮衛生院是農村地區衛生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是建設移動健康體系的主力軍,政府應加大人才、資金和資源的投入,提高鄉鎮衛生院的信息化建設水平。同時要求鄉鎮衛生院的工作人員改變思想,轉換態度,從“被動等待居民來院治病”變為“主動出擊通過網絡宣傳保健”,將互聯網領域的B2C( business to customer,商對客)模式運用到醫療衛生服務領域,通過網絡加強與農村居民之間的直接互動。
(三)社會資本的引入與規范。
由于政府財政資源的限制,普惠型的公共服務通常是覆蓋面廣,但提供的服務內容有限。因此,為滿足居民個性化的健康需求,則應重視發揮社會資本的作用。政府在寓意政策優惠的同時要加強管理,規范其操作程序。因為健康產業與人們的生命息息相關,不容出現任何閃失。
移動健康代表著醫療衛生事業未來的發展的方向,只有重視農村移動健康服務體系的建設,才能提高農村地區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預防城鄉之間的數據鴻溝,為全體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保健工作,實現“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于勇,牛政凱.移動健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側的創新實踐[J].甘肅社會科學,2017(05):250-255
[2]江維國.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04):15-19
[3]段文杰,張潔文,何雷.移動健康的理論基礎與效果評估[J].心理科學進展,2018,26(07):1232-1243
作者簡介:于勇(1978—),男,漢族,博士,講師,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M-health導向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側創新研究(16BGL179);湖南省社科項目:移動健康導向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可及性研究(15YBA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