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藤
摘要:近幾年,工匠精神頻頻出現在黨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中,可見工匠精神對我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這種背景下,明晰工匠精神的內涵、探討如何發揚工匠精神是很有必要的。工匠精神提煉于工匠行業,卻可以應用到各行各業,它包含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等方面的內容,而發揚工匠精神既需要個人嚴格要求自己,也需要社會采取多方面措施。
關鍵詞:工匠精神;內涵;實現路徑
從2016年以來,工匠精神連續三年被寫入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比ツ?,十九大報告中也提到:“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黨和政府對于工匠精神的持續強調充分說明了弘揚工匠精神在我國的發展進程中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匠”一開始的意思是從事木工,后來工匠的意思逐漸泛化為手藝人。工匠精神就是從那些為社會所廣泛認可的手藝人身上凝練出來的一些共通的精神特質。這些特質一方面來源于這個行業,制物不同于和人打交道,主要需要和原材料、工具打交道,需要靜心、專注;另一方面,這些特質來源于具體的從業者的品質,其品質既關乎其技藝,又關乎其品德。工匠精神是從工匠這個職業中產生的,但是對其內涵的應用并不只局限于工匠這個行業,各種職業的從業者都需要發揮并且可以體現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強調愛崗敬業,愛崗敬業本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對個人的一個核心要求。工匠是一種職業,工匠精神首先就是一種勞動者的精神,是勞動者對待工作的態度。在對待工作的態度上,敬業是最基本的要求。敬業指對待自己的職業有一種尊敬之情,有一顆敬畏之心,反映在外在則包括:要遵守職業道德、工作中的規則和程序;以禮待人;有一定的業務能力,并注意不斷提高,使能力與崗位相匹配,與時代進步相適應;有擔當等。而愛崗則是一種更高的要求,它意味著熱愛崗位,以自己的職業為榮,以自己的職業為樂,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勤懇耕耘,忘我付出,把自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所選擇的事業中去。
工匠精神還強調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追求更加、更好,不斷追求更高的水準,不斷超越自己目前的水平,追求極致化;一層是精細、精致,要想不斷地超越,途徑就是在每一個細節上去打磨,去改善每一個細小環節。總之,其主要意思就是精細地打磨技藝,不斷地超越自己,追求更高境界。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毫厘之間體現的是功夫和態度,是質的不同。精益求精這層內涵也正好符合國家對于高質量發展的追求。要做到精益求精,就要對自己設立高標準,此外,還需要有勤奮、堅毅等品質,因為在不斷去超越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瓶頸,并且打磨的過程看起來是一種重復,重復的過程一開始是枯燥和難以忍受的。但是,在不斷超越自己的過程中,人往往能夠自得其樂,因為挖得越深、積累得越多就越能發現其中樂趣和精彩,這個過程能夠激起人的競逐心,使人產生成就感。
工匠精神還強調將繼承和創新結合起來。在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被放在了第一位,可見創新在我國未來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古往今來,一個行業頂尖的從業者往往都在自己的領域有所創新,正如很多匠人就在自己的操作實踐中創造出了新的成果,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變化。當然,創新的前提是透徹掌握了本行業的基本功。而本行業的基本功就是前人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智慧成果,追求創新不能丟了自己的根,創新的基礎也就是把前人留下來的智慧結晶吃透。而對傳統的繼承則需要每一代從業者的傳遞,在機器生產占據主流的今天,傳統手工業者逐漸被邊緣化了,在這種情境下,這些手工業者對技藝的傳承是意義重大和令人欽佩的,薪火相傳的過程中也凝結出質樸和珍貴的師徒情誼。工匠精神強調要繼承優秀傳統,也要甘于寂寞,肩負責任,做優秀傳統的傳遞者,在打磨好基礎技能的基礎上積極創新,而要做到創新則需要注意密切關注人民的需求,關注時代的進步,關注具體的社會環境,也要放眼全球,關注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
二、發揚工匠精神的路徑
工匠精神如果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或在心里,則不會對現實社會產生效用,必須落實到實踐層面,積極化虛為實。
對個人而言,一是堅定理想信念,把個人在事業上的努力和國家的復興大業相融合,在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二是要敬業務實,專注投入,對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守好自己的職責,立足于自身崗位,立足于實際情況和不斷更新的時代,踏實做事;三是要以“大國工匠”為榜樣,學習其專注、投入、鉆研的工作態度和奉獻的精神,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是在業務能力上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打磨自身工作技能,積極創新,要注意改善工作方法,完善工作細節,經常反思,經常聽取意見,保持不斷學習的勁頭。除了打牢業務基礎,還應開拓思路,放寬眼界,積極尋求突破。
而社會不重視匠人,發揚工匠精神無從談起。發揚工匠精神,要扭轉社會觀念,提升技工、手藝人的社會地位,克服輕視這些職業的社會偏見,讓匠人在社會上有更高的職業聲望,例如:可以選取合適的人物榜樣編進教材,讓工匠精神扎根人才的成長過程,使推崇工匠精神成為一種自覺行為[1];要提高待遇,加強物質、精神獎勵,創造更多、更好的職業交流機會和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讓匠人有更高的獲得感和榮譽感;鑄造大國工匠,要以教育為基礎,要筑牢職業技術教育,特別加強對高層次技術人才的培養,跟一些制造強國相比,我國高層次技術工人所占比例較低,這是目前我國技能人才儲備的一個短板;社會也應當注重對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創造條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讓手藝人把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下去;宣揚工匠精神要多樹立典型,并通過多種途徑、多種形式靈活地宣揚,如:電視節目、比賽、會議等,這些都是有效的途徑,要力爭在全社會、全行業形成崇尚職業能力、鼓勵鉆研本領的社會風氣,讓工匠精神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內化于人們的心中,成為推動我們國家和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無形卻有力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國領,吳戈.試論工匠精神在現代中國的構建[J],2016(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