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春初
摘要:當代,我們也不能簡單把全球化等同于一體化或單一化,文化無疑要保持其的多樣性,中華文化應該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和精神風貌,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存在和發展的根基,不僅不能發展,最后必然消亡。我國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并將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到當代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中去。注意其與時代精神的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彰顯出它的生命力及其當代文化意義,才能讓中華傳統文化發揮其獨特的魅力。
關鍵詞:科學技術;時代精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張岱年認為:“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其民族的主體性。文化是為民族的存在與發展服務的,文化必須具有保證民族獨立、促進民族發展的積極作用。”中國的獨立自主,必須確保文化的獨立自主和民族特色。當代,我們也不能簡單把全球化等同于一體化或單一化,文化無疑要保持其的多樣性,中華文化應該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和精神風貌,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存在和發展的根基,不僅不能發展,最后必然消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勇于開拓的不懈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
當代科學人性化發展的需要呼喚傳統道德倫理的支撐。當今科技高度發達,科技異化現象對人類生活質量乃至人類生存本身產生著影響,道德風險指數也相應提高。當代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已經到了必須做出選擇、實行文化轉向的歷史關頭,英國劍橋達爾文學院研究院唐通說:“中國的傳統是整體論和人文主義的,不允許科學與倫理學和美學的分離。”人類在幾千年與大自然搏斗的中吸取慘痛教訓,終于認識到科學技術必須以倫理道德為最高目標,這種體悟正是古代中國先哲的睿智思想。儒家思想核心正是以倫理道德為最高目標,人類未來的科學技術、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迫切要求人們必須加強道德自律,必須以倫理道德為最高目標,才能真正造福人類。在未來日益崇尚民主與科學的社會中,傳統倫理道德也必將與時代精神相結合,被更加民主、科學地去解讀、創新并發揚光大。
民族傳統文化的個性化有利于文化強國建設,對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傳統文化歷史上曾經對世界產生過重要影響,鴉片戰爭之后,中國傳統文化西化的速度較快,西化的程度較重。但在21世紀的經濟全球化的大勢下,世界需要有多彩的文化而不是單一的文化范式。中國文化正處于轉型期,中國文化作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在繼承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構建面向現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新文化,以成功的實現與世界其他文化范式的對話、交流和發展。在文化挑戰中,抵制文化霸權,堅持文化多元,使中國成為世界多元文化中最精彩最靚麗的一元。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眾多現實意義,指引著當今社會許多問題的解決。我國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并將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到當代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中去。但是,每個時代民族精神的載體、主體等等都是不同的,我們要注意其與時代精神的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彰顯出它的生命力及其當代文化意義,才能讓中華傳統文化發揮其獨特的魅力。
首先,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在時代性視域中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清醒、深刻地把握。全面認識、正確對待中華民族古代傳統文化,不能簡單地照搬和否定,必須堅持批判繼承的方針,將傳統文化置于時代的坐標之下,來進行我們的分辨、判斷和選擇。符合時代發展要求、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傳統文化,便應當繼承;違背時代發展要求、與時代發展潮流相背離的傳統文化,便應當拋棄。落實到實踐道路上,我們還必須反對兩種錯誤傾向,即“文化復古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否認歷史的規律性,承認支流而否定主流,對先輩們的革命成果進行全盤否定,忽視民族獨立斗爭的歷史。中國的繁榮富強離不開歷史的根,一切開拓創新都要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上實現,我們必須樹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具有極其重要的當代價值,它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的源泉與動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文化復古主義恪守傳統的教條,對傳統文化持堅守的態度,不愿向西方先進文化學習,這是一種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學觀念。我們必須堅持包容開放的態度,去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在新形勢下進行符合客觀需要的改變,才能真正的去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長久不衰。傳統文化迫切需要現代化,要適應新的中國與世界,在時代精神的引領下向現代化轉變,這是歷史的要求,更是時代的要求。
其次,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堅持弘揚和培育的統一,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在本質上不過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應,反過來又為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服務。我們必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年逐漸形成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其中就包括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要求和社會要求,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和發展。
最后,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是要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代表著人類最新的實踐成果。在當前社會傳統文化要想繼續發揮作用,必然面臨著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問題。我們應采取的正確態度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辯證的去看待傳統文化,一方面對傳統文化的錯誤與不合時宜的部分進行揚棄,另一方面還要善于從它們那里發現并汲取某些合理的、有價值的東西,借以豐富馬克思主義。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才會有正確的方向。但是,馬克思主義畢竟是西方文化的產物,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必然面對一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主席創造性的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改變了革命戰局。當前,我們依然要如此,中國的革命和建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要以時代精神為基礎進行一些開拓性的創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中國的繁榮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