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榮程
摘要:初中歷史對于初中生來說,本來是很有吸引力的課程,但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大量“灌輸”知識,使得學生在聽課時很容易產生疲憊感,進而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動力。因此,本文從教學的藝術性出發,探討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關鍵詞: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藝術性
一、應用教學資源的藝術性
(一)靈活運用教材
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歷史教師都比較傾向于文本教學,其往往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課程講解。初中歷史教材中包含豐富的文字、圖片資料等,能夠幫助學生們獲取諸多有用的歷史信息,因而,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文本內容進行合理安排和運用,幫助學生分清教材中的主次,借助圖表,幫助他們梳理年代、歷史事件等脈絡,使其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豐富的歷史學科知識。
(二)增加課外歷史知識涉獵
歷史教材中涉及到的多為核心的歷史事件和知識點等,內容比較有限。初中生可在業余事件多看一些歷史類書籍、報刊等,以彌補教材知識的不足。同時,歷史教師也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和幫助,為他們推薦與教材內容相關且適合他們的課外歷史書,培養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不斷豐富他們的歷史知識儲備,在該過程中不斷培養他們的歷史學習興趣。歷史教師也要注重日常收集和整理,在原有教學內容基礎上,加以補充,增強中學生的歷史學習深度和廣度[1]。
(三)充分發揮本土資源作用
授課之余,歷史教師也要鼓勵學生走出去,通過資料查詢、與家人溝通、詢問老人等,了解本土歷史文化,親身體驗自己身邊的歷史,從而不斷激發他們的歷史學習興趣,使其更愿意主動參與到課外探究中。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帶中學生實地走訪、尋找,并記錄下來,結集成冊,互相交流,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引導其進行學科探究。
(四)利用網絡多媒體資源
網絡時代,歷史教學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和書本知識。歷史教師要從傳統的學科桎梏中解脫出來,為學生介紹一些《百家講壇》《檔案》《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歷史類綜藝節目,讓他們利用業余時間了解書本以外的歷史知識;建立班級微信群,定期推送一些與課程知識相關的文本、鏈接等,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或者為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歷史類公眾號、微博等,幫助他們在書本內容之外,感受歷史學科的魅力。
二、課堂導入的藝術性
好的開始是高效課堂的關鍵。課堂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做好課堂導入工作,需要教師提前做好設計。初中生活潑好動,精力旺盛,很容易因為在課間玩得太瘋而回不到課堂教學中,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做好課堂導入,在課堂伊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將其引入課堂教學之中。課堂導入并不是簡簡單單的平鋪直敘,需要一定的藝術性。
(一)故事引入
歷史知識所涉及的歷史人物、事件等,有很強的故事性,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可以事先選擇幾個與本節課相關的歷史故事,以有趣的、跌宕起伏的故事來導入課堂。這樣,既避免了直接平白地引入導致學生云里霧里,收不回玩樂的心,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講,也能夠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快速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
(二)問題引入
初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定的自主性,在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占據了大部分的課堂時間,導致學生在課堂中處于被動地位,自主學習能力不能夠得到培養和提高。采用問題引入的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始前,先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去探尋,能夠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讓學生主動尋找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對于教學來說是一舉兩得。課堂導入的方法有很多,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課程的內容有所選擇,不斷變換課堂導入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夠快速進入課堂教學之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教學語言的藝術性
在幾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歷史教師要想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通過有情、有趣、有度的語言,提升歷史課堂的藝術性。
(一)教學語言必須要有情
歷史教材中所涉及的歷史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實存在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即使是從客觀的角度進行講解和點評,對于學生來說,也會存在一定的疏離之感,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如果教師在教學語言中融入情感,將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有感情地講述給學生,學生就會隨著教師的講解感受歷史故事,融入歷史情境中,激發學習興趣,從而熱愛學習歷史。
(二)教學語言要準確
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語要有感情,同時還要準確。歷史事實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點評,用語必須謹慎,一旦用語不準確,就很容易傳達出錯誤的信息。比如在講中英《南京條約》時,教師必須按照條約的內容一字字地進行講解,用語不能隨意,一個字說錯,就會產生誤解。歷史人物和事件的點評都是權威人士進行研究后得出的,教師在講解時不能夠隨意胡說。用語不準確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更會影響到學生以后的生活。
(三)教學語言要有度
“凡事要有度”,這句話同樣也適用于初中歷史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要適度,不能過于輕松活潑,也不能過于沉重,更不能過于直白。一節好的課堂教學,應該是起伏的,有開始,有高潮,有結尾,教師在不同的階段要采用不同的語言,營造不同的氛圍,引領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思考、探究和學習。教師的教學語言要適度,有的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喜歡引經據典,導致學生聽不懂;有的會故意大量使用網絡語言,使歷史知識教學變了味,雖讓學生聽懂了,卻失去了歷史原有的味道。
四、總結
總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會把目光放在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完成教學任務上。在教學方法上,多采用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方法,大量的知識灌輸導致學生產生疲勞。過于機械的教學,使歷史課堂缺乏藝術性,久而久之就使得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而要營造藝術性的歷史課堂,教師就需在課堂導入和教學語言的使用上充滿藝術性,通過多種方法使歷史課堂更加豐富、多元化,以構建高效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1]尹恒勤.巧用歷史教學語言,提升課堂教學藝術——探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語言藝術[J].考試周刊,2011(6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