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聰敏
摘要: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不可以缺少的一種重要手段,恰到好處的提問常常能營造一種積極的、熱烈的、競爭的課堂氣氛,這樣,一個個閃爍著奧秘神光的問號會轉化為學生的智慧火花,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本文從導入提問、巧妙設問、適度提問和合理提問四方面入手,探討了初中思品課堂實施有效提問的策略。
關鍵詞:思品課堂;有效提問;方法
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的重要活動之一,是組織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有效課堂教學成為廣大教師追求的共同目標。為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們積極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和諧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而在教學過程的諸多環節中,課堂提問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最有效方式。本文對初中思品課教學中課堂提問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導入提問,引發學生興趣
新課導入是一堂思品課的開端部分,它是整個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這堂課的成功與否。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新課導入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能開拓學生思維,引導學生作出思考,活躍課堂氣氛,從而達到為展開整個課堂教學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服務的目的。
因此,在導入新課時,必須講求提問的藝術性,要根據教材內容,多渠道、多角度地設計提問。例如,在《誠信是金》一課教學中,教師用故事導入一個年輕人載著金錢、地位、名譽、美貌、誠信等在茫茫大海上航行,但這些東西都已經超重,恰巧大海上起了風浪,一個智者提醒他丟掉船上的一些東西,能保證船不沉沒。年輕人左思右想,首先就丟掉了誠信,這時一個大浪撲來,年輕人就葬身茫茫大海。看到這個情況,智者搖搖頭說:一個丟掉誠信的人,他又憑什么到達人生的彼岸呢?故事講完了,學生也許還沉浸在這個故事中,教師就及時拋出疑問:為什么丟掉誠信的年輕人不能達到人生的彼岸呢?誠信為什么如此的重要呢?學生帶著這兩個疑問,興趣被提了起來,教師就可以順利進入本課教學。
二、巧妙設問,激發學生興趣
在教學中充分發掘教材因素,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發散思維的發散點設問,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這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教授“同繪小康藍圖”一課時,我設計這樣的提問:再過二十年,你會是什么樣子?你家會是什么樣子?我們區將是什么樣子?學生大多是從物質財富的變化來談,經過引導,學生分別從經濟、文化、政治方面討論交流,從而引出了小康藍圖: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更加殷實。又如“我是集體中一員”一課講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時,我舉例98年大水,某處要加堤,你家承包田田肥苗壯,可又是取土最合適的地方,你怎么辦?這里就有了一個矛盾:取土加堤必毀田,保田堤潰田不保。防洪過后,集體根據你家田畝受損情況給予補助,通過這個矛盾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學生明白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個人利益應先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而集體應充分尊重和保護個人利益。此種提問以抓住一對矛盾或抓住一個現象提問,使討論的中心直指課文的重難點。
三、適度提問,增強學生興趣
課堂提問必須做到難易適度。我發現課堂提問中,學生的不作答與教師問的問題難易程度密切相關。問題太難,學生用已知的知識解決不了,望而生畏;問題太易,又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因此,提問應設置合理的坡度,這既是考慮學生思維的特點,也是為了貫徹素質教育要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入求知的高度。
例如,學習《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一課時,在學生閱讀有關數據與資料后,我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1。我國是否是科技強國呢?如何看待我國的科技總體水平?2。我國與發達國家的主要差距是什么?3。我國該如何縮短與發達國家的主要差距?4。是否只要有了經費的保障與法律的規定,我國目標就能實現?還需要依靠什么?人才的創新能力從何而來?這幾個問題,有一定的層次性:第一個問題,所有的同學都能回答;第二個問題,要從材料中歸納出,這需要一些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語言,中等及以上的同學可回答;第三、四個問題,需要一定的分析和判斷能力,讓同學們展開小組討論,然后,推選一個同學總結發言,這就需要集體的智慧。大家通過討論,得出了這樣一些結論:科技的創新——人才的創新能力——教育。通過這樣的層層深入地提問,培養了學生的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僅僅從書本上找答案,也不是人云亦云,同時落實了教學目標,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合理提問,鞏固學生興趣
初中生涉世不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有時看待事物較為偏激,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使他們能夠全面地看問題。例如,對于2008年3月14日發生的西藏等地的打砸搶燒事件,我特地用約十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來正確認識這一事件。為此,設計了幾個問題:“你知道西藏的地理位置嗎?”“你知道西藏有哪些名勝古跡、風俗習慣嗎?”“誰能說說你所了解的西藏?”“誰來說說你所認識的達賴?”“近幾年我國對西藏建設有哪些投入,并且這些建設使西藏發生了什么變化?”等等。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卻讓學生明白了西藏是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我們作為中學生一定要為祖國的統一、民族的繁榮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同時,合理提問,我認為還應包括教師在授課中的條理性。教師組織教學、開展活動中設置的問題,應條理清晰。教師應注意知識的層次性、結構性,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在引導學生開展探究等活動時,應目標明確。根據這樣的問題導向,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才能打好基礎,層層深入,并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