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
摘要:語文知識體系相對龐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感覺收效慢,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中我們要結合語文知識的科目屬性,聯系學生的身心特點,重視學生的興趣教育,通過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多樣化的學習模式、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開展科學的教學評價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開展高效的學習活動。
關鍵詞:中學語文;興趣引導;教學模式;高效教學
一、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
中學階段處于學生身心發育的特殊階段,學生身體發育與心理發育的不同步,導致學生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面對不少的困惑。這一階段學生大多情緒敏感、多愁善感,身邊事物對于他們的影響較大。語文作為一項重要性的人文學科,對于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教學中我們要認識到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教學中重視師生關系的創設,通過良好的師生關系幫助學生運用正確的價值觀念指導他們的學習生活,幫助學生高效開展學習活動。
具體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多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多去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需求。盡可能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做學生的“貼心大哥哥”。多和學生談心,幫助他們走出青春期的困惑與迷茫。這樣以來,學生就會對教師敞開心扉,無論是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還是對于教學活動的建議、意見,學生都會暢所欲言。這對于教師更好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案也有積極的促進意義。與此同時,在“親其師則信其道”、“愛屋及烏”的影響下,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自然會有所提升。
二、構建豐富的學習模式
傳統語文教學往往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給學生分析、講述各種知識。而由于受學生理解能力、注意力的差異,學習效率參差不齊,難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灌輸式的教學往往會造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興趣較低、學習積極性不高,引發學生的厭惡心理。面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新時期語文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創新語文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學習參與與課堂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比如教學中我們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課堂講課,每節課前抽一名同學來“試講”。這樣一來,每節課前鼓勵學生去“備課”,搜集相關的知識點與知識鏈接,推動學生去課前預習、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便于學生更好的掌握文章脈絡。通過“小老師”形式的課堂模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備課”的過程中發現更多的知識鏈接,更好的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豐富學習過程。
另外語文教學中我們也要善于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活躍學生的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成語接龍”游戲來豐富學生的詞匯量,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感受到成語知識的博大精深。另外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鼓勵學生開展“詩詞大會”,通過詩詞比賽的形式來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比如鼓勵學生說出“春天”的詩句、“月亮”的詩句、“鄉愁”的詩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知識體系的重新整理,感受到語文知識的趣味性與學習的多樣性,提升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
三、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不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語文難學,或者感覺語文沒什么可學。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缺乏科學的理解與全面的認知。語文知識博大精深,越往深處學越會感覺自身知識的缺乏。教學中我們要善于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通過身邊現象、身邊案例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積累與學習,讓學生能夠從身邊人、身邊事入手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積累,更好的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對于不少學生叫苦不堪的作文寫作,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寫日記、記日記,從最基本的成語典故入手,到每天學習過程中的感想、靈感,都可以引導學生記錄下來。只要發現一些知識盲區,就立馬記錄下來,有一點點靈感就馬上寫出來,只要學生堅持一段時間,就能夠加深他們的學習感知,提升學生的寫作效率、拓展學生的寫作范圍。這樣以來,作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將語文知識寫作任務分解在每天的常規學習中,積少成多,厚積薄發,就能夠很好的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以便他們在日后進行運用的時候能夠信手拈來,不耽誤使用,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
此外教學中我們也要重視語文知識的實踐指導價值,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具體的實踐運用,更好的鞏固他們的學習成果。比如我們可以鼓勵學生開展辯論會、開展作文賽、開展演講賽,讓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所學知識進行重新組合、創新運用,不斷豐富他們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感受到語文世界的豐富多彩,更好的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四、開展科學的教學評價
都說“好學生是夸出來的”,可見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一項重要教學手段,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教學評價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所以教學中我們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科學的評價策略。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評價,對于基礎差的學生,我們不能一味的批評打擊,而是要讓他們看到自己巨大的進步空間,引導學生樹立長遠的發展觀念,著眼于日后的社會發展與自身的成長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與后發趕超的良好品質,引導學生通過語文學習獲得更多的綜合素養。對于基礎好的學生,我們要引導他們不能滿足于現狀,而是要不斷探究、不斷提升自我,通過廣泛的課外閱讀與知識積累來提升自身的文學修養,為下一階段的學習發展打好基礎。通過科學的教學評價引導學生進行分層學習、分組學習,讓每個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教師的關懷與指導下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方向,培養他們的學習自主性與學習興趣。避免語文教學中拔苗助長式的強制性教育,也要避免單純的培優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學習基礎上有所進步,發揮出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
總之,語文教學中我們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創新教學模式,開展科學的教學評價,不斷完善學生的學習過程,提升他們的綜合技能。
參考文獻:
[1]魏少輝.淺談高中語文趣味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8
[2]張靜.高中語文課堂趣味教學初探[J]《未來英才》-2017
[3]黃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J]《考試周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