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藝 高梅花 謝玉妃
摘要:廣州市A小學結合自身的辦學條件,開展了多項豐富多彩的主題、體驗和實踐等特色關愛教育活動,教師和家長共同對學生進行愛他人、愛自己、愛自然、愛社會的教育,活動形式新穎活潑,教育主題鮮明生動,學生在活動中受到啟發,受益匪淺。在教師、家長的指導下,學生學習和體會活動中蘊含的關愛技能和關愛情感。
關鍵詞:家校合育;關愛;教師;家長
一、關愛教育活動
(一)主題教育活動
以廣州市A小學作為關愛教育活動的實踐基地。在家校合育活動期間,學校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并邀請家長參加,教師和家長共同對學生進行愛他人、愛自己、愛自然、愛社會的教育,活動中形式新穎活潑,教育主題鮮明生活,高潮迭起,學生在活動中受到啟發,受益匪淺。在活動的實施期間,學校舉辦了一些主題活動,分別是:《雛鷹爭章》、《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送平安、送祝福》、《關心鄰里,我能做到》、《獻給爸爸媽媽的禮物》、《獻給老師的祝福》和《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些活動的具體安排見表1-1。特別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在學校官網開通了“雛鷹爭章”版塊。該版塊開設了“爭章陣地”、“雛鷹之星”、“爭章故事”和“爭當四好少年”等欄目,學生在教師、家長的指導下,給自己定下在哪個階段學會哪項技能、在哪個方面取得進步的目標,并定好目標實施計劃。通過“雛鷹爭章”活動(如設立“愛心章”和“社會公益章”等)來逐步培養學生的關愛品質。
從以上的主題教育活動中,學生們感受到了親情、友情、師生情、鄰里情,感受到了愛與被愛,激發了學生積極向上,培養了學生關愛他人、關愛自然和關愛社會的情感,促進了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關愛品質。
(二)體驗教育活動
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家長和教師對他們的說教有時顯得蒼白無力。而開展體驗活動,通過親身參與,讓學生獲得體驗,感悟到的才是真正的教育。通過親子體驗活動,教育效果得到了明顯提升。這些活動的具體安排見表1-2。
1.體驗親情,回報關愛
通過一系列如《我當一天家》、《假如我是爸爸媽媽》、《父母的喜怒哀樂》等體驗活動,在幫助學生增強生活能力的同時,讓他們理解父母,懂得孝順,體味家風,通過這些體驗活動讓學生懂得主動回報愛、付出愛。
2.體驗友情,學會關愛
為了讓學生學會關愛同伴,我們開展了“好伙伴,共成長”的活動,要求每位學生找一個伙伴,具體如生活上互幫能自理,學習上互助促提高,思想上互幫促進步等,讓學生體驗友誼,體驗關心,學會愛與被愛,同時結對子的兩個家庭也進行定期的交流,老師對結對有行動、有進步的同學及時表揚、鼓勵,讓每個學生能時時體驗到成功的歡樂,體驗到為別人付出后的愉悅,從而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積極性。
3.體驗師愛,尊重師長
為了讓學生愛老師,感悟老師對他們的關愛,體會老師工作的艱辛,學校開展了“我來當一天班主任”的體驗活動,讓學生代替班主任對班級的早鍛煉、早讀、課間操、午餐、午休、放學等班務工作進行管理,同時對班上學生的各科學習情況進行管理和協調,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工作的辛苦和不易,從而培養他們關愛師長,尊重師長的意識。
(三)實踐教育活動
在關愛活動開展期間,學校積極帶領各班中的家校合育隊和學校教育隊的學生去相關單位開展“助殘幫困獻愛心”活動,讓學生體驗弱勢群體生活的艱辛。如:組織學生以義工的身份參加對孤寡老人、殘疾孩子的慰問活動;節假日組織學生走進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對受災地區、貧困山區的孩子捐月餅、捐款和捐物活動。這些活動的具體安排見表1-3。通過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樂于奉獻,助人為樂的高尚情操,優化了學生的道德品質。
二、關愛教育效果的比較
(一)關愛品質的達標情況
通過比較未教育模式時的學生關愛品質達標率(簡稱達標率,其含義見表1-4)與其它三類傳統關愛教育模式(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家校合育)時的達標率來衡量各類關愛教育模式對學生關愛品質的改善效果,各類關愛教育模式下的達標率情況見表1-4。
由該表可知,對于每個班,采用家校合育措施后的達標率較未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時的達標率皆有了顯著提升。此外,學校教育時的達標率也要分別高于未教育、家庭教育時的達標率;從一班到六班(年級數的增加),三類有教育模式對達標率的提升效果也越來越明顯。這表明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大,學生更容易主動地接受和認可由家庭或學校或家校聯合舉辦的旨在提升學生關愛品質的各項關愛教育活動,學生的自主受教育意識有所增強;在各班中,無論是哪類關愛教育模式,學生在關愛自己和關愛自然方面的達標率要高于其在關愛他人和關愛社會方面的達標率。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哪類關愛教育模式,均有學生未達到達標要求,這就需要再次對這些未達標學生進行關愛教育和關愛培訓。
(二)關愛品質提升的案例
在家校合育活動中,通過開展多種關愛教育主題、實踐和體驗活動,教師和家長明顯感覺到學生在心理素質、道德情感方面得到了顯著提高,同時關愛技能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學生在活動中逐漸明白了如何去表達愛,如何去落實愛。在學生間、師生間和親子間已養成互助互愛的良好風氣;在各項學習活動中,學生們群言群策,積極參與,團結協作和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得以充分體現;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學生們都能從身邊小事做起,主動關心,愛護和幫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值得一提的是,關愛教育活動帶動了原來在關愛品質方面表現較弱的學生,使得他們開始接受和熱愛關愛教育活動,在活動中嘗到了關愛的快樂。通過對120名受學校教育和家校合育模式培養的學生進行談心和采訪發現,他們均表示通過前段時間的關愛教育活動,自己的關愛品質和關愛技能均得到了顯著提高。以下案例為家校合育前(未針對學生的關愛品質進行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家校合育后,三班某學生的關愛品質和關愛意識的變化情況。
案例1:王**,男,9歲,三班,采用的是家校合育的教育模式。他是一個腦子靈活,見解獨特,有個性的孩子,但是行為較偏激,缺乏愛心。他經常欺侮體格弱小的同學,動不動就打架,別人說他一句都不行,很少接受別人的幫助,更不會去幫助別人。學校發出鼓勵學生參加關愛教育活動改善關愛品質的號召后,他主動報名參加了家校合育隊。在家校合育的前幾期活動中,他熱情不高,基本都是家長牽著做,但是隨著活動的開展,在老師的鼓勵和表揚下,他的言行開始發生改變,具體表現為:他開始主動去與伙伴溝通,了解伙伴的需求,互相分享各自的趣事;他開始主動要求參加各類的社會愛心活動,例如在仲秋節前夕學校組織的《為貧困家庭捐獻月餅》的活動中,他動員母親捐獻了四盒月餅,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熱烈掌聲。慢慢的,他不再需要家長和老師提醒如何去關愛他人,他對班級的事情、同學的事情都表現得非常熱情,看到同學有困難時主動上前幫助。記得有一次,班上一位女同學早鍛煉后回到課室嘔吐了一地,他第一個拿起了掃帚把嘔吐物清理掉,并且和幾位女同學一起把嘔吐的同學扶到校衛生室進行治療。可以看出,這位學生的關愛品質在家校合育前、后的改變是很明顯的,因此關愛教育活動對促進學生關愛技能的形成,進而提升學生關愛品質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董丹. 小學生關愛他人品質的培養[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 2015, 4(11): 15-16.
[2]張霽舒. 小學生關愛品質現狀及教育對策[D]: [碩士學位論文]. 錦州: 遼寧師范大學, 2014.
[3]Noddings N.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Critical conversations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 Routledge: New York,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