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學習數學就是個體在環境中為解決數學認知上的不平衡或沖突,用同化和順應兩種方式而建立的一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內在自我過程。學習數學知識是一個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數學關系的過程,幼兒又具有了哪些心理準備。幼兒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實際上是伴隨著兩個方面的內化過程,一是將外部的形象內化為頭腦中的表象,二是將外部的動作內化為頭腦中的思考。同時,幼兒思維發展為他們學習數學提供了—定的心理準備。
關鍵詞:幼兒;數學;思維發展
一、幼兒數學學習與教育的基本觀點
(一)兒童的心理邏輯結構與數學邏輯知識的基本結構有著非常直接的聯系,心理邏輯結構為兒童進行相關數理邏輯知識的學習提供了心理準備,兒童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邏輯結構:類包含結構,序的結構和拓撲結構
1.類包含結構。在兒童的思維中,基本的代數最容易在類的邏輯或邏輯分類中找到。對物體進行適當分類所需要的心理結構是類包含,這是第一種思維的結構,借助此結構,一個六七歲的兒童會認同所有的鴨子是家禽,而不是所有的家禽都是鴨子的道理,但是若問他:“家禽多還是鴨子多?他就不知道了,這說明他在心理還沒有獲得必要的代數結構,這樣的分類層次是建立在包含關系的邏輯基礎上的。
2.序的結構。兒童的這一心理結構直到七歲時才會發生,它是數學上序的結構的重要前提,當要求兒童把十根木頭按粗細排列時,起初他們會把木頭分成一對一對。例如把兩根粗的放在一起,兩根細的放在一起,或者三根放在一起排列。后來兒童運用嘗試—錯誤的方法,即拿一根試試,然后再拿一根試試,看看哪根更合適。這時他們還沒有一個有效的協調方法。
3.拓撲結構。拓撲結構是學習數學歐幾里幾何的必要基礎。兒童在能夠解決歐幾里得幾何問題之前就能解決拓撲問題了區。
(二)兒童學習過程的實質是由學習者的心靈去創造,所謂兒童學習數學,就是個體在環境中為解決數學認知上的不平衡或沖突,用同化和順應兩種方式,而建立的一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內在自我過程,同化是指把新體驗結合到個體已有的觀念上的過程。但是由于經驗的限制孩子的同化過程是不符合常規的。例如孩子會把剛見過的大腕說成澡盆。順應是一種修改的過程,原有的概念通過順應,或是限定了應用范圍,或是擴大了應用范圍。同化過程沒有引起原有概念的質的變化,因此被稱為舒服的適應;而順應則是造成原有概念與體驗之間的不平衡,他把學習者的世界暫時翻了個底朝天,引起了原有概念質的變化。
二、幼兒學習數學的心里準備
學習數學知識是一個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數學關系的過程。幼兒要想學習數學這種抽象概括的邏輯知識,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數學邏輯概念,還要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那么,幼兒是否具有了這些心理準備呢?數學知識的邏輯和兒童心理邏輯是相對應的。幼兒思維的發展,特別是心理邏輯觀念的發展遵循著從動作的層面向抽象的層面轉化的規律。而且,一一對應觀念、序列觀念和包含觀念構成了幼兒基本的思維邏輯結構,這也是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
幼兒在沒有學會記數之前,一一對應關系是他們比較兩組物體數量對少的重要方法,起初他們可能只是在對應的操作中感受一種秩序,但并沒有將其作為比較兩組物體數目的方法。這是幼兒對應觀念的產生和發展時期。
序列觀念是幼兒理解數序所必須的邏輯觀念。幼兒對數序的理解是依賴他們對數列中數與數之間的等差關系和順序關系來實現的。研究表明,幼兒序列觀念的形成是他們經過多次的實際嘗試錯誤的排序活動而逐漸形成和發展的。在中班以后,他們才開始能夠運用邏輯解決問題,如他們每次找最短或最長的小柜,依次排序。這說明他們已具備了序列觀念。
幼兒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實際上是伴隨著兩個方面的內化過程,一是將外部的形象內化為頭腦中的表象,二是將外部的動作內化為頭腦中的思考。而后者是最根本的。這是因為表象只是提供了幼兒抽象思維的具體素材,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取決于他們在頭腦中處理事務之間關系的能力。幼兒在一歲半左右,就具備了表象能力,這使得抽象的思維開始成為可能。幼兒能夠借助頭腦中的表象,對已經不在此刻存在的事物進行間接思考,這是幼兒抽象思維發展的開始。然而幼兒頭腦中要完全形成一種邏輯的思考,則需要大約十年的時間,這是因為學前兒童需要在頭腦中重新建構一個抽象的邏輯。這不僅需要將動作內化于頭腦中,還要能將這些內化了的動作在頭腦中自如的加以逆轉。
三、兒學習數心理特點
幼兒思維發展為他們學習數學提供了—定的心理準備。但是,他們思維發展的特點又造成其在建構抽象數學知識時的困難。在整個學前期,數學概念對他們來說還沒有在頭腦中建構成一個抽象的邏輯體系,需要借助具體的事物和形象進行學習。然而,幼兒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努力擺脫具體事物 的影響,使那些和具體事物相聯系的知識內化于腦,成為具有一定概括意義的數學知識。
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概括需要多樣化的經驗和體驗的支持,數學知識是一種抽象的知識,而幼兒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確是從具體的事物開始的。
幼兒數學學習的過程表現為從同化到順應的轉變,如前所述,同化與順應是皮亞杰提出的兒童適應環境的兩種方式。同化是指個體將外部環境納人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中;順應是指個體改變自己已有的
認知結構去適應外部環境。在兒童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這兩種方式是同時存在的,但有時同化占主導地位,有時順應占主導地位,二者都處在—個由自我調節來實現認知平衡化的過程之中。兒童在解決數學問題時,也表現出同化和順應的特點。同化與順應的自我調節過程是幼兒不斷積累數學經驗,重建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
幼兒數學學習過程表現為從不自覺到自覺的轉變,心理學上所說的“自覺”是指主體對自己認知過程的意識。幼兒往往對自己的認知過程缺乏自我意識,主要原因就是其動作還沒有完全內化,他們對事物的判斷還停留在具體動作的水平上,沒有上升到抽象的思維水平。這種不自覺”的特點在年齡越小的幼兒身上表現得越突出。
參考文獻:
[1]李迎春. 淺談情感教育與幼兒園數學的關系[J]. 課程教育研究,2014(06):35-37
[2]慕華一. 幼兒園分享閱讀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史丹萍: 女,(1988.12—),漢族,籍貫:黑龍江省望奎縣,大學本科。現有職稱:小教一級,研究方向:幼兒園數學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