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支撐,當代大學生生逢其時,重任在肩,是實現中華 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應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本文擬分析新時代高校大學生面臨的挑戰,探討新時代大學生成才的使命擔當,以實現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成才;擔當
黨的十九大科學 地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這一判斷是對黨和國家發展歷史方位的精辟概括,也是我們把握新起點、新使命、新征程的根本依據。“新時代“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育人和大學生成才的最大的時代背景。新時代對高校教育工作者育人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對大學生成才的方式也提出了新目標。為此,當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學生必須認識和把握新時代的本質及其特征,正確面對新時代的挑戰,抓住成才發展的機遇,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
一、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成才面臨的挑戰
(一)理想信念模糊。
受社會上功利主義思潮、后現代主義、新自由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價值觀念不同程度的影響,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認知、價值判斷帶來極大負面影響,部分大學生在理想信念問題上存在片面的、模糊的、偏激的乃至錯誤的認識,無法正確的看待社會主義和評判資本主義,形成了或多或少的思想困境,偏離或甚至迷失了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指引的正確方向。甚至質疑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致使部分大學生,產生了理想信念的動搖,造成的后果就是對社會主義前途感到渺茫,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不堅定。
(二)意識形態領域極端復雜。
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陣地,一直處于意識形態領域前沿,長期以來,西方敵對勢力把高校作為西化分化的重點目標,把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作為重點對象,與我們爭奪陣地,爭奪青年,爭奪人心。一些親西方的所謂網絡大V們,在網絡上大發文,宣傳西方新自由主義思想、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思想、西 方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個人權利、個人主義價值觀念及以歷史虛無主義等,對我國的高校思政教育造成極大的困擾。
(三)實踐動手能力低,創新能力不足。
2014年教育部發布首份《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報告顯示用人單位認為我國工科畢業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需要加強。當前市場及用人單位對人才實踐動手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雖然我國高校對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及考核都有一定的安排,但由于缺乏實踐場所及實踐資金,部分高校實踐教學環節管理松散,組織社會實踐的形式過于呆板,流于形式,缺乏嘗試。實踐環節多停留在企業參觀,畢業實習等,導致大學生的實踐動手機會少,效果大打折扣,實踐能力不能適應社會需求。
二、新時代大學生使命擔當
(一)以中國夢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
習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習近平同志不但對黨員、黨員干部提出了堅持理想信念的要求,而且對在青年學生中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給予了高度關注。一方面,他勉勵全國青年“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強對堅持黨的領導的信念,永遠緊跟黨高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青年大學生肩負著祖國與民族的希望,是社會前進發展的重要力量,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往往反映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方向,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以中國夢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深化大學生對“中國夢”的認識,理解“中國夢”的內涵和意義,在深入了解國情,了解社會的基礎上,培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增強社會責任感,自覺鍛煉并提高自身能力,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
(二)筑牢思政教育意識形態領域陣地。
加強和改進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筑牢思政教育意識形態領域陣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要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正如習總書記指示,必須做到“五要”,即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要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要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用好新媒體新技術。
(三)積極實踐,大膽創新。
知識來源于實踐,能力來源于實踐,素質更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豐富的實踐教學能夠為大學生營造一個 良好的學習平臺,對高校大學生的發展能夠產生重要 的影 響。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來源于學校和學生兩方面。高校一方面要提高老師隊伍的實踐教育能力,按照 實踐與知識理論相結合的要求 ,模擬生產和服務中的真實技術和流程 ,創建技術技能訓練體 系和實驗 實訓實習環境 ,加大實踐教學 的力度 ,開展多種形式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培養更多的高 級應用技術人才。另一方面要積極與企事業單位開展項目合作,開辟實習基地,給學生提供實習的場所提高動手能力。大學生自也應樹立創業創新意識,自已主動尋求機會參加企業實習計劃,利用寒暑假到企業實習。走出校園,是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關鍵。大學生應積極參加科技創新活動,豐富第二課堂,培養基本功和創新能力,參與各社會團體,增長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代大學生肩負著祖國和民族的希望,承載著家庭和親人的囑托,滿懷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習總書記在會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海外委員和中方企業家委員時指出:教育就是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觀者和反對派。對大學生來說,使命擔當就是成為“三有“人才,即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在大學期間,大學生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讀書、思考、實踐中,要堅定科學、崇高的理想信念,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確做人的根本,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5.5
[2]習近平.習近平談信仰信念.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6.7
作者簡介:辛燕,女(1971.11),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