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芙蓉
摘要:自全國人大通過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央提出“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工作要求,從法律上確定了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我國高職教育也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高職教育繁榮的背后卻面臨諸多問題。如:社會認同度不高,辦學定位不準,就業競爭力弱等。本文在剖析我國高職教育的現狀,找出問題的關鍵,探究高職教育發展的途徑及對策。
關鍵詞:高職教育;發展困境;對策
盡管國家一度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將高職教育明確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職業教育其實一直不被外界看好,就社會而言,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職教育屬于次等教育;就家長學生而言,高職教育是他們無奈的選擇;就用人單位而言,高職畢業生綜合能力差,是他們不得已的選擇。總之,高職教育在現實中的遭遇比較尷尬,雖然表面上得到大家認可,但實際運作中卻困境凸顯。
一、我國高職教育的現狀
首先,我國的高職院校的設置結構不甚合理,自成體系和重復辦學的現象尤為突出,就業前景樂觀的熱門專業,如電子、計算機、醫藥衛生等專業,各院校不顧辦學條件是否允許,不顧師資力量是否充足,爭相辦學、廣開專業,脫離社會生產實際,導致最終的結果是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培養出來的學生與社會需求相脫節。
其次,由于連年的擴招政策,高職院校的生源狀況令人堪憂。高職院校的生源多來自于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能力較差,自控力缺乏的一群學生,當然其中也不乏熱愛學習和鉆研技能的學生,因高考的失誤而被普通教育篩選淘汰下來,從而流入了高職教育的大河。另外,目前的高職教育生源還有一部分是來自于職業中專、職業高中、技工學校,即所謂的三校生源。三校生招生門檻極低,只需通過報名入學,甚至不經考查,只要交得起學費,可謂來者不拒。因而,這部分生源的質量可想而知,由于生源渠道的復雜性,給我們的職業教育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再次,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業市場隨著大批高學歷人才的涌入,“人才高消費”現象愈演愈烈,企業用人過多地考慮學歷因素,基本上本科以下不予考慮,使得高職畢業生就業壓力日益增大。另外,生源質量的下降以及教學質量低下,致使畢業生無法達到企業生產需要,往往需要企業的二次培訓,增加了企業的成本,由此,企業更加不看好高職畢業生。加之,各地院校憑靠主觀意愿辦學,不能準確有效地做好市場定位,按需培養技術型人才,學生就業后職業穩定性較差,而學生本身也不看好自己的就業前景,表現出消極、悲觀的態度,從而更加不利于就業,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二、我國高職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認可度較低。
職業教育相較于普通高等教育,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同度仍然較低,盡管國家把高職教育定位為培養實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但實際上人們認為職業教育的水平較差,培養出的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術能力都不足以滿足社會需要。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二)師資力量不足。
由于辦學結構的不合理,熱門專業、新興專業的師資力量就略顯不足,職業技術教育要求的“雙師型”教師數量也明顯不達標,無法滿足當前教育的需求,直接影響我國職業教育的質量及其發展。
(三)人才培養偏離既定目標。
高職業教育初衷是以技能培訓和技術應用為目標的教育類型。然而,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各高職院校依然較重視理論水平的提高,技能方面的培養較為滯后,導致高職畢業生走上社會便出現理論水平與本科生相比有差距,原屬于他們的優勢--實踐能力、動手能力也不像人們所期待的,即無論是理論知識或是實踐能力都沒有達到預期,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另外,一直強調的校企合作也只流于形式,真正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出來的專門人才少之又少。
三、探究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途徑
(一)轉變觀念、準備定位。
要明確高等職業教育與學科型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的模式、手段、途徑、方法以及目的等諸多方面的確存在著巨大差異,但二者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育人角色,承擔著不同的社會功能和社會責任。從客觀上講,以技能培訓和技術應用為代表的高等職業教育與以文化學習和理論研究為代表的學科型普通高等教育,應該僅僅是教育類型上的區別,而不應存在高低貴賤之分,事實則不然。另外,各高校切不可為了某些利益而違背原則,違背高職教育的初衷,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不盲目跟風,不趨從利益,準備定位自己。
(二)強化師資、重視實踐。
為了促進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不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高職教育自身要不斷提高社會競爭力,要明確自己的社會定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觀念及教學模式,在提高教學能力的同時,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宗旨,以供社會所需。另外,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高職學生的優勢,能夠真正做到提高學生技能,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三)校企合作、落到實處。
高職教育注重專業性、實用性、實效性等特點。走校企合作道路是優選路徑。當前社會競爭激烈,針對高職教育的特點,抓好教育質量,采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有目的有計劃的為企業培養人才,注重人才的實用性與實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校企合作應做到應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與企業合作,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全新理念,為高職教育行業的發展提供契機。
四、結語
縱觀我國的高職教育體系,雖然存在著一些弊端,但各高職院校都在全方位強化素質教育,一方面為了構筑新世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藍圖,提高高職學生的文化素養;另一方面,也為應對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從業人員的知識、能力、素質提出的高要求。因此,高職教育應根據高職培養目標要求來建立新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以及學生相關能力培養體系,加強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的培養,促使高職教育更好地為國家、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王英杰. 試談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趨勢及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 比較教育研究. 2001,(3)
[2] 管西.新的形勢下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J]2002
[3] 姜軍.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建構研究[D]. 哈爾濱工業大學.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