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資本主義發生了無論與自由競爭階段的馬克思主義時代、還是與自由競爭過渡到壟斷階段的列寧主義時代相比較來說的重大新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金融資本主義的產生及發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矛盾的突出。正確分析資本主義出現的新變化,對于我們認識當今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都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金融資本主義
如何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是當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面臨的一個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分析這些新變化及其影響,可以加深我們對當代資本主義及其本質的認識。
一、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表現
(一)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首先,戰后以原子能和電子技術為主要標志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了核能、半導體、合成化學、航空航天等行業的誕生和發展,促使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一、二產業在經濟中所占比重下降,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比重則迅速提高,信息產業的出現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結構更加現代化和“高級化”。其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和經濟實力遠遠走在世界前列,占據著世界經濟的絕對優勢。在最近半個世紀左右的時間里,資本主義所創造的生產力又大大超過了它自己以前的全部生產力的總和,使社會生產力發生了質的飛躍,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金融資本主義的形成及發展。金融資本主義主要出現在美國和歐洲。美國向金融資本主義的轉變,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黃金—美元本位制”被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制所取代。自70年代初開始,美國通過貿易逆差等輸出美元,購買外國商品,在失去黃金價值支撐的信用美元體系下,這意味著對美國實體經濟需求減弱和對虛擬經濟需求增大,導致美國制造業的外移和虛擬經濟過度膨脹。20世紀90年代之后,歐洲也開始發展自己的金融機構。
(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矛盾的突出。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矛盾突出出來:中產階級失業、貧困人口增加和社會兩極分化的問題嚴重。以美國為例,2011年,美國失業率高居不下,在9%以上,廣義失業率達到了15%,年輕人的失業率達到了20%。目前,“美國上層 1%的人現在每年拿走將近1/4 的國民收入,以財富而不是收入來看,美國塔尖的1%控制了40%的財富。25年前,這兩個數字分別是12%和33%”,“塔尖1%者的收入在過去10年增長了18%之時,中產階層的收入卻在下降”。[1]
二、資本主義出現新變化的原因
(一)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的原因。首先,它是資本主義生產力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社會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它總是不斷地向前發展的,而且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一般有加速向前發展的趨勢。其次,它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自我調節的結果。戰后,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階段,資產階級國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它不僅以各種政策手段從外部干預和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而且還以大量的國家投入與國家消費直接地介入到社會經濟生活之中。
(二)金融資本主義發展,取得統治地位的原因。首先,進入新世紀,美國互聯網絡泡沫破滅,又沒有新一輪的高科技產業出現,新自由主義很快就在金融業找到了最有利于施展自身力量的場所。沒有任何有效規制的資本因此得到了充分的自由,推動美國完成了由工業資本主義到金融資本主義的轉變:金融資本越來越表現出相對獨立性,這種獨立性使其脫離實體經濟而快速擴張,泡沫成分不斷加重,資產價格普遍大幅度偏離或完全脫離由實體經濟因素決定的資產價格。其次,政府扮演了雙重角色,既是肇事者,又是問題的解決者。
(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矛盾突出的原因。一是金融資本家貪婪、腐敗,憑借手里的金融衍生工具大肆地撈取錢財,整體所交稅率卻遠低于中下階層。美國“占領華爾街”示威活動發起網站宣稱:“我們共同的特點是占總人口99%的普羅大眾,對于僅占總數 1%的人貪婪和腐敗,我們再也無法忍受。”二是政府對少數金融機構的救助,本質上是用納稅人的錢為投機商的巨額壞賬買單,導致絕大多數人的經濟困境,而同時金融大鱷們卻拿著高薪,領著高額獎金和巨額分紅。三是隨著實體經濟迅速向新興國家轉移,以及金融業并不產生就業,造成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失業和貧困人數大增。
三、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影響
(一)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對世界社會主義的影響。首先,這些新變化對社會主義構成了巨大挑戰和沖擊,使社會主義步入低谷。隨著資本主義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的不斷發展,社會主義國家在同其競爭中處于明顯的劣勢。加上蘇東劇變,社會主義國家從15國減少到5國,共產黨從180多家減少到130多家。其次,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深入發展。各國社會主義的力量正在資本主義體制內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其內部的社會主義力量思考諸如相對貧困、經濟上的不平等、精神層次的異化、國家調節的有限性導致的經濟混亂和無序等深層次的問題,提出種種新社會主義思想。他們身處資本主義社會,能切身體會和深刻了解到資本主義制度的種種弊端,因此,其思路和主張對于社會主義運動具有積極意義。
(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對我國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出現的實體經濟與金融資本主義的矛盾,為我國正確處理農業、工業和包括金融業在內的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了經驗教訓。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金融危機之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采取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救助金融機構,不但不能解決實體經濟與金融資本主義的結構性矛盾,反而加大了這些國家的主權債務,爆發了美、歐的國家債務危機。為解決當前的失業問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會持續推動“再工業化”,會進一步大打匯率戰、貿易戰,甚至通過戰爭轉嫁危機。這些都對我國和其他新興國家的發展構成了挑戰。
注釋:
[1]王夢奎.后危機時期的世界和中國經濟[J].新華文摘,2010(07).
參考文獻:
[1]溫永強. 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啟示研究[D].燕山大學,2016.
[2]江泉,溫永強.國內外關于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啟示研究綜述[J].探索,2016(02).
[3]費利群,滕翠華.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動態透視[J].東岳論叢,2008(06).
作者簡介:楊沙沙、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