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淇
摘要:現如今,我國的資源較為緊缺、環境污染問題與日俱增且生態系統的退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指導理念寫進了黨章,這不僅象征著中國人民對于美好生活與環境的期盼,也代表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已經步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美好的生活環境是人民所期望的民生福祉,也是政府部門必須提供的公共服務。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全民共識;新時代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有所強調,其中有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體現了十分豐富的內涵,充分地顯示出了中國智慧與中國特色,還非常符合中國發展的具體情況。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的闡述,不僅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建設樹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里程碑,還給美麗中國的建設以及促進建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的新格局提供了基本的參照與行動指南。
一、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注意事項
(一)注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情況對于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生態環境。可見,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關鍵因素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落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既能夠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也能夠對生態環境進行有力地保護。現如今,我國對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并采取了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且卓有成效。然而也存在一些地方的政府并沒有提升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意識,其相關工作措施的落實也不到位,從而導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得較慢,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也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曾明確地提出,要大力地推進低碳發展建設、循環發展建設以及綠色發展建設,形成保護環境與節約資源的良好空間格局、生產方式以及產業結構,從根本上轉變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的局勢。想要更好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一定要加快推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優化經濟結構、提升效益、減少能耗,從而促進發展方式從粗放型發展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發展方式,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注重推進生態環境的建設與科技創新。
眾所周知,科學技術為社會的第一生產力。生態文明的大力建設,應該注重借助科學技術的巨大推動力。想要更好地推進生態環境的科技創新,不僅能夠給形成保護環境與節約資源的生產生活方式提供充足的科學技術準備,還對保護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可以利用大力開發與普遍使用清潔的能源與生產技術以及先進的工藝裝置,從而有效地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還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產與產品使用當中所造成的污染,從而在根本上減少污染和保護環境。對于一些已經出現的污染問題,要利用開發和使用一些恢復、凈化以及改造等科學技術對其進行處理,尤其是大力解決土壤、水與空氣等污染。而且,應加快發展關于循環經濟的相關技術與工藝裝置,做好對廢物進行循環使用,并分類處理。
(三)注重加快建立健全生態文明的相關體制。
保護生態環境應該借助相關體制。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與各個領域。加快建立健全生態文明的相關體制,首要的任務便是將生態效益、資源消耗以及環境污染歸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評估系統當中,并形成顯示生態文明要求的考核制度、獎罰方式與目標體制,從而促使生態文明建設日益趨向制度化、法律化與規范化發展。要建立健全環境保護體制、耕地保護體制以及水資源管理體制等,還要建立健全能夠體現市場供求與資源稀缺體制等。而且,還應該注重執法檢查工作,積極實施環境責任追究體制,并制定關于對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懲罰的相關體制。
(四)注重加快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觀念。
在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中,人民群眾的作用尤為巨大。想要讓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到生態文明的建設事業當中,就一定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牢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觀念。對于當前所存在的資源緊缺、生態系統日益退化以及環境污染加快的情況,一定要使人民群眾形成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與順應自然的良好生態文明的思想觀念。這便要求人們轉變以往將自身的利益作為發展中心,且忽視自然的承載能力,并隨意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錯誤理念,并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健康思想觀念,提升人們的生態意識、節約意識與環保意識,建立良好的生產生活方式,將保護生態環境與節約能源資源的觀念深入貫徹在其行動之中。
二、讓“生態文明”成為全民共識
(一)生態文明建設應該成為政府的自覺行動。
生態環境不僅是稀缺資源,還是生產力。因此,保護生態環境便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便是發展生產力。生態文明建設應對頂層設計進行創新,要采取一系列積極可行的方法。這其中,體重生態文明在考核評價當中的比重,將生態效益、資源消耗與環境損害等指標跪進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制當中,顯得至關重要。
(二)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嚴格責任追究制。
全社會應健全“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使用誰付費”的體制,提升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懲罰力度。應破除傳統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路徑依賴,堅持低碳發展、綠色發展與循環發展,推動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升級,積極探索一條持續性發展、生態低碳與統籌協調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三)生態文明建設應該推動全民參與。
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很長的路要走,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倘若無法在群眾中形成科學的生態文明觀念,便無法樹立健康的生態文明生活方式,再多的“紅頭文件”均形同虛設。想要將生態文明教育落實到國民教育的整個過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人地抓,使生態文明理念默化于心、潛化于行,從而轉化成為全民的道德自我控制力和約束力。
結束語:
一棵樹好栽,而一片森林則不易培育。生態文明重在建設,難在堅持。生態文明只有充分融入到政府的管理當中,融入到社會的生產當中,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當中,體現在發展建設的每一個環節,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推動整個社會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托起一個山青水秀、天朗氣清、百姓富裕的“美麗中國”。
參考文獻:
[1]周宏春. 走生態文明之路 需要全民共識和行動[J]. 中國發展觀察, 2012(12):6-9
[2]張鳳.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公民參與研究[D]. 太原理工大學, 2017
[3]李勁.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公眾參與機制研究[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15(9):85-88
[4]施生旭, 陳愛麗.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公眾參與問題研究[J]. 林業經濟, 2016(3)
[5]胡陽雨.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公眾參與優化研究[J]. 科技與企業,2014(7):28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