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沖
摘要:精準扶貧,是我國新時代背景下反貧困的重要戰略;社會保障制度,是保證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二者密切相關。實現“精準扶貧”很大程度上需要社會保障制度發揮“兜底”作用。
關鍵詞: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精準扶貧”
社會保障制度與脫貧攻堅是我國目前兩項非常重要的任務,二者在性質和目標上具有很強的一致性。社會保障制度的加強和完善,有助于消除貧困和減小兩極分化趨勢;推進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國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共同富裕目標而推進的一項重要任務[1]。
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險依據城鄉戶口的不同實行“雙軌制”,分為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兩種,這并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政府需要通過改革將其整合為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都應公平的享有社會養老保險權益。但是由于城鄉之間有著不小的差距,整合規劃工作的開展有一定的難度。政府在工作安排中應設置一段過渡期,確保城鄉居民原有的養老利益不受到損害,依據經濟及發展水平適當提高基礎養老金。另外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應該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建立公正公開的收付制度,將個人繳費與待遇水平相聯系,體現保險的性質。
二、改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整合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2016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通過整合現行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保證城鄉居民公平享有基本醫療保險權益。通過對覆蓋范圍、籌資標準、保障待遇、醫保目錄等的統一管理,解決城鄉居民醫保分設、管理分割、資源分散等常見問題,提高統籌管理水平,方便城鄉居民醫保關系轉移接續,使得農村居民在醫保制度和公共資源共享上都能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擴大農村居民選擇就醫的范圍,提高醫保報銷比例。
三、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推進扶貧工作開展
在推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與發展時,民政部門應牽頭進一步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將低保政策、扶貧政策制度與專項救助如醫療、就業、教育、住房等相結合。通過對貧困家庭的認定和對居民經濟狀況的核對,向農村貧困居民提供有針對性的專項社會救助。在向農村貧困人口實行專項救助的過程中要注意的是,應該盡力減少福利捆綁和重復救助,盡量保持低保線和扶貧線的一致。民政部門還應制定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持續提高農村低保和五保補助標準。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基層保障,在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中發揮著兜底的作用[2]。因此社會救助制度的完善以及貫徹落實情況直接影響著精準扶貧的實施進程。
四、社會保障政策的制定要因地制宜
貧困地區因為社會和自然環境的不同,其致貧原因也不同。這就要求政府有針對性地采取社會保障和扶貧措施。比如,在我國西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干旱少雨,一些區域飲水條件差,因之而引起的地方病、流行病與其他地區相比有很大的區域性,當地政府要將其區別對待,將其納入醫療保障之中,同時政府要對環境進行干預,改善當地水土環境,對選擇異地搬遷移民的村民,則政府要加大住房等專項保障。因自然災害而致貧的農村地區,對社會救濟的需求大,其社會保障的首要任務是加強政府救災能力和社會救助建設;因農村教育水平落后而致貧的農村地區,農民社會保障的投入需要向教育基礎設施、義務教育方向傾斜。
五、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長效機制,遏制返貧現象
要真正實現對農村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使其脫貧后不再返貧,這就需要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長效機制,使最貧困人口基本生活長期得到保障。政府機構應制定相關保障制度,對貧困人口進行兜底全覆蓋,然后隨著財力的增強,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逐步提高社會保障補助的標準。通過深度融合社會救助與精準扶貧,實現社會救助由專項向多元轉變,讓農村貧困人員從吃飽飯到看得起病的全面覆蓋。
六、社會福利的支出比重向貧困的偏遠地區傾斜
在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中,社會福利制度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社會福利制度的存在,可以緩解城鄉中最脆弱的社會成員的生存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為社會局面的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社會保障制度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提高對偏遠貧困地區的社會福利支出比重,可以有效的幫助這些地區解決貧困問題,有利于推進精準扶貧工作進度,對完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有著積極的作用。在社會福利中,福利彩票每年都會有可觀的收益,政府可以對這些收益進行合理分配,將其中的一部分拿出來幫助這些偏遠地區脫貧,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政府財政支出的壓力,進而更加有效的實施精準扶貧政策。
七、對貧困地區較多的省份,提高其低保標準
精準扶貧,旨在通過運用科學的程序,精準識別不同區域的貧困農戶,并對其實施精準幫扶、精確管理,從而進行扶貧幫助[3]。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是對原先粗放的扶貧開發政策的進一步升級與發展。自2007年我國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蓋以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為一項長期的制度性政策安排,目的是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貧困群眾,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供維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質幫助。從宏觀政策實踐來看,精準扶貧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都是國家財政支持的重點領域,其扶持對象都是弱勢群體、貧困區域和貧困人口,二者相輔相成,互相補充。所以對貧困地區較多省份提高其低保標準,對精準扶貧工程的實施是非常有利的,也有利于社會保障制度在精準扶貧工程中發揮更好的推動作用。
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制度,并在很多方面,如縮小收入差距、降低社會風險和保障基本需求等,發揮著幫助脫貧、遏制返貧的重要作用。社會保障制度作為我國反貧困的路徑之一,政府可以加大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增強其在精準扶貧中所起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杜夢瑤. 社會保障制度視域下農村“精準扶貧”問題探析[J]. 山西農經, 2018(1)
[2]左停,趙夢媛,金菁. 路徑、機理與創新:社會保障促進精準扶貧的政策分析[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1):1-12
[3]張舉國. 精準扶貧與農村低保制度的融合發展研究[J]. 生產力研究, 2015(10):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