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穎 ,王偉麟
(1.臺州職業技術學院 組織部,浙江 臺州 318000;2.臺州經濟研究所,浙江 臺州 318000;3.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部,浙江 臺州 318000)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主要滿足產業需求,且主要通過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企業急需的高技能應用性人才。因此,職業教育院校應該以產教融合建設為契機,深化高技能人才培養體制改革,以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推進協同創新”,探索建立校企(行業)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為重要指導方針,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按照社會需求,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在多年的職業教育改革與教學實踐中,校企合作育人取得了重要進展,積累了許多研究成果,但大多是針對現實傳統育人模式存在的問題侃侃而談,而從理論層面揭示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并從平臺搭建、專業設置、課程整合、教師隊伍建設、評價體系五個維度著手,基于理論依據構建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研究尚不多見,而這些現實問題都將在文中做詳細闡釋。
現階段,高職院校在育人模式上存在兩種困境:第一,部分高職院校還在走傳統的育人模式,體現為:在培養過程中,學校對職業崗位職責、任務、工作標準和任職條件沒有準確的定位,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主要內容與所從事的工作崗位內容沒有很好對接,教師的教學目的與學生的學習目標沒有達到很好的統一。多數大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相關度不高,學校教育存在脫離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與社會、企業嚴重脫節,難以對接產業轉型升級,從而造成高職與企事業單位供需不平衡。第二,校企合作成為部分高職院校辦學的群體性行為,但執行片面于形式,偏離育人目標。如:追求合作形式的新穎,卻忽視實際育人平臺的操作和方法;追求短期需求,忽視雙主體育人價值的長效性;追求合作的“工”,忽視校內“學”的建設。
高職教育與產業發展聯系緊密,高職院校是企業人才輸送的主要基地。在當前我國產業結構和經濟、技術結構迅速變化中,高職人才要適應這種變化,針對上述人才培養問題癥結,對產教背景下的校企育人模式進行精準解讀,將校企“雙主體”育人執行到實處。因此,在產教融合新形勢下,探討校企合作育人的理論內涵,把握校企合作“雙主體”育人的途徑和規律,推進校企協同培養人才則十分必要。
校企合作是指通過不同領域的兩個參與者——大學與產業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協同效應來提高大學與產業的各自潛能作用。機制是指對研究對象的一種因果關系,采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進行解釋和分析。埃爾斯特認為,機制是指兩個事物間的可能存在的因果關系,是一種“經常發生的、易于識別的因果關系”,并不是決定性的、必然的因果關系。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從國內外校企合作的實踐來看,其形式主要以教育為目的的校企合作,以科研開發為目的的校企合作和將大學的三個職能融為一體使雙方實現共贏的方式。
創新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需認識到高職院校和企業合作育人中所產生的本質關系,即解釋和分析“為什么要通過校企合作育人”,“如何有效地進行校企合作育人”的關鍵關系問題。而從海納特根據合作雙方資源或技能的差異,對組織合作與聯盟的分類,不難發現校企合作是鏈式戰略聯盟,即高職院校和企業在資源配置中存在互補性,高校希望企業提供實踐基地以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技能;企業需要的是高校輸送的優秀人才和可用于提高員工能力的科研成果。因此,企業和學校之間的資源依賴結構需呈對稱性。加強企業對職業院校的資源依賴性是我們在本文中著力闡述的重點。
校企合作育人的現實情境下,雙方在資源共享和資源整合中可實現有效的合作,并推動職業院校的硬件條件、政策支持、師資力量、學生的素質與能力的發展。此外,雙主體育人模式的創新也可優化企業的技術革新進程,提高其社會競爭力,并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針對職業教育的特點,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以適應現代企業的需求,建立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體制,研究從校企合作平臺搭建、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整合、教師隊伍建設、人才培養評價體系五個維度著手,構建了校企雙主體育人新范式,加強企業和職業院校的資源結構均衡(如下圖所示)。

校企“雙主體”人才培養運行模式圖
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創新性人才路徑,應實現如下環節:(1)專業與產業、企業、行業對接;(2)專業課程內容與崗位內容、職業標準對接;(3)教學計劃、過程與生產計劃、過程對接;(4)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對接;(5)檢查評價教學效果的實施與就業質量對接。根據校企合作育人的內涵特征和優勢,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相應的專業群,通過平臺搭建創新育人機制,有效提高了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下面將對我校雙主體育人范式具體的實施作詳細論述。
1.以“校中廠,廠中校”合作模式,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專業素質。以適應社會需要作為根本,根據“高教性、職教性、地方性”的特點,通過“校中廠,廠中校”合作模式,學生在真實的生產氛圍中進行實習、作業,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通過企校共建研發中心、實驗室,培養創新型、拔尖師生,形成創新團隊和創新合力。強調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既要共同人才培養,又要技術研發。
2.鼓勵學生參與項目內容,登臺匯報,講課,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學生在對現有技術消化、吸收后,根據理解與導師的指導,闡述自己的方案,邀請同組人員進行論證可行性,達到互相提高的目的。
3.準確進行培養定位,構建精英人才培養與分流教育模式。積極開設創新型課程,教師有了課題后,通過網絡公布,吸納學生參與,全院學生自主選修,將部分學生融入科研團隊,提高創新能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創新能力。
1.促進院系以社會需求設置專業,以技能型人才的素質要求設置課程,正確處理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真正做到產學無縫對接、就業零距離、學生及用人單位雙滿意的目的。
2.充分調研,征集,參考企業專家意見,特別是一線實踐專家的意見(特別是相似成長經歷的),挖掘企業對于本專業人才的能力需求方向,在成長過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務,構建工作過程導向的制造類課程體系。每年定期組織人員深入企業開展專業調研,與企業專家、畢業學生進行訪談,以職業標準為參考,制定課程標準,根據企業實際需求、崗位群,制定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并根據需要進行實時調整,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方向。根據調研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動態修訂,對課程設置和大綱進行適時調整,使教學文件更加符合實際需求。
3.通過專業的示范建設,帶動專業群其他專業的教學改革深入開展,推進課程建設與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技能人才。
1.強化高職教師的技能水平提高,統籌安排專任教師到企業頂崗實習,從基層做起,了解所屬行業的相關的加工方法與工藝,提高分析實際崗位存在的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致力將自身的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進行有效對接、轉化推廣,與社會經濟需求緊密結合。同時,將自身的科研過程與企業的實際的生產案例編制成教學資料,作為授課時的經典案例,從而縮短理論與實際的距離。
2.以“內培、外引與外聘”等方式,培育專業領軍型人才;選拔在某一專業有特長的教師,進行專項培訓,列入學院專業帶頭人培養對象;對部分在某一領域有一定技能積累和影響力的教師,助推組建團隊,培育領軍型教師。
按適應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要求來確定課程。以崗位能力設計課程,確立、做強專業核心課程,實現不可替代,同時設置通識課程和拓展課程,注重課程的系統性和技能的臺階性,以通識為基礎,發展專業的人才,在教材編制過程中,內容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職業遷移能力。進行立體化教學,利用網絡教育資源,集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內容于一體,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針對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在網上找到解決的方法來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發展。采用仿真模擬教學軟件,對工程設計、裝配、試驗進行虛擬仿真,使部分實訓不受教學硬件的數量限制,形成以項目為原型的工作頁、講義、教材。探索企業科研項目,生產任務目標與學校教育目標的結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現學校與知名企業、企業成熟項目的穩定合作。同時,因地制宜,吸取各種課程的長處,形成一種“多元整合”課程觀,建設凸現職業教育特色教材,又可以以課程項目申報專利,實現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的核心課程和優質教材。
1.探尋校企合作的切入點與契合點,雙方共同根據企業現實需求,制定接地氣的人才培養方案等教學文件,保證專業定位的準確,更適合企業的需求,校企雙方師資互聘,建立雙向教師流通機制,為師資成長提供平臺;教師通過科研,進一步提高理論水平和專業能力,豐富充實教學內容,科研成果得到檢驗。
2.通過與省內外示范高職院校交流與訪問,借鑒先進經驗提升本專業教學質量和就業質量。
高職教育的水平評價,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社會的評估度;二是學生的評估度。“指標體系”是高職教學質量、水平的具體分級、量化系統,是對高等職業院校教學質量定量和定性的綜合描述體系,是影響高職教學質量的各主因子集合。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教學檢查制度,建立教學督導制度及教師相互聽課制度,進行教師評學、學生評教、校(系)內部進行的各種教學檢查、教學觀摩、教學評優等。校內建立學生—教務處—系部—教研室—教師—學生的縱橫交叉的閉合信息跟蹤、反饋網絡。校外建立學校—社會行業(企事業單位)及畢業生的雙向信息跟蹤、反饋閉合系統。
校企雙主體的育人新范式的研究和實施提高了畢業生知識構成與就業及就業崗位的匹配度,實現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真正實現“多方共贏”,優勢互補。以企業關鍵技術、項目研發、生產任務為切入點,研發中心和重點實驗室所在的學員組成團隊,院校教師即是研發組成員又是實踐組成員,教師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水平,同時和企業技術骨干為導師,帶領學生骨干進行技術改造等工作,培養拔尖、骨干學生,為當地相關企業提供技術研發、圖紙繪制,特別是技術、工藝上的難題。申報相關專利和項目申報,以點帶面。構建詳細的考核指標和“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檢查與評價”多方評判的質量評價體系;完善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監控體系,評價過程中既要注重內視質量,如學生主體的評價、同行的評價和督導評價,也要積極注重吸收社會行業(企業、部門)人員的參與,重視社會化質量評價。
參考文獻:
[1]孫花勛.淺談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措施和途徑[J].現代企業教育,2012,(8):112-113.
[2]劉曉菊,郭邦涌.淺論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及實現手段[J].遼寧高職學報,2003,(3):12-13.
[3]董偉杰.淺談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對接的原則及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5):29-31.
[4]王建林,周國炳.創新成人高等職業教育模式培養企業適用高技能人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5):50.
[5]郭揚,張晨.基于“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的解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7):41-45.
[6]陳斌.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與培養目標的比較[J].職業技術教育,2007,(29):5-7.
[7]楊曉蘭,楊小峰.高等職業院校推行“雙證書”制的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05,(35):23-25.
[8]胡野,邵建東,張雁平.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育人新范式:平臺、機制和模式[J].職教通訊,2012,(20):14-17.
[9]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陳小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