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達連
新課改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有效的改革,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仍然存在著許多與新課標極不適應的教學理念、教學策略,這直接影響了小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其主要表現在:一是在教學理念上,一些教師還沒有從根本上轉變, 師生關系仍有“錯位、占位、越位”現象;二是新課程“三維”目標不夠落實,教學中有些教師只注重認知,強調知識與技能,忽略了在閱讀教學中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效整合;三是教學行為上仍有以教代學、高耗低效的現象;四是在課堂教學形態上,出現浮華秀課之風和奪人眼目的“花拳繡腿”。這導致部分學生認為閱讀枯燥乏味,獨立閱讀能力低下,所學知識狹隘膚淺,影響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
如何避免上述影響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效率的種種不良現象,探索真正適應新課標的高效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策略、模式,落實教育家崔巒提倡的“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回歸常態的語文課堂教學,從而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呢?通過幾年的實踐探究,筆者認為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知識,發展新能力。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一定要講究導課的趣味性。例如,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紙船和風箏》,可這樣導入:①起。師:“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兩位新朋友。看,他們來了!(出示小熊圖片)他是―”生:“小熊。”師(出示松鼠圖片):“他是―”生:“松鼠。”(出示生字卡片:松鼠、小熊)師:“誰來讀?”(指名讀、一起讀、齊讀)②承。師:“小熊和松鼠家在哪呢?看―(教師在黑板上畫山的簡筆畫,從山頂到山腳畫上溪流)現在呀,老師想請兩位小朋友到黑板前面來,把小熊和松鼠(指兩張分別寫著“小熊”和“松鼠”的生字卡片)送回家。(讓一生上臺將“小熊”貼到簡筆畫中的山腳,一生把“松鼠”貼到山頂。)他們把小熊和松鼠送回它們的家了嗎?”③轉。師:“小熊的家就在山腳下,松鼠的家在山頂上。兩位同學把他們送回了家。有一天,(手指簡筆畫)在這山頂、山腳和這條小溪里,發生了一件奇妙的事……”這樣,讓學生身臨其境。導入與一般的復習一樣,都把實效作為最高的追求,但克服了常見的平鋪直敘和興味索然,導入時,不是簡單地讀一讀學過的段落,或直截了當地讀學過的詞語,而要致力營造情境,使復習活動也波瀾起伏、活潑靈動。把文中的人物 “小熊”和 “松鼠”及卡片上的生字都稱為“朋友”,把“小熊”和 “松鼠”生字卡放在山腳和山頂稱為“送他們回家”;不直接說“請用‘紙船、風箏、漂流、飄蕩說一兩句話”,而讓學生用這四個詞說說山頂、山腳和小溪里發生了怎樣奇妙的事等。運用的教學語言都是擬人化的、童話式的,這就營造了一種輕松活潑的、類似于游戲的教學氛圍,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領入快樂閱讀的境界,從而調動學生自主閱讀的積極性,為有效閱讀做良好的鋪墊。
二、授予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
教師有機引導學生掌握多種自主閱讀的方法,是培養學生閱讀素養的關鍵。例如,教師普遍采用的“問題導學”式:依據“閱讀提示”中的問題、有疑問的課題,引導學生展開閱讀實踐,品讀有感情的文章內容,這樣,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思路清晰,就能比較輕松地讀懂課文,體驗情感,學到一定的閱讀與表達方法。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葉圣陶先生請“我”到他家做客這部分, 師:“同學們,二十多年過去了,葉老家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還清晰地浮現在‘我眼前。請大家想一想,這僅僅是因為爬山虎綠、美嗎?如果不是的話,那是因為什么呢?”從而教師引出:葉圣陶先生請“我”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葉圣陶先生那樣的大作家,居然要見一個初中生!進屋后,看到一墻綠蔥蔥的爬山虎,陽光都變成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著,閃爍著迷離的光點。這正是景中蘊含的情:作者那激動、緊張、不安、興奮的寫照。因為浸染著這份情,那墻綠蔥蔥的爬山虎就這樣深深印刻在“我”的腦海里。又如中高年級“批注式”閱讀方法的運用也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常用的批注符號有①直線“——”、波浪線“~~”畫在文章重要的語句、優美語句下面,以便加深記憶、理解;②畫點“…”“△△△”標在文章的重點詞語或優美語句下面;③問號“?”用于疑問的語句末尾或旁邊;④△標在重讀或摘抄的章節前。并采用批注的方式,……把自己讀后的所悟所想寫在課本的天頭、地腳、行間、旁空等處。通過持之以恒的訓練,讓學生掌握自主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效率。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英國著名學者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精心指導學生規范學習常規,養成細心閱讀、勤于動筆、善于思考、舉手發言、認真筆記、規范作業的習慣,養成自覺朗讀、默讀、瀏覽、交流的習慣,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教師尤其要培養學生善于“咬文嚼字,細心研讀”的好習慣,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做到斟酌字句,遇到疑難,能自覺查字典、詞典或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學習實際,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與表達效果。例如,《我要的是葫蘆》中有一句“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一個“盯”字用得好,它寫出了種葫蘆的那個人特別喜歡小葫蘆。讓學生邊閱讀邊比較,如果換成“看”“望”“瞧”等字眼能表達出他對小葫蘆的分外喜歡嗎?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語文教師要借助閱讀教材,引導學生去閱讀作品,仔細去欣賞作品,選用生動、準確的詞句去表達對學習生活的感受,讓學生養成細心研讀的習慣,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
四、拓展學生閱讀的空間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說明多讀書對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語文教師要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博覽群書,拓展閱讀的空間。如教學六年級語文《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之后,引導學生拓展閱讀居里夫人及其他科學家的故事,進一步體會中外科學家不畏艱難、勇于攀登科學高峰的精神;教學四年級《燕子專列》之后,拓展閱讀《小獅子愛爾莎》,進一步體會人物、動物之間的愛;教學《扁鵲治病》之后,引導學生閱讀《韓非子》,體會防微杜漸的道理。這樣持之以恒的拓展閱讀訓練,能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形成。
五、開展學生閱讀競賽活動
教育心理學認為,競賽是一種強大的外部動因,當它和兒童的自尊心與榮譽感相結合時,可以很快地轉化為個體的內部動因,并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為激發學生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教師必須聯系班級學生實際,扎實有效地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競賽活動。如有的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人物故事演講”賽、“閱讀知識搶答”賽、“經典誦讀”比賽、“讀書筆記”評展活動、“讀書之星”評選活動等等,真正寓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于充滿情趣的讀書競賽活動之中。
總之,提升小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是語文教師的根本任務,也是語文閱讀教學重要的研究課題。只要教師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入手,因地制宜、講究策略、勇于實踐,就一定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讓校園里的一株株“小幼苗”長成一棵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參考文獻:
[1]李海燕.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2).
[2]穆秀英.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