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添
一、對核心素養的理解
數學本身是一門邏輯性強的學科,那么數學方面的核心素養是指運用數學思維方式和觀念來解決數學問題,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一般牽涉不斷地分析、綜合、運算、判斷推理。總而言之,這是一個不斷深入演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每個學習者的數學思維品質有著很高的要求,數學核心素養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從外在表現而言,具備數學素養的人會將生活、學習、工作上出現的數進行分離,然后運用相應的數學理念去解決某個問題,或者是理解某種現象。換言之,處處是數學,時時用數學的思維看待和解決問題。
其二,從內在而言,數學具有客觀性、直觀性、深刻性、靈活性的特點。客觀性是指我們研究數學、學習數學的過程主要是一個反映客觀世界的過程,盡管思維具有主觀能動性,但是求證之后的結果卻是客觀、固定的;直觀性是指借助圖形、數據、模具展現出抽象的數學思維;深刻性是指通過運用數學方法幫助我們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揭示深層次的本質和聯系;靈活性是指對于一個數學問題,我們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方法,方法是靈活多樣的。
二、核心素養下“問題解決”的再認識
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問題解決”,將“問題解決”作為教學的核心,這不僅是對順序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對學生能力的要求的提升,更加注重解決問題的過程、策略以及思維方法。“問題解決”需要學生們善于發現問題,培養問題意識,解決也是一個不斷探究、學習、創新的過程,可以說,“問題解決”中包括了解決問題,“問題解決”是對解決問題的延伸。
(1)社會發展的需要。從現代教育心理學角度出發,布魯納在提出的認知結構理論指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動作用,即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新學識,總而言之,是將學習和探究合二為一。
從學科教學角度出發,在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教師應該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主要起一個引導作用,在這其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工作,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實踐操作層面上,例如邱學華的嘗試教學法,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都旨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
(2)學科發展的需要。首先,解決問題是傳統教學的教學目標,然而“問題解決”是對解決問題的延伸,也是根據新課標要求所提出來的;其次,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解決問題更加強調結果和成效,然而“問題解決”包含了解決問題的內容,它的重點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著重突出主動性、創造性的特點。
(3)個人成長的需要。其一,為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的和諧氛圍,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其二,設定并采納穩定的教學方法,并且以實際操作性為設定意義;其三,幫助學生在主動、自主、創造性學習過程中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
三、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1.營造“敢于質疑”的氛圍
營造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是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的重要前提條件,這樣可以消除學生緊張的情緒,對于學生正常發揮甚至是超常發揮都有重要意義。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建立一種師生平等的關系,給予學生以平易近人的感覺。很多教師認為“嚴師出高徒”,我不贊同這一觀點,數學本身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萌芽狀態,我們更應該保護他們對學習的那份好奇心,將他們的注意力放在學習上,而不是害怕教師批評上,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學習觀,鼓勵他們思考。例如,在學習圓柱和圓錐、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時候,教師可由學生自己思考判斷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初次接觸這一內容,會感到生疏,教師應該鼓勵他們,即便他們犯錯也要給予鼓勵,這樣會為他們營造敢于質疑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質疑水平。同時,教師要讓他們間接認識到犯錯并不可怕,小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想象力豐富,教師應該抓住這個特點,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引導他們敢于質疑、學會質疑。例如,在平常的數學課堂活動中,教師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讓膽怯的學生先把問題以書面形式再現,再在小組中提問,消除他們的畏懼心理,激發他們質疑問題的興趣。
2.培養學生“喜歡質疑”的良好學習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形成學習的動力,學習其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其中學生可能會遇見各種各樣的困難,學習動力往往是他們堅持下來的理由。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讓學生敢于質疑的前提條件,學生只有喜歡,才會去主動思考問題,才會提出質疑。例如,在教學“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時,教師精心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①有4張撲克牌:紅桃A、紅桃2、紅桃3、紅桃4,如果把4張撲克牌打亂反扣在桌面上,任意摸出一張,可能是哪一張?②如果把“紅桃4”換成“黑桃4”,可能摸到哪一張,有幾種可能?③如果是10張紅桃和1張黑桃,可能摸到這張黑桃嗎?和剛才的4張紅桃一張黑桃比較,哪組更容易摸到黑桃,為什么?教師圍繞這三個層次的探索活動,把學生的興奮點轉移到所提供的新知情境中,讓課堂形成一種輕松、自由的氛圍,既突出了簡單隨機事件的本質內涵,又抓住了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難點和關鍵,使教與學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在這其中每個學生各抒己見,這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引導學生在困惑中理解知識,可以幫助他們加深印象,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喜好的情境相結合,讓學生逐漸想質疑、喜歡質疑。
3.使學生“學會質疑”,以此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采納上述兩個措施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學會質疑,而引導學生質疑、釋疑才是目的。學生想問、敢問,更應該會問。在教學過程中,一般而言,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最大,所以教師更應該以身作則,使學生善問,久而久之幫助學生學會質疑,讓學生認識到無處不提問、無時不提問,養成質疑問難的好習慣。質疑是思考的表現,更是取得進步的重要基礎條件。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主動提出問題。但教師不可能熟悉每一位學生,不可能對每一位學生都有很具體的了解,很多時候需要學生主動表現出來,學生質疑的過程也是學生和教師主動交流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不斷提升學習能力的過程。例如,“一百斤棉花與一百斤鋼鐵,試問哪個更重?”數學往往與生活息息相關,在學生的印象中,鋼鐵比棉花重,他們往往忽略前提條件。教師通過將數學問題與生活問題相結合,間接引導他們在生活中學會數學,在數學中學會生活,這也是幫助他們學會質疑的方法之一。
在數學學習中,作為學生真正的引導者,教師應該把握好引導者的角色,改變學生不敢質疑、不想質疑、不會質疑的現狀,引導每一位學生敢于質疑、學會質疑,不斷提升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使質疑問難成為學生學習的能力,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問題解決”能培養學生自主、主動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大力推廣,幫助每一位學生取得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黃慧娟,王 晞.PISA:數學素養的界定和測評[J].上海教育科研,2013(12).
[2]綦春霞.國際數學素養測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人民教育,2009(12).
[3]朱德江.小學生數學素養的構成要素與培養策略[J].學科教育,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