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慧 黃思佳 劉港 付虞 吳貝加 鄧祎
一、問題提出
農村留守兒童一直是社會所關注的熱點話題,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龐大,且教育存在一定問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的總則提出“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幼兒教育應為幼兒的近期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1]。”幼兒的入學準備是整個學校教育的基礎,對幼兒的終身學習與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對于處境不利兒童更具有特別意義。留守兒童是處境不利兒童中的一種,如果能夠改善留守兒童入學準備的現狀,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問題,提高學前兒童整體教育質量。
本研究以湖南省農村地區學齡前留守兒童為例,通過文獻法、測量法、問卷法和訪談法,發現目前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入學準備現狀如下:
(1)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入學準備現狀總體來說不容樂觀。其中視知覺能力、聽知覺能力以及數學準備能力較弱。
(2)家長(大部分為祖輩撫養人)對學齡前留守兒童入學準備的認識不足,缺少親子互動,沒有創設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
(3)農村幼兒園對學齡前留守兒童入學準備的認知與具體實施措施相矛盾。
(4)農村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銜接與小學基本脫軌。
二、針對兒童個體的對策
入學準備對幼兒的終身學習與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良好的入學準備水平能夠積極預測入學后的適應狀況和學業成績,因此及早對幼兒進行入學準備能力的干預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研究者提出以下三種對策:
(一)及時對留守兒童進行個別化干預
1.評估與識別
干預的第一步是對留守兒童的入學準備進行評估。評估的工具可以使用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錢志亮研制的《兒童入學成熟水平測試量表》[2]。研究者建議最好是在幼兒園大班前期、大班后期、學前期這三個時期都對留守兒童進行測量。分階段測量可以了解到留守兒童在每個時期所呈現的入學準備狀態與發展水平。
2.及時干預
通過測量結果,家庭和幼兒園可以清楚地了解留守兒童的入學準備狀態并做出及時的教育調整。我們既可以在留守兒童入學前進行干預,也可以在留守兒童入學后針對他們的差異進行補救性干預。入學前干預旨在縮小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入學準備能力的差距,入學后干預旨在彌補留守兒童入學前在入學準備方面的一些不足。
(二)對薄弱能力進行強化訓練
1.針對視知覺和聽知覺能力
在調查數據中顯示:測試的留守兒童的視知覺能力平均分為11.64分,比總分的半數低0.86分。聽知覺能力平均分為6.96分,比總分的半數低0.54分。可見留守兒童這兩方面能力相對薄弱,由此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教師運用感統訓練的內容與方式進行針對性訓練。其中滑板、圓形滑車、大陀螺以及視力環等感統器材能夠給予兒童視覺和聽覺兩方面的刺激,并將這些刺激與運動相結合,在提高兒童視聽能力方面具有明顯的效果。
第二,家長運用親子游戲進行日常訓練,比如玩七巧板、找不同、手影游戲、漏數游戲、“打電話”游戲、化消數字游戲等。
2.針對數學準備能力
調查數據發現,數學準備能力平均分為4.30分,比總分的半數低0.70分。農村地區幼兒園與家長都將數學準備能力僅僅同于簡單的數學知識的掌握。比如,一百以內加減法、一百以內序數等,但是對于數學準備能力的其他方面是忽視的。并且研究者觀察發現,大部分幼兒園與家長的數學教育方式以書本知識的灌輸為主,基本沒有在日常生活與活動中滲透數學準備能力的教育。基于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滲透數學準備能力多方面的教學。幼兒園教師提高自身對于數學能力的認知,重視數學準備能力多方面的培養,將數學準備能力的教學滲透在日常生活與活動中。比如,讓幼兒值日擺碗筷,告訴幼兒一個碗對應一雙筷子等。總之,對留守兒童數學準備能力的培養主要是訓練思維、創新等方面,讓幼兒喜歡數學。
第二,家長多進行親子互動的數學游戲。家長要改變對數學能力的認知,不能只停留在書本灌輸,多進行親子互動的數學游戲,比如摸口袋游戲等。
(三)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也是當下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有研究發現,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學習焦慮、人際關系不暢、自我評價不高、身體癥狀與適應不良等問題[3]。這些問題對于留守兒童的入學準備也存在著一定的影響。經調查,大部分農村幼兒園不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主要為祖輩,他們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僅停留在身體健康層面,而忽視了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所以,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第一,幼兒園多開設關于心理健康的教學活動。比如,在教學活動或日常生活中滲透親情教育,培養留守兒童自尊、自信、積極、樂觀的品質等。
第二,父母應用多種方式增強與留守兒童的溝通。父母可通過電話、微信視頻以及照片等方式給予子女心靈上的慰藉,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
三、針對家庭的對策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國外研究表明:父母在兒童入學準備方面起著關鍵性作用,家庭經濟與生活的改變不利于兒童入學準備的適應,在學習能力上家長比教師起著更重要的作用[4]。家長對于留守兒童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們基于本次調研,針對留守兒童的家庭現狀,提出以下建議:
1.轉變農村家長對入學準備的理解,樹立正確教育觀
由于父母長期外出打工,所以留守兒童的撫養者大部分是祖輩,他們大多文化水平偏低且深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調查中發現他們對入學準備這一概念的了解程度整體來說不高,對入學準備一般了解的家長占調查總人數的56.9%,有43.1%的家長認為入學準備即為幼兒入學提供學習用品與教育經費。在關于誰應該做好幼兒入學準備這一問題中,有37.8%的家長認為是幼兒園或者幼兒教師,而家長只需要負責孩子的教育經費與吃住。正是由于家長對入學準備觀念的認識不足,導致家庭方面對兒童入學準備實施困難。轉變農村家長對入學準備概念的理解勢在必行。
第一,加強入學準備的教育與宣傳。國家、地方政府以及村委會要對留守兒童家長進行關于入學準備的教育與宣傳。組織學前入學準備專業人士志愿下鄉活動,對留守兒童聚集多的地區的家長進行入學準備教育,并提供一些有用且實際的符合當地情況的入學準備措施。
第二,定期交流與家訪。幼兒教師應使用隨和親切、簡明易懂的語言與留守兒童家長定期進行交流與家訪,以此引起家長對留守兒童入學準備的重視,從而逐漸改變家長觀念。
2.改善親子關系與家庭學習環境,提升留守兒童入學準備能力
家庭是兒童早期發展重要的環境,親子關系和家庭學習環境的改善能夠顯著地提高兒童的入學水平[5]。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的父母大多數在外打工,以祖輩撫養人為主。但祖輩扶養人大多數忙于農活,無暇顧及孩子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教育問題,也沒法提供留守兒童好的親子互動與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所以促進親子互動與構建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刻不容緩。
第一,提高親子互動的質量。留守兒童的留守現狀暫時難以改變,但親子互動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提高,比如親子閱讀、共同商量問題、鼓勵交談討論,以及親子游戲等。
第二,創建良好的居住大環境。國家重視農村留守地區興建圖書館、互聯網以及遠程教育等教育設備,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家庭環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四、針對學校的對策
(一)幼兒園方面的措施
幼兒園是留守兒童進行入學準備的重要基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針對即將要上小學的留守兒童,幼兒園的核心任務是幫助他們做好入學準備、適應小學生活。基于農村留守這一現實環境,研究者根據幼兒園入學準備工作現狀提出以下建議:
1.設置與入學準備相關的課程
在我們調研的13所農村幼兒園中,幼兒園的課程內容包括拼音、算數、寫字等,而對于科學、健康、藝術等領域基本沒有涉及。農村幼兒園最基本的五大領域課程都難以實施,更別提在課程中涉及入學準備的內容。設置與入學準備相關的課程是提升留守兒童入學準備能力的重要措施。
第一,完善園所的五大領域課程設置,將入學準備滲透在活動課程中。幼兒園要充分認識到入學準備的重要性,在本身已有的課程設置上,根據幼兒年齡及身心發展特點,在大班五大領域課程中融入入學準備這一內容。
第二,開設專門訓練入學準備能力的課程。農村幼兒園可根據留守兒童實際情況設置,主要分為入學準備學習能力強化課程(指視聽知覺、運動協調、數學準備、語言表達等能力的強化)和入學準備行為習慣強化課程(指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思維習慣及社會交往習慣等的強化)。教師通過強化課程能讓留守兒童達到入學準備的基本能力。
2.在一日生活作息與環境創設中滲透入學準備
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應該在幼兒一日生活與實踐中進行,入學準備更應該滲透在一日活動與環境創設中,這樣入學準備才能真正滿足留守兒童身心發展與日常生活準備的雙重需要。
第一,關于一日生活作息。教師要調整大班幼兒作息時間,培養時間觀念,縮短游戲時間,強調班級規則。比如,不允許遲到,在班級設立小值日生,多給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等。
第二,關于環境創設。物質環境方面,粘貼一些幼小銜接知識的圖片,讓幼兒畫一畫心目中的小學,并將其貼到墻上等;精神環境方面,與幼兒分享小學的趣事,為幼兒介紹小學教師等。
3.幼兒園去小學化
通過對13所幼兒園的教師訪談,研究者發現,農村地區的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問題是普遍存在的,原因在于家長要求幼兒園教授小學知識,而農村多為私立幼兒園,為迎合家長需求,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嚴重,并且在調查中發現僅有一所幼兒園對幼兒教師進行過入學準備的培訓。針對這一現狀,有以下兩點建議:
第一,加強家園溝通。幼兒園要多與農村家長溝通幼兒園小學化對學齡前兒童的不良影響,如通過家長會、家訪等方式。
第二,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幼兒園不能盲目迎合家長需求而改變園所教育理念,應對幼兒教師定期進行入學準備的培訓,讓幼兒教師對入學準備進行詳細了解,從而杜絕小學化傾向的現象。
(二)小學方面的措施
小學是留守兒童結束幼兒園生活所要面臨的一個新環境,小學應當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對留守兒童進行入學準備后的有效補償,從而增強留守兒童對適應新環境的信心。
1.設置入學準備期
在小學開學之后的2~4周設置入學準備期,重在學習習慣與興趣的培養,先暫時不要求幼兒對知識的掌握。比如,語文課不進行拼音、漢字教學,僅讓兒童跟讀,通過游戲認識橫、豎、撇、捺。
2.降低教學難度,重點培養學習習慣
第一,放緩小學課程計劃與進度。由于留守兒童剛進入小學,思維發展還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小學課程的計劃與進度可相對放緩,讓其保持對課堂濃厚的興趣,可借助游戲、動畫、音樂等有趣形式進行教學。
第二,培養學習習慣。學習習慣包括培養兒童課前預習習慣、課后復習習慣、認真完成作業習慣、發現錯誤及時改正習慣以及上課認真聽講習慣[6]。這些都需要教師在留守兒童進入小學后重點培養,并與留守兒童家長一起交流,共同培養兒童學習習慣。
五、針對政府的措施
對學齡前留守兒童入學準備現狀的改善,在依靠家庭與學校的同時,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通過政府對學齡前留守兒童入學準備的重視和投入的增加,能有效推進農村入學準備工作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留守兒童入學準備的差距。基于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對留守兒童入學準備的重視程度
政府應當認識到留守兒童入學準備能力的薄弱和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完善幼小銜接的教育政策,加大對幼兒園和小學的雙向監管力度,幫助留守兒童在入學準備方面打好堅實的基礎。
2.加大對農村入學準備的投入力度
第一,加大入學準備資本投入。據研究數據顯示,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入學準備水平并不理想,這很大程度上與農村幼兒園經費不足、缺乏教育資源且教師專業化水平低等因素密切相關[7]。這就要求政府增加對入學準備的資本投入,改善農村幼兒園的物質環境條件。支持辦好現有農村幼兒園,加快軟硬件設施的發展腳步,推進入學準備工程。
第二,加大入學準備資源投入。多渠道開展農村幼兒園園長及幼兒教師的入學準備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除此之外,還可在留守兒童居住的大環境中增加教育設備,比如興建圖書館、互聯網以及遠程教育等教育設備。
六、家庭、幼兒園和小學關于入學準備的三方銜接
1.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
幼兒園和小學是幼小銜接的兩大主體,雙方應增強合作與交流。幼兒園與小學在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教學主體、作息時間、課程安排都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就形成了幼小銜接的坡度,據此我們針對如何順利完成這一過渡,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第一,建立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之間的聯系。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比如,幼兒園大班教師可以試著去教授小學一年級的課程,然后對留守兒童進行針對性訓練;小學教師也可以去幼兒園組織活動,了解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情況,適當地調整小學教學目標。
第二,建立學齡前留守兒童與小學生的聯系。在入學之前,幼兒園教師可以組織留守兒童去小學參觀,給他們介紹小學的學習環境和學習任務。小學教師帶領小學生到幼兒園進行交流活動,激發留守兒童對小學的興趣與向往。
2.家庭與小學的銜接
第一,在留守兒童入學前,了解小學校園,多與留守兒童談論小學的話題,詢問他們是否愿意上小學等問題。
第二,在留守兒童入學后,形成家校合作。家長配合教師幫助留守兒童更快適應小學環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家庭與幼兒園的銜接
第一,增強家園合作。幼兒園對留守兒童入學準備的實施計劃可以讓家長參與進來,包括關于入學準備的環境創設以及一些作息、課程的改變等,都可以咨詢家長的建議,這樣家長才會真實體驗并參與到幼兒的入學準備中來。
第二,豐富家園溝通的途徑。教師可通過家訪、家長會等方式與祖輩撫養人溝通入學準備情況;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與留守兒童父母溝通留守兒童入學準備情況。
綜上所述,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入學準備現狀不容樂觀,本研究從兒童、家庭、幼兒園、小學和政府五方面入手對入學準備工作提出對策,從而為湖南省農村地區學齡前留守兒童入學準備工作獻計獻策,為后續關于入學準備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錢志亮.兒童入學成熟水平測試量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蔡重陽.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4]Donna Elizabeth Williamson. Readiness for school:A study of parent,teacher,and preschool provider perspectives.[EB/OL]Miami:Florida International Unversity.http://digitalcommons.fiu.edu/dissertations/AAI3115859. 2003-02-18.
[5]Parker FL, Boak AY,Griffin KW, Ripple C,Peay L.Parent-child relationship,home learning environment,and school readiness[J].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999, 28(3).
[6]孫 沖. 小學新生入學準備的現狀調查與教育補償對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6.
[7]張地容,張維娜,楊 紅.貴州省鄉鎮中心園的教育現狀及其應對策略[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1):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