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菡 陳默
摘要 為了進一步探索小麥高產配套栽培技術模式,在寶雞市陳倉區開展了小麥寬幅溝播機械與目前大田生產中條播機械的播種栽培效果試驗。結果表明,小麥寬幅機械溝播技術實現了農藝與農機的有機融合,機械化作業,便于大面積實施,小麥出苗整齊,根系發達,植株生長健壯,抗逆性增強,增產增收效果明顯,為小麥機械溝播技術在陳倉區農業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示范窗口。
關鍵詞 小麥;寬幅;溝播;性狀;產量;陜西寶雞;陳倉區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4-0019-01
陳倉區地處關中平原的西端,三面環抱寶雞市區,渭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區內山、川、丘、塬皆有分布,屬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 ℃,極端最高氣溫42 ℃,極端最低氣溫-21 ℃,年日照時數2 064.8~2 103.0 h,年降水量701 mm,多集中在7—9月,無霜期年平均224 d,光照充分,發展現代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陳倉區以小麥為主的夏糧年播種面積達33 846.67 hm2,總產16.26萬t,特別是渭河川道以及渭北臺塬區,土層深厚,光熱資源充足,具有小麥產量9 000 kg/hm2的生產潛力。近年來,陳倉區以實施糧食高產創建項目為契機,進一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寶雞市陳倉區虢鎮街道辦高家塄村的豐慶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托管田內,試驗地屬渭河川道地,地勢平坦,灌溉條件良好,光照充足,土壤疏松、土層深厚、肥力中等,地力均勻一致,具有代表性,前茬種植作物均為玉米。土壤pH值8.1,土壤養分測定:有機質13.2 g/kg、速效氮77 mg/kg、速效磷25.7 mg/kg、速效鉀169 mg/kg。
1.2 試驗設計
本試驗選用河南省洛陽市鑫樂機械公司生產的2BMFD-7/14型小麥溝播機、2BMFD-6/12型小麥溝播機和目前大田生產中廣泛應用的小麥7行條播機播種。試驗共設3種播種方式,分別為2BMFD-7/14型小麥溝播機播種面積13.33 hm2,播種行20 cm等行一溝2行下種;2BMFD-6/12型小麥溝播機播種面積13.33 hm2,播種行20 cm等行一溝2行下種;條播機播種面積13.33 hm2,以17 cm等行播種。3種播種方式播種小麥品種均為鄭麥366,種子包衣,旋耕整地,播期為2016年10月15日,播種深度3~5 cm[1-2],播種量187.5 kg/hm2。
1.3 試驗過程
結合整地基施科沃特牌高塔復合肥(23-12-5)600 kg/hm2, 3月18日小麥拔節期追施尿素(含純N 46%)112.5 kg/hm2。
試驗田于2016年12月25日和2017年3月20日各灌水1次,全生育期共灌水2次,采用大水漫灌方式[3-4]。
播種時結合整地用辛硫甲拌磷13.5 kg/hm2處理土壤,2016年11月中旬選用36%奔騰(22%唑草酮+14%苯磺隆)可濕性粉劑進行了化學除草,2017年5月5日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 kg/hm2+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 g/hm2+磷酸二氫鉀1.5 kg/hm2進行了“一噴三防”,2017年5月13日進行了第2次“一噴三防”[5-6]。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藝性狀
由表1可知,2BMFD-7/14型小麥溝播方式小麥基本苗為304.5萬株/hm2,2BMFD-6/12型小麥溝播方式基本苗為301.5萬株/hm2,機條播基本苗297.0萬株/hm2;冬前總莖數依次為679.5萬、676.5萬、636.0萬個/hm2,冬前單株分蘗依次為2.2、2.2、2.1個;冬前次生根依次為6.9、6.6、5.8條/株;春季總莖數依次為1 038.0萬、1 035.0萬、964.5萬個/hm2,春季單株分蘗依次為3.4、3.4、3.2個;春季次生根依次為9.2、9.1、7.7條/株。由此可見,溝播方式由于自然溝帶的形成,利于積蓄雨水,提高了土壤水分,有利于根系發育下扎,植株根系發達,分蘗增多,提高了個體的發育質量,構建了合理的生育群體,對小麥前期促蘗、中期促穗、后期攻粒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表2可知,2BMFD-7/14型小麥溝播機播種地塊穗數580.5萬穗/hm2,穗粒數35.3粒,千粒重50.1 g,理論產量8 727.0 kg/hm2。2BMFD-6/12型小麥溝播機播種地塊穗數577.5萬穗/hm2,穗粒數35.2粒,千粒重49.8 g,理論產量8 605.5 kg/hm2。條播機播種地塊穗數558.0萬穗/hm2,穗粒數34.1粒,千粒重47.5 g,理論產量7 683.0 kg/hm2。2BMFD-7/14型小麥溝播方式和2BMFD-6/12型小麥溝播方式地塊較條播機播種地塊穗數分別增加22.5萬、19.5萬穗/hm2,穗粒數分別增加1.2、1.1粒,千粒重分別增加2.6、2.3 g。由此(下轉第23頁)
表明,小麥寬幅機械溝播技術由于播幅加寬,群體通風透光好,個體營養面積大,大蘗多,無效分蘗少,成穗率高,小穗少,穗粒數增多,特別是千粒重增加十分明顯,表現出穗大、粒多、千粒重高的特點。
2.2 產量
由表2可知,2BMFD-7/14型小麥溝播機播種地塊理論產量8 727.0 kg/hm2,實際產量8 430.0 kg/hm2。2BMFD-6/12型小麥溝播機播種地塊理論產量8 605.5 kg/hm2,實際產量8 370.0 kg/hm2。條播機播種地塊理論產量7 683.0 kg/hm2,實際產量7 558.5 kg/hm2。理論產量與實際產量趨勢基本一致,溝播機播種地塊較條播機播種地塊增產明顯,2BMFD-7/14型小麥溝播機播種地塊和2BMFD-6/12型小麥溝播機播種地塊較條播機播種地塊實際產量增產率分別達11.53%和10.74%。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機型的2種溝播方式產量無明顯差異,溝播機寬幅播種技術效果明顯優于目前在小麥農業大田生產中廣泛應用的條播機播種方式。機械寬幅溝播技術集溝播栽培法的抗逆穩產性、機械化播種、集中施肥、隨播鎮壓等優點于一身,播種籽粒分散均勻,植株根系發達,單株分蘗多,苗蘗生長健壯,抗逆性增強,個體素質高,群體質量好,成穗大穗率高,最終實現了機械化高產,較條播機播種增產達10.0%以上,增產效果明顯,值得大面積推廣應用。
4 參考文獻
[1] 劉廣才,陳翠賢.甘肅省小麥寬幅精播栽培技術規程[J].甘肅農業科技,2013(11):67-68.
[2] 王周錄,劉春雨.關中西部地膜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1999(1):39-41.
[3] 王雅,金曉團,孫文雅.陜西關中平原水澆地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3):122-123.
[4] 聶靈菊.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10(11):18-20.
[5] 侯國華,劉廣軍,徐中義,等.小麥高產配套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19):227-228.
[6] 杜顯良,馮云選,朱敏.半干旱地區春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7(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