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留興
摘要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到新階段的戰略舉措。為了有利于基層政府以鄉村振興戰略統領當地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本文介紹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以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提供參考。
關鍵詞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徑;農業;農村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4-0293-01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補齊農業農村“短板”的戰略舉措,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等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主線。基層政府應以何種方式和路徑對接鄉村振興戰略是值得探討的重大課題。
1 培育壯大“三農”工作隊伍,實施“能人興村”
“鄉村要振興,人才排第一”。然而,近年來農村人才外流嚴重,發展農業亟需的專業人才在農村留不住的現象較普遍,“三農”工作隊伍人員不足、視野不寬、年齡老化、本領恐慌等問題較突出。為此,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的明確要求。基層政府應積極探索村干部培育新路徑,可借鑒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的“定制村官”培養計劃[1],與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開辦現代農業技術“定制村官班”,根據生源本土化、德才兼備的要求,堅持待遇從優,確保“定制村官”愿意留、留得住。同時,引導、吸引種養能手的農民工返鄉,在項目扶持、農機補貼、技能培訓、用地安排、金融扶持等方面實行優先、優惠。鼓勵大學生和涉農科技人員下鄉,到農村去開創新天地。
2 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隨著大多數青壯年離開鄉村來到城市,農村老齡化日趨嚴重,活力減弱,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落。在培養和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的基礎上,要盡快改變農村地區供水、供電、供氣條件差和道路、網絡通訊、倉儲物流設施落后的狀況,進一步提升鄉村與城鎮間以及農村內部互聯互通水平,充分激活農村要素資源,讓城鄉之間要素形成良性互動。積極探索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徑,改變以往不協調的“城鄉統籌”,形成協調可持續的“城鄉融合”。把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優勢與農村人力資源、發展空間優勢結合起來,增強農村發展活力[2]。鼓勵城市企業和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建設,讓鄉村呈現“田成方、樹成簇、水成網”的美景,點亮現代都市人群的田園夢想。
3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要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要內容。而農村產業興旺的關鍵在于發揮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閑農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農村產業發展和主導產品與城市居民的旅游業、餐飲業、養老業、健康業等產業緊密結合起來,借鑒日本小巖井農場和法國農業旅游的成功經驗,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民宿經濟等“農+游”模式[3]。促進農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通過鼓勵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全國性和區域性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大力發展農村物流業,形成“村村通”,建立農產品網絡銷售的“農+網”模式。
4 筑牢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屏障,凈化鄉村生態環境
把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對于污染企業的“上山下鄉”,縣(市)環保局要重點加強對“小散亂污” 的“村中廠”的監管,對于環保檢查時躲匿的“小散亂污”作坊業主,必要時聯合警方進行打擊,增大威懾力。縣(市)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環保局要聯合制定環境保護執法聯動機制,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特別是污染農田和灌溉水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做到依法快捕、快訴。對已經停產、轉產或關閉的污染企業和小作坊,要對其周圍土壤、水塘全部進行清理,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
5 加大對農民教育和醫保的投入,提升農民發展能力
鄉村建設離不開農民的體能、智能、技能和管理能力等自身發展能力,鄉村振興需要提高農民的發展能力。一是邀請農業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傳授優質栽培、土壤改良、病蟲害與自然災害綜合防治等實用技術,鼓勵職業農民應用農業新科技;二是將基層優秀農技人員和種養能手的“土專家”組成農民講師團,定期巡回講解;三是要改善鄉鎮醫院的硬件設施,完善城鄉醫護人員雙向交流機制[4],提高農村醫護人員的診療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醫療保險水平,提高報銷比例,擴大可報銷藥品范圍,并定期免費為農民體檢,充分保障農民的身體健康。
6 著力打造農產品品牌,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
縣(市)政府要成立農業品牌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把品牌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普通農戶建立起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共同打造農業品牌。按照有一定規模、有產品認證、有品牌名稱、有商標注冊等標準,種植具有保健功能的藥食同源農產品,統一實行標準化生產、全過程監管,突出產業化經營、嚴格化管理,形成區域性農產品公用知名品牌,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7 充分發揮政府保障作用,提高服務“三農”水平
7.1 合力打好扶貧攻堅戰
幫助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按照“缺什么、幫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堅持“幫眼前”與“扶長遠”并重并進,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幫困活動。要切實發揮
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作用,積極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參與扶貧開發,推動全社會廣泛參與扶貧,合力打好扶貧攻堅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7.2 進一步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一是提升農技推廣服務中心、農業信息化服務工程、基層畜牧獸醫站等農村基層服務機構的服務水平;二是通過財政扶持、信貸扶持、稅費減免等措施,搭建好農業生產性服務平臺,加快培育各類農業服務組織,發展面向廣大農戶的全程托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等多種服務方式,解決普通農戶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起來不合算”的事情。
7.3 加強鄉村社會治理
一是基層政府要提高自身服務意識和法律素質,搭建村民與政府溝通的橋梁,認真傾聽民意,科學民主決策;二是堅持依法行政,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行為;三是建立完善農村基層班子建設長效機制、農村財務監管機制以及農村基層社會矛盾調處化解機制,形成以黨建為引領、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證、德治為支撐的鄉村治理體系。
8 參考文獻
[1] 劉宗林.精準發力推動湖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湖南農業,2018(1):1.
[2] 張紅宇.深化改革,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J].農村經營管理,2017(12):1.
[3] 劉合光.鄉村振興的戰略關鍵點及其路徑[J].中國國情國力,2017(12):35-37.
[4] 王艷.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徑的思考[N].宜賓日報,2017-11-2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