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杰
摘要 改革開放近40年以來,特別是經歷“十一五”“十二五”2個五年規劃之后,安徽省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財政實力日益增強。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淮河流域開展了政策性洪水巨災保險的相關試點,積累了一定的農業巨災保險實施經驗;相較于1998年,省內防洪減災能力顯著提高,同時加強了減災非工程性建設,提高了防災減災能力和效率,此時著手準備重啟洪水巨災保險的試點工作符合時代發展要求。本文從這些時代背景出發,以重啟洪水巨災保險試點工作的進程中將會遇到的突出問題為研究內容,立足安徽省發展改革實際提出相應對策,力求為試點工作的順利重啟和區域經濟在巨災保險保障下平穩較快發展服務。
關鍵詞 洪水巨災保險;經營現狀;問題;對策;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 F84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4-0286-02
近年來,隨著溫室效應不斷加重,強對流天氣增多,洪水頻繁發生,破壞強度越來越大。安徽省境內有淮河和長江兩大水系,淮河兩岸和長江兩岸既是經濟發達地帶,也是洪水成災的主要地域;梅雨季節結束、洪水退去之后,農村居民家庭因災致貧、因災返貧,鄉鎮企業停業破產的現象屢見不鮮;安徽省作為產糧大省之一,糧食生產用地反復遭受洪水肆虐,使我國糧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面對頻繁發生的洪水巨災風險,依賴每年國家財政部、民政部下撥的救災款項和社會各界的捐款、捐物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巨災風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建立巨災保險制度;2017年6月末,中國再保險巨災研究中心在北京掛牌成立。對于建立巨災保險制度,保險學術及應用領域熱議不斷,相關計劃表和路線圖日漸清晰,準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1 安徽省洪水巨災保險經營現狀
1.1 農業發展與洪澇災害
安徽省農業經濟發展穩中求進。根據安徽省統計局官網統計公報中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末,全省從事第一產業的人數達到1 383.5萬人,占就業總人數的31.72%;年度生產總值(GDP)達到24 117.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 567.7億元,較2015年增長2.7%。但受到夏季洪澇災害的嚴重影響,2016年安徽省內主要經濟作物的產量(表1)與2015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部分類別降幅明顯。
洪澇災害一直影響著安徽省農業經濟發展,究其原因,是因為省內特殊的水文氣象、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條件造成的。安徽省境內河流、湖泊眾多,干支流形成縱橫密布的水網。其中,淮河流經境內430 km,長江流經境內400 km。每年6月中下旬開始,隨著鋒面雨帶北移至長江流域,安徽省迎來梅雨季節。這期間,降水持續時間長、雨量大,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河流水位暴漲,加上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的落差和流速差,引發了嚴重的洪澇災害(表2)。可以發現,2006—2016年的11年間,洪澇災害給安徽省人民和地區農業經濟發展造成的損失呈現明顯波動上升趨勢。
1.2 洪水巨災保險缺位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安徽省利用國家專項財政補貼在淮河流域開展了洪水巨災保險的相關試點工作[1],保險保障范圍主要覆蓋行洪區、蓄洪區的救災補償與人身給付。但遺憾的是受到地區經濟發展落后、民眾保險意識淡薄、中國人保專業經驗不足等因素的掣肘,試點工作最終擱淺。
時至今日,安徽省政府和保險公司都沒有提供對應的洪水巨災保險產品,洪水風險僅被納入政企合作經營的種植業保險承保范圍之內[2],且賠付額有限。安徽省農業經濟運行一直缺乏洪水巨災保險的有力保障,每當災害降臨,往往損失巨大。
2 安徽省重啟洪水巨災保險試點將會遇到的突出問題
2.1 洪澇災害特性制約
洪災發生的復雜性和隨機性使損失程度難以量化評估。洪水災害的暴發、擴大、波及范圍與災前河道疏浚、堤壩加固、建庫蓄水等水利工程的建設及災害發生時防災減災系統的有效利用息息相關。在現階段,國內外尚未建立起專業的數學精算模型對以上因素進行量化分析。
洪災存在地域性差異,會使作為保險經營原則之一的大數法則失靈。安徽省境內自北向南可大體分為淮河平原、江淮丘陵、長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區4個地形區,各區域內河道落差與河水流速差變化大,承保標的的損失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穩定性,也就不符合保險大數法則的要求。
2.2 保險產品供求矛盾
一是產品需求疲軟。由于省內農戶文化程度低、參保意識薄弱,多數存在僥幸心理[3],對于由政府出資建造和維護的防災減災工程存在過度依賴,對于自己成為風險承受個體的可能性估計不足;鄉鎮企業出于投入-產出的考慮,為了擴大利潤,壓縮甚至取消保費開支。二是產品供應不足。洪水巨災保險的費率厘定問題導致保險商在做出發行該產品的決定上猶豫不決。如果洪水巨災保險的保費費率過高,在通脹壓力下,農村居民家庭和鄉鎮企業會放棄投保[4-5];如果洪水巨災保險費率定得過低,保險公司難以收繳足夠應付未來巨額賠付的保費,其自身經營穩定性得不到保障,與其賠付不起,不如不推出洪水巨災保險產品,轉而以其他農業財產保險替代。
3 對策
3.1 合理運用法律手段
在“十三五”開局之年的新形勢下,省級立法機關應當開展以洪水巨災保險為主的地方性保險法規草案修改,敦促保險公司提高社會責任擔當的意識。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安徽省政府應當鼓勵保險公司設計符合農村居民和鄉鎮企業迫切需要的洪水巨災保險產品,厘定合理費率,做到供給與需求精準對接。政府教育和宣傳部門應加強保險法律知識教育普及,推動保險知識走進小學課本和課堂的活動在全省范圍內展開。
在司法過程中,應當嚴厲懲處商業貸款機構在防災減災建設維護工程中的不誠信、不合規行為,鼓勵保險機構參與工程項目建設,例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定期升級、河道疏浚、干支流泄洪溝渠開挖、防洪堤壩修筑加固、蓄滯洪區管理、建庫蓄水等。
3.2 由“輸血”向“造血”轉型
對于受災的地區和人民來說,接收國家財政部、民政部下撥的救災款項、社會各界的慷慨捐贈和福利彩票的公益援助等只是被動接受“輸血”,應對一時之急,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傳統財產保險商僅將目光局限于風險發生后給予受災個體額度有限的經濟賠付。重啟洪水巨災保險試點不能僅做亡羊補牢的工作,而應該轉變思路、放眼長遠,側重于災前防災防損等專業化技術的提高,向“造血”轉型。
3.2.1 積極推動洪水巨災保險證券化的學術研究落地實踐。務必在洪水巨災保險未償付期間通過證券化手段積極運作,實現“造血”。可以考慮設計并發行安徽省洪澇災害專項救濟債券,向全國資本市場投資者開放購買,鼓勵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大中型券商等金融機構參與代銷,債券所得收入計提安徽省的省級洪水巨災風險準備金,由地方財政和所在地央行派出機構聯合管理。
同時,可以在與其他省份開展金融合作的過程中,通過談判會議,增加純風險交換型巨災互換的合作項目。這一項目通過訂立合約對各自地區內某一種過于集中的巨災風險進行省際互換,達到降低本省風險損失、互惠互利的經濟目的。
因為互換合約的賠付屬于或有賠付,合約有效期內,巨災沒有發生或者巨災已發生但沒有達到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制定的標準(觸發條件)就不會產生賠付。基于此,在開展巨災互換的基礎上,還可將互換合約進一步打包成巨災權益看跌期權。
3.2.2 明確區分責任范圍[5]。政策性洪水巨災保險應繼續擔負起受災民眾短期生活、生產救濟的重要職責;商業性洪水巨災保險則應當在災后長期的重建工作過程中發力,如沖毀與倒塌農房的重建費用補償、農機農具的重置補貼、農畜幼雛的培育補貼或直接發放,發揮災區民眾和當地農業的自我“造血”功能。
3.2.3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并建立起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也是為洪水巨災保險“造血”,增添發展動能。洪水巨災保險證券化產品設計離不開風險量化建模[6]、風險證券化技術、風險分散技術的支持,一支優秀的精算師人才隊伍必不可少。洪水巨災保險證券化產品的發行核準、規范運營、市場監管等離不開優秀的法律人才隊伍建設。洪水巨災保險的展業離不開經過專業培養、具有保險學知識背景和良好話術技能的營銷人才隊伍深入基層展業推廣。洪水巨災保險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領域,涵蓋保險、地理、農業、計算機技術、管理、法律等,這就需要保險機構與安徽省內高等院校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表3),培養專業復合型人才。
3.3 引進國外的成功經驗
鑒于保險商普遍難以獨自承受洪水巨災風險的現實,建議由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安徽省分行掛帥,中國人保財險安徽省分公司、國元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出資參與組建,同時吸納國內互聯網金融公司巨頭和國外保險(集團)巨鱷入股,成立農發行旗下一家中外合資性質的巨災保險股份公司,開展以安徽省內洪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主要標的的巨災保險業務,并有計劃地逐步覆蓋省內其他巨災風險。
3.4 設立全國政策性保險公司
當上文提及的巨災保險股份公司的資本規模和盈利水平突破一定標準之后,可以著手以此公司為基礎,借鑒全國政策性銀行成立與發展改革的成功經驗,提請中央有關部門,發起設立中國國家巨災保險公司,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更好地服務于受巨災風險侵害的人民和地區。
4 結語
在大自然的客觀規律面前,人們可以通過發揮自身的
主觀能動性,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的特點,為己所用。保險自身的功能屬性決定了其在分散巨災風險過程中無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用保險的眼光來看待洪澇災害對于安徽省農業經濟的破壞性,更能體會重啟洪水巨災保險試點的緊迫性。重啟試點工作,需要勞動力和技術、政府與市場的密切配合;洪水巨災保險從無到有,推動洪水巨災保險從“輸血”向“造血”轉變,借助巨災險衍生品進一步分散弱化風險,都需要穿越一個漫長的歷史隧道去探索。通過本文的分析,希望能為安徽省農民生活幸福安康和農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5 參考文獻
[1] 周云,雷冬嫦.建立安徽巨災保險制度的思考[J].銅陵學院學報,2012,11(3):36-40.
[2] 黨雪.構建巨災保險制度應體現地域特色:基于深圳、寧波、云南、安徽實踐的思考[J].中國保險,2017(3):16-18.
[3] 單浙明.我國農村開展巨災保險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未來與發展,2017,41(6):58-62.
[4] 劉彧.美國國家洪水巨災保險計劃的評價及啟示[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
[5] 何霖.美國洪水巨災保險之進程及啟示[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5,25(6):42-46.
[6] T ERMOLIEVA,T FILATOVA,Y ERMOLIEV,et al.Flood Catastrophe Mo-del for Designing Optimal Flood Insurance Program:Estimating Location Specific Premiums in the Netherlands[J].Risk Analysis,2017,37(1):8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