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紅 梁中衛
摘要 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土地流轉及農業生產規模化背景下,經過3年摸索出“中稻+再生稻”生產模式,總結出中稻+再生稻全程高產機械化栽培技術,包括優選品種、機械化集中育秧、適齡機插、科學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再生稻管理等方面內容,以期為解決中稻規模化生產產能低等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中稻;再生稻;機械化;栽培技術;湖南漣源
中圖分類號 S51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4-0026-02
中稻+再生稻是指種植再生能力強的高產中稻品種,并利用頭季中稻收獲后莖稈上的再生腋芽成穗,從而獲得年產2季、年產量13.5 t/hm2左右的水稻種植模式。漣源市地處湘中腹地,屬亞熱帶季風區,年平均氣溫17 ℃,日平均氣溫穩定≥10 ℃的活動積溫5 011~5 600 ℃,年日照時數1 644.9 h,年平均無霜期279.2 d,年降雨量1 522 mm左右,光、溫、水資源充足。目前,種植大戶種植技術有待提高,經過調查,漣源市有部分種植大戶缺技術。從2014年起,經過3年探索,中稻+再生稻全程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在漣源市已經成熟,可以制定成技術規程在全市推廣應用,讓漣源市糧食生產穩中有增,大戶種植技術有所提升。現將該技術總結如下。
1 中稻+再生稻生產模式優勢
1.1 有利于規模化生產
當前漣源市擁有規模化種植大戶1 280戶以上,糧食規模化生產比例占到25%。因農村勞動力轉移及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規模化必須走機械化道路。雙季稻全程機械化已經全面推廣,種植大戶因季節、氣候等因素影響,傳統模式種植中稻產能低,而中稻+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成本降低,收益提高。對3年中稻+再生稻成本和效益進行核算,與一季中稻進行比較,農用物資、人工成本減少,產量增加3 750 kg/hm2左右。因此,種植中稻+再生稻較種一季中稻具有節本增收的效果[1]。
1.2 有利于發展綠色農業
中稻+再生稻模式,再生稻季生產時間短,田間通透性好,病蟲害發生較輕,基本上很少發生病蟲害,較雙季稻栽培減少一季農藥使用,農藥減少約40%。中稻+再生稻模式生產中農藥用量減少、秸稈還田控制秸稈焚燒,推動綠色農業發展。
2 中稻+再生稻全程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
2.1 適度規模,優選品種
大戶應考慮季節、氣候及自身的生產能力適度安排中稻+再生稻生產規模,并且選擇排灌方便、適合機械化生產的大田種植。大戶中稻種植規模適中,控制在40 hm2以內。品種選用高產高品質、抗性好、再生能力強、適宜機插機收的甬優4149、晶兩優華占、Y900、C兩優34156等。
2.2 機械化集中育秧
播期安排在3月17日至4月5日。大田用種量30 kg/hm2。采用密室疊盤快速催芽齊苗新技術催芽。此新技術的優點:一是出苗快且安全,解決了傳統催芽方法容易燒苞、滑殼等問題;二是出苗整齊,芽苗粗壯。播“7寸”硬盤525盤/hm2左右,采用專用水稻機插基質,用種量為375 kg/hm2。待密室催芽芽長平均達到0.5 cm左右時,即可運送到大棚內進行育秧[2]。
2.3 機械化平整大田,優質適齡機插
機插之前1~3 d精細平整大田。機插秧齡控制為20~22 d,葉齡3~4葉。機插前帶藥下田,秧田于插秧前3 d噴施70%艾美樂牌吡蟲啉45.0~67.5 g/hm2。選用久保田高速插秧機,注意插秧深度以不漂秧為宜,盡量淺插,利于活秧返青。留部分秧補苗,大田插足18萬穴/hm2,基本苗54萬株/hm2 [3]。
2.4 科學施肥
預先做好測土配方,測定土壤氮、磷、鉀、硅等含量,底肥、追肥比例合理,施純N 360 kg/hm2左右,純N、P2O5、K2O的比例大致為1.0∶0.7∶0.9~1.0。提倡秸稈還田、種植綠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基施45%復合肥750 kg/hm2、硫酸鋅15 kg/hm2、尿素60 kg/hm2,旋耕后耙平前施下。插后7~10 d追施尿素225 kg/hm2。進入幼穗分化三期前追施尿素45~75 kg/hm2、氯化鉀150 kg/hm2或復合肥300 kg/hm2。抽穗前4~5 d噴施葉面肥,提高結實率及充實度[4]。
2.5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針對當地水稻病蟲害危害的特點,突出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按市植保站田間預測預報要求及時做好防治工作。重點抓好以下2個時期的防治,一是秧苗移栽前7 d左右,用75%三環唑180 g/hm2+40%稻瘟靈750 mL/hm2兌水225桶/hm2秧田噴施;二是水稻破口抽穗期用康寬、戊唑醇、富士一號、撲虱靈混合兌水噴霧防治螟蟲、稻飛虱、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蟲害。水稻成熟前,應提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的后期危害,做好后期防治工作。
田塊雜草種類多,應有針對性地施用除草劑。一般結合追肥除草,在插秧后7~10 d拌2.5%稻杰900~1 500 mL/hm2撒施;禾本科雜草為主的田塊,用20%雙草醚可濕性粉劑180~270 g/hm2噴霧防治;千金子雜草為主的田塊,用40%雙草醚·氰氟草酯可濕性粉劑247.5~270.0 g/hm2噴霧防治。
2.6 再生稻合理留樁,科學灌溉施肥
在收割前15 d左右施尿素225 kg/hm2作促芽肥。在不影響機收的情況下,機收前保持一定濕度,有利于再生芽的萌發。中稻收割后,要立即灌淺水保持田間濕潤,促再生芽生長。機收時保留稻樁高度以25~35 cm為宜[1]。孕穗期間以跑馬水灌溉為主,抽穗后,要干干濕濕管理。
收割機宜選擇履帶式收割機,開機收割過程中操作注意防止反復碾壓,做到一次性前進,盡量減少碾壓。沒有收割到的邊角,以人工的方式補收。收割后用長竹竿把粉碎的稻草攤開,保證禾蔸見光,促進再生稻的生長發育。
3 參考文獻
[1] 劉愛中,部冬生,屠乃美,等.留樁高度對再生稻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7):5120-5121.
[2] 李擁軍,黃修榮,王偉剛,等.雜交中稻一種兩收全程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18):4634-4636.
[3] 劉成家,高家旭,陳丁,等.中稻—再生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措施[J].中國農業信息,2015(18):117-120.
[4] 熊純生,義金珠.道縣中稻—再生稻高產栽培模式研究初報[J].湖南農業科學,2017(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