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陽 宋麗華 閔志標 梁建輝
摘要 徐薯22具有高產、高淀粉含量、口味好、適應性廣等特點,總結了其在桃源縣的種植表現,介紹了其配套高產栽培技術,主要包括選用良種與培育壯苗、適時早栽、加強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適時收獲等方面內容,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甘薯;徐薯22;種植表現;高產;栽培技術;湖南桃源
中圖分類號 S53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4-0031-01
徐薯22是由中國甘薯研究所育種室選育而成,2003年1月通過江蘇省審定,2005年3月通過國家品種鑒定。該品種是以豫薯7號為母本、蘇薯7號為父本雜交而成,其淀粉含量高、產量高、適應性廣,是一個理想的淀粉加工型品種。為了更好地在桃源縣乃至常德市主產區推廣徐薯22和相似的品種,本文介紹了徐薯22的高產栽培關鍵技術。
1 種植表現
1.1 試驗概況
試驗選擇在桃源縣漆河鎮玉鳳坪村示范基地進行,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品種湘薯20作為對照(CK)。試驗地面積1 000 m2,前作為空閑地,質地為紫色土壤,肥力中等,3月中旬翻耕整地,3月下旬開始排種,5月中旬開始栽插。設2個小區,小區凈面積333.33 m2。
1.2 品種基本特性
徐薯22地上部長勢強,萌芽性好,出苗快而多,采苗量大,頂葉和成葉均為綠色,葉脈淡紫色,蔓長中等,薯塊下膨紡錘形,紅皮白肉,薯塊膨大快,結薯較集中,烘干率35%左右,淀粉率21%左右,粗蛋白含量5%左右,可溶性糖含量9%左右,中抗根腐病和莖線蟲病,抗病毒病,不抗黑斑病,耐澇漬。
1.3 產量表現
從表1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密度和相同的栽培管理條件下,徐薯22產量較湘薯20(CK)增加5 460 kg/hm2,增產15.2%,淀粉率高3.21個百分點。說明徐薯22作為優良的高淀粉品種,適合在本地區大面積推廣,解決了本地品種淀粉含量低、產量低的弊端。
2 配套高產栽培技術
2.1 選用良種,培育壯苗
在選擇種薯上要精選無病、表皮無破損、個頭中等的甘薯作為種薯。露地冷床育苗,選擇避風向陽、排水通暢、土壤肥沃疏松的地塊作為苗床,苗床施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并用7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土壤消毒。排種時大、小薯分開排列,薯間留一定的間隔。用竹弓5 700根/hm2,竹弓1.5 m,農膜2 850 kg/hm2,然后起拱覆膜。床土保持適宜的含水量,晴天適時將苗床兩頭農膜白天揭,晚上蓋。當苗高達4 cm左右時結合追肥澆1次水,在栽前3~5 d將膜全揭煉苗[1]。
2.2 適時早栽,合理密植
3月下旬進行排種,5月中、下旬栽插,最好在雨季前插栽完。要求壯苗栽插:選取具有6~7節的壯苗,栽插時只留頂部3片展開葉,其余部分全部埋入土中。密度5.4萬株/hm2,株行距35 cm×45 cm。高壟雙行、施足底肥,要求壟距均勻,壟寬175 cm(包溝)、壟高16~25 cm,壟心耕透無漏耕[2]。
2.3 及時查苗補苗
宜在插后4~5 d內進行[3]。應選擇壯苗補插,并澆透水。
2.4 土肥水管理
中耕時間在栽后15 d至封壟前,一般進行2~3次。施肥原則: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基肥為主,追肥為輔;追肥以前期為主,后期為輔[4]。一般施純N 135 kg/hm2、P2O5 135 kg/hm2、K2O 270 kg/hm2作為基肥。甘薯生長中后期遇澇要及時清溝排水;遇旱可適度輕澆水[5]。
2.5 病蟲害防治
甘薯病蟲害主要有病毒病、黑斑病、根莖線蟲病、甘薯蟻象甲、斜紋夜盜蛾、甘薯天蛾、卷葉蟲等。在病毒病防治上,主要采取農業防治措施,即輪作倒茬、選用抗病品種、壯苗早栽、增施優質農家肥與磷鉀肥等[6-7]。在黑斑病防治上,甘薯種和薯苗分別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85%甲基硫菌靈400~600倍液浸種或栽植時浸苗基部15 min。防治莖線蟲病可用50%辛硫磷或50%甲基異柳磷150~200倍液浸苗30 min,嚴防日曬[8-9]。防治甘薯蟻象甲可用50%樂果乳油600倍液或80%敵百蟲500倍液全田噴霧,防治斜紋夜盜蛾、甘薯天蛾、卷葉蟲等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2 500倍液葉面噴霧,或用3.2%阿維菌素1 000倍液于晴天午后噴施。
2.6 適時收獲與儲存
當平均氣溫15 ℃左右時開始收獲[10]。放置空氣流通的房間里5~6 d后,再進入地窖。貯藏期間要經常檢查,調節好溫、濕度,偶爾通風[11-12]。
(下轉第35頁)
(上接第31頁)
3 參考文獻
[1] 林祖軍,辛國勝,韓俊杰,等.甘薯新品種煙薯20號的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J].山東農業科學,2004(6):15-16.
[2] 黃振霖,周云祥,楊忠國,等.高淀粉甘薯高產栽培技術試驗[J].南方農業,2010(3):61-64.
[3] 李娟,趙志英,吳新軍,等.高淀粉甘薯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5(10):29-30.
[4] 趙艷秋.甘薯高產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11(6):21-22.
[5] 羅小敏,王季春.甘薯地膜覆蓋高產高效栽培理論與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09,48(2):294-296.
[6] 韓太國.洛陽市優質專用甘薯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15,31(1):22-23.
[7] 王全領,馬行軍,錢海艷.淮北地區紫甘薯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10):17-18.
[8] 劉永康,徐艷霞,張會麗,等.甘薯莖尖脫毒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3(3):187-189.
[9] 尤瑞玲,李紅忠,史本林.基于正交實驗的高淀粉甘薯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2):118-123.
[10] 丁玲.福清市丘陵旱地龍薯1號高產栽培技術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1.
[11] 陳功楷.優質高產甘薯新品種引選與栽培技術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9.
[12] 吳文明.甘薯龍薯1號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