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銘 黃鵬
摘要 為遴選南昌市新建區晚粳稻適宜種植品種、探索晚粳稻高產種植技術,2017年開展了中粳稻高產示范、新品種展示,晚粳稻新品種展示、大區示范及機播機插、直播等試驗示范。本文總結了各試驗的概況及其結果,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中粳稻;晚粳稻;新品種展示;高產示范;江西南昌;新建區;2017年度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4-0042-02
為推進北粳南移示范工程,改進秈稻區品種結構,提升整體稻米品質,改善大米膳食品味,調整水稻種植模式,遴選新建區晚粳適宜種植品種,探索晚粳高產種植技術,南昌市新建區開展了中粳高產示范、新品種展示,晚粳新品種展示、大區示范及機播機插、直播等試驗示范工作[1-2]。現將各示范試驗開展的概況及結果總結如下。
1 中粳示范
全區示范面積301.33 hm2,示范品種主要有甬優12號(260 hm2)、甬優1538(40 hm2)及浙優17、浙優19、浙優21(對比示范1.33 hm2)。依種植方式,人工栽插230 hm2、機插43.33 hm2、直播28 hm2。示范面積較大的鄉鎮、場依次為恒湖農場、成新農場、朱港農場、聯圩鎮、昌邑鄉、石埠鎮、流湖鎮、象山鎮、鐵河鄉、西山鎮。相對集中連片千畝示范面積較大的有恒湖農場、成新農場,恒湖農場進行了新品種引進示范,機插、手插、直播對比試驗[3-4]。成新農場實施了中粳品種展示示范和中粳手插與機播、機插對比展示示范。甬優12號于5月6日左右播種,6月8日左右以人工插秧為主,9月18日左右齊穗時尚無病蟲大發生跡象,尤其是尚未發現稻曲病發生田塊。甬優1538在恒湖農場以直播方式為主,于5月20日左右播種,8月20日左右開始抽穗,由于遭遇2017年長期的高溫天氣,授粉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結實率較正常稍低;成新農場機播機插示范都安全齊穗,受高溫影響較小,長勢清秀,無明顯病蟲害,經11月初估產測產,甬優12號產量為11 250 kg/hm2左右,甬優1538產量為10 800 kg/hm2左右。
2 晚粳示范
2.1 晚粳不同藥劑防治稻曲病試驗
選用甬優7753品種,設置6個處理,分別為70%氟環唑150 g/hm2、50%已唑醇300 g/hm2、24%井岡霉素600 g/hm2、苯甲·嘧菌醇450 g/hm2、30%苯甲·丙環唑450 g/hm2、空白對照(CK)。分別在抽穗前后的9月9日、13日、22日各噴1次,由于抽穗成熟期高產干旱,在抽穗期(9月18日)、成熟期(11月1日)調查,均未發現稻曲病,未作產量差異調查。具體各處理防效見表1。
2.2 晚粳不同時期防治稻曲病試驗
在晚粳展示手插機插大區不同品種上,設置7種不同時期防治稻曲病方式,分別為9月9日防治1次,;9月14日防治1次;9月22日防治1次;9月9日+9月14日防治2次;9月9日+9月22日防治2次;9月9日+9月14日+9月22日防治3次;空白對照。由于抽穗成熟期高產干旱,在抽穗期(9月18日)、成熟期(11月1日)調查,均未發現稻曲病,未作產量差異調查。具體各處理防效見表2。
2.3 晚粳不同施氮水平對稻曲病及產量影響試驗
采用春優84品種,共設置5個施氮量水平,分別為施純N 0、180、210、240、270 kg/hm2。各處理均施P2O5 75 kg/hm2、K2O 150 kg/hm2。經考察(表3、4),在其他管理相同的情況下,隨著氮肥用量的增加,高峰苗數、有效穗數、穗總粒數明顯增加,但抽穗前細條病感染傳播隨之加重,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加重而減產明顯。稻曲病均未發生。
2.4 晚粳示范及品種遴選展示試驗
全區晚粳示范面積逾13.33 hm2,主栽品種為甬優1538。恒湖農場機插逾1.33 hm2,流湖鎮機插逾2 hm2。成新農場機播機插逾2 hm2。流湖鎮各品種大區展示逾6.67 hm2(各品種因發芽率不同秧田成秧率不同,面積666.67~3 333.33 m2不等),展示品種20個與主栽晚秈雜交品種五優華占作對比,示范田從左(南)至右(北)排列,7月3日播種,8月3日移栽,參試品種為甬優7753、甬優5552、申優17、甬優5549、春優927、hu1、甬優8050、hu2、兩優274、jing1、嘉優中科2號、甬優1538、hu3、嘉優5號、長粳大穗、甬優7850、春優84、HB1、申優24、甬優5550、五優華占作(CK)。
由于受綜合示范區早稻成熟期影響,晚粳示范展示品種播期、移栽期較遲,秧齡偏長。至9月18日,甬優7753、春優927、春優84始穗期較五優華占作(CK)(抽穗15%)出穗稍遲,其他品種處于抽穗至齊穗期,2017年8月28日之前沒有明顯低溫寒潮天氣,各品種均已安全齊穗。各品種全部在抽穗前、抽穗期、齊穗后防治稻曲病3次,長勢穩定,無明顯病蟲害,都沒有發現稻曲病。但是移栽偏遲、密度太稀(20.7萬穴/hm2),基本苗嚴重不夠,加上2017年8月上中旬連續高溫干旱,導致有效分蘗期短而數量不足,成熟期比正常提前,有效穗數相對不夠,產量不太理想(表5、6)。
分蘗力(高峰苗)表現為兩優274>五優華占>hu1>hu2>jing1>HB1>申優17>甬優8050>甬優5549>長粳大穗>嘉優5號>甬優5552>申優24>甬優5550>甬優7753>春優927>hu3>甬優7850>春優84>甬優1538>嘉優中科2號。
生育期(長短)表現為春優927>春優84>甬優7753>五優華占>甬優5552>甬優5550>甬優8050>甬優5549>甬優1538>兩優274>甬優7850>嘉優5號>嘉優中科2號>申優17>申優24>HB1>長粳大穗>hu1>hu2>jing1>hu3。
具有較對照五優華占作(CK)高產潛力的品種有大穗型春優927和中穗型甬優7850、甬優5549、兩優274。
株高、株型較好、生長穩健且具有增產潛力的品種有甬優1538、嘉優中科2號、甬優7753、甬優5552。
這些晚粳展示品種只是第1年,在雙季稻區中產田作為二晚種植,其適應性、高產性需在今后提前播種,在不同氣候年份進一步試驗示范確定[5-6]。
品種綜合評估:常規晚粳居1~4位的分別為hu1、hu3、長粳大穗、jing1;雜交晚粳居1~10位的分別為甬優7850、兩優274、甬優5549、春優927、甬優1538、嘉優中科2號、甬優7753、甬優5552、甬優8050、申優17。
3 參考文獻
[1] 習敏.安徽省粳稻生產現狀及秈改粳發展潛力分析[C]//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中國作物學會栽培專業委員會水稻學組、中國作物學會水稻產業分會.安徽水稻與稻作技術論文匯編.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中國作物學會栽培專業委員會水稻學組、中國作物學會水稻產業分會:中國作物學會,2017:9.
[2] 董立強,葉靖,王術,等.播種量對北方寒地旱直播粳稻產量和光合特性的影響[J].作物雜志,2016(1):86-92.
[3] 滕志英,周鳳明,張安存,等.不同種植方式對粳稻華粳5號農藝、經濟性狀及經濟效益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2):86-89.
[4] 張洪樹,杜金河,何井瑞,等.宿遷市水稻實施“秈改粳”的成效、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15(7):43-48.
[5] 王樓樓.江蘇省秈稻改粳稻的發展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3.
[6] 楊艷,于淮洲,虞錦梅.金湖縣粳稻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