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秋萍
摘要 近年來,小麥在成熟期出現有穗無籽現象,嚴重影響產量。本文通過分析小麥有穗無籽現象的發生原因,提出了防止此類現象發生的措施,對小麥生產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 小麥;有穗無籽;原因;防止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4-0053-01
近年來,河南省多地出現小麥有穗無籽現象,產量損失嚴重,有的甚至整塊絕收。這些麥田,前期從外觀看與正常小麥田沒有差別,但是小麥進入成熟期就會出現麥穗發綠不變黃、籽粒停止發育空癟而沒有產量的情況,此時產量已成定局,無力回天。
1 小麥有穗無籽原因分析
根據偃師市近2年小麥有穗無籽現象的實地調查、走訪、分析認為,小麥有穗無籽現象主要由以下幾方面原因造成。
1.1 孕穗期遭受低溫凍害
小麥拔節以后抗寒能力下降。據有關研究,小麥在拔節前可以忍耐-20 ℃的低溫,拔節后抗寒能力逐漸降低,一般拔節后5 d以內,最低氣溫-3~-2 ℃以下受害;拔節6~10 d后,-2~-1 ℃以下受害;拔節11~20 d后,-1~0 ℃以下受害[1]。而春季3月底至4月初常有倒春寒天氣,導致已經拔節的小麥遭受冷害或凍害。有時盡管氣溫沒有降到0 ℃以下,只是葉片有輕微的癥狀,外觀很快就可恢復,但小麥幼穗已經受到了影響,出現低溫冷害,造成有些不能抽穗,有些抽穗后穗部外觀不完整,上部或下部或中部出現部分小穗的缺失,還有的穗籽粒沒有發育好,導致無籽。這些小麥在大田中的表現一般為不成片,都是單莖上零星出現。
1.2 揚花期不利的氣候條件
小麥籽粒的形成時間是在小麥開花受精后10~12 d,穗子的大小、小穗的多少在抽穗前已經決定。穗粒數和籽粒重與小麥抽穗后的生長發育條件關系很大,小麥開花授粉要求的適宜溫度為16~21 ℃,陰雨連綿、氣溫低于9 ℃,會延遲開花,發生癟粒和病害,而35 ℃以上高溫、大氣干旱、土壤濕度不足10%會導致結實率顯著下降[1]。如果此時期有連續的降雨,則易造成花粉粒吸水膨脹,花粉沒有受精能力而敗育,形成無籽現象。此種現象與品種抽穗揚花時期有關。
1.3 人為因素
在生產上多數是此種原因引起的。第1種情況是噴藥時期不當。曾經有農戶在小麥盛花期的中午噴灑農藥,造成噴過的小麥全部無籽。生長后期其他麥田小麥已經變黃,而無籽的麥田仍是一片綠色。第2種情況是噴藥過量。農戶在小麥揚花期用藥,但用藥量沒有按說明書上的建議使用,而是擅自加大藥量或減少用水量,造成藥液濃度過高,或噴霧時采取了重噴的方式,造成局部藥量過大,對小麥花粉造成了傷害,出現花粉敗育,因而形成無籽。調查中發現,很多農戶就是在盛花期過量使用氧化樂果造成了有穗無籽,但究竟是氧化樂果過量施用造成的,還是農藥中添加的其他成分造成的,有待進一步試驗驗證。
1.4 除草劑使用不當造成的藥害
麥田除草劑使用安全期在小麥拔節前,否則就可能造成藥害。如二甲四氯如果使用過晚,易造成小麥穗畸形或無法抽穗。百草敵使用過晚,在小麥幼穗發育進入雌雄蕊分化階段施用,由于嚴重干擾和破壞了小花的發育,會導致小麥雌雄蕊原基分化異常,形成有穗無籽,嚴重減產[2]。
2 防止措施
2.1 選用優質、高產、抗病、抗逆性好的品種
不同品種對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不同,有些品種適應能力較差,對籽粒形成初期的陰雨、光照不足條件敏感,造成籽粒敗育干縮,停止發育。優良品種是獲得豐產的保障,因而要選用經過國家或省級品種審定部門審定過的、適宜當地種植的,且在當地經過試種并大面積推廣應用的高產穩產品種,這些品種綜合抗性好,年際間變幅小,躲避自然災害能力也強。
2.2 科學預防小麥春季冷害和凍害
首先,要根據所選用品種的冬春習性,科學安排適宜的播種期和播種量,為小麥形成健壯的個體和適宜的群體打好基礎。其次,要培育壯苗,促苗早發,冬春季保持合理的群體結構,促使單株健壯,才能保證小花正常發育和結實率的提高[3]。在生產上根據小麥田間生長情況,在起身拔節期采取深中耕、鎮壓、噴灑抑制劑等措施有效控制小麥旺長,減輕冷害、凍害發生,保大分蘗成穗。盡可能避免弱春性品種過早播種,在春季控制好小麥的群體,避免群體過大;嚴禁偏施氮肥。在天氣預報大幅降溫前采取澆水、熏煙等提高地溫的措施,減輕春季冷害、凍害的發生。
2.3 加強田間管理
加強田間管理,減少小花退化,有效提高小麥穗粒數。小麥的穗分化從分蘗期開始,起身期小穗數達到高峰,之后一部分小穗發育緩慢,進而萎縮退化,稱為小穗的兩極分化;到挑旗期時,小花分化達到最大限度,之后一部分小花因營養供應不良而停止發育,稱為小花的兩極分化;到開花授粉時,已經發育成熟的小花一部分能正常開花授粉形成種子,另一部分萎縮干癟,稱為開花成粒的兩極分化。要經過以上3個過程,才能最終決定每穗成粒數。因此,從實質上說,正(下轉第58頁)
(上接第53頁)
確協調3個分化過程中出現的矛盾,防止小穗、小花退化是爭取穗大粒多的關鍵[4]。引起小花退化的外因是多方面的,如溫度過高或過低、空氣干燥、土壤干旱、光照不足、養分缺乏等,特別是肥水施用不當導致群體過大或小花分化發育期間的肥水缺乏均能引起退化小花的增多,在開花受精期間的陰雨或高溫干燥氣候也能造成結實率的下降。小花退化是植物長期進化形成的一種對條件的適應性,為了減少小花的退化,提高結實率,必須在小花退化高峰前保證植株有良好的有機營養和無機營養水平以及充足的土壤水分。生產上在小麥起身期至拔節期重施肥水,可有效減少小花退化,增加每穗粒數。此外,培育壯苗,使個體發育健壯,分蘗發育均衡、整齊,減少小麥穗的比例,也可提高整體的平均穗粒數。
2.4 科學使用農藥
近年來,農藥品種增加迅速,除草劑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但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其中出現問題最多的就是農藥殘留和藥害問題。大力推廣農藥科學使用技術,達到減量控害、綠色防控的目標,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主要任務。一是要選擇對路農藥,拒絕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依據小麥田發生的病蟲草害種類選擇使用農藥,避免造成浪費和藥害事故。二是采用二次稀釋法,避免藥液不均勻,造成藥害。三是合理使用農藥,主要就是要嚴格按照使用說明配藥,不可隨意加大用量;要選擇合適時期用藥,拔節后不能再施用除草劑,要避開揚花期用藥,噴藥時間應選在10:00以前和16:00以后,防止藥害產生。不要在正午溫度正高時到地里操作,一則對人不安全,二則對小麥也不安全。
2.5 安全使用除草劑
要根據小麥田發生的主要雜草種類選用除草劑,嚴格按照在作物上的使用時期和使用量,同時還要兼顧到下茬作物種類以及周邊作物種類,科學安全使用除草劑,避免在使用時藥液飄移造成周圍作物田受害。
3 參考文獻
[1] 河南省革委農林科學院編.農業技術手冊(增訂本)[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33.
[2] 王順明.除草劑的藥害防治[J].中國農村科技,2001(5):18.
[3] 王寶青.不同生態區麥類種質資源在晉中冬麥區的農藝性狀和品質性狀的研究[D].晉中:山西農業大學,2013.
[4] 胡廷積.小麥生態與生產技術[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