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林濤
摘要 在介紹早衰大豆表現癥狀的基礎上,對夏大豆早衰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對策,以期為夏大豆的高產優質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夏大豆;早衰;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4-0060-01
隨著國家對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推進,漯河市也在不斷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種植結構,在減少玉米種植面積的同時,大豆的種植規模在不斷增加。但大豆早衰現象也呈加重趨勢,嚴重影響其產量和品質。
1 早衰大豆的表現癥狀
早期發生田塊呈片狀分布,植株發育不良,低矮瘦弱,葉片薄且失綠變黃,與田間健康植株有明顯差異;中后期植株呈整塊田發生趨勢,植株瘦小,葉片枯黃脫落,有的黃綠相間,花莢稀少,最后整株葉片脫落干枯死亡。田間調查發現,有的植株雖有豆莢,但為空莢或籽粒干癟,造成減產幅度較大,一般減產幅度達20%~30%,嚴重發生地塊可達50%以上,甚至絕收。
2 大豆早衰的原因
造成大豆早衰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栽培方式、氣候、病蟲害和營養缺失4種情況。
2.1 栽培方式的影響
大豆栽培要實行輪作倒茬,重茬連作極易導致大豆早衰。主要原因:一是豆科作物病原菌、蟲源無法通過有效輪作減少和消除,使土壤中的病原菌、蟲源不斷積累,因而會造成多種土傳病害和蟲害的泛濫。如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核病、孢囊線蟲病等。二是大豆必需的營養成分缺失,土壤養分失衡。如磷、速效鉀及鉬、鋅等微量元素。三是根系排泄物在土壤中積累,形成有毒物質并造成土壤pH值下降,導致植株中毒。四是使耕層土壤物理性狀改變,土壤板結而缺少團粒結構,影響根系生長。
2.2 氣候的影響
大豆屬于短日照作物,光周期12~18 h;生長發育最適氣溫平均為24~26 ℃;苗期和分枝期要求土壤含水量為18%~20%,花期要求土壤含水量為70%~80%。大豆對光、溫、水等條件反應比較敏感。漯河市夏大豆的生育期也是本地區溫度和降水的多變期。異常的氣候變化如超出其生育期的生理需求,都有可能引起大豆早衰,如田間土壤濕度過大或干旱、持續35 ℃以上的異常高溫等。
2.3 病蟲害的影響
病蟲危害是造成大豆早衰的主要原因之一,重茬連作地塊尤其易發且較重。以大豆為寄主的病蟲害,如大豆根腐病、病毒病、疫病、黃萎病、孢囊線蟲、大豆食心蟲、根潛蠅等的發生,都會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造成大豆早衰死亡。
2.4 營養缺失的影響
大豆是需要營養元素多、種類全的作物。因有機肥肥效和產量的制約,近年來生產上大量使用化肥,加之重茬連作等不合理的栽培耕作方式造成大豆生長必需營養元素的缺失,致使植株營養不良而引起早衰。
3 防治對策
3.1 選用適宜本地種植的抗病品種
選用適宜的抗病品種,是預防大豆病害、降低大豆早衰發生幾率、保障產量和品質最經濟有效的措施[1]。生產上可選用抗逆性強、綜合性狀好的品種,如中黃系列、豫豆系列、周豆系列品種中的中黃57、中黃301、豫豆29等。
3.2 合理輪作
合理的輪作倒茬,不但能有效控制土傳病、蟲害的傳染源,避免和減輕其發生和危害程度,還可以改善田間生態環境、改良土壤肥力結構和物理性狀,降低有毒物質含量,利于有益菌的繁殖,培肥地力。輪作一般應在大豆種植1年后種植其他非豆科作物2年以上[2]。
3.3 科學施肥
施肥可采用測土配方施肥的方法,摸清土壤的肥力狀況。以重施有機肥為主,氮、磷、鉀大量元素化肥為輔,并配合施用鋅、鉬、硼、鎂等微量元素肥料,做到速效、遲效并用,配比合理、平衡施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和缺素現象,培育壯株,提高植株抗逆能力,降低早衰發生風險[3]。
3.4 加強田間管理
3.4.1 合理密植,及時間苗。夏播大豆留苗數以22.5萬~30.0萬株/hm2為宜,田間群體過大,會導致通風透光不良,溫濕度調節不暢,易形成高溫高濕環境,利于病蟲害發生蔓延,引起早衰。應及時間苗,以培育壯苗。
3.4.2 中耕除草。中耕除草不但能蓄水保墑、及時排濕,還可破除板結,改良土壤結構,促進植株根系生長和微生物活動,解決雜草與大豆爭水爭肥矛盾,提高土壤肥力;同時也有利于根瘤菌的發育,提高固氮能力,為促苗早發、培育壯苗打下基礎。
3.4.3 及時抗旱排澇。在大豆的整個生育期,特別是花期以后要注意保持田間的濕度合理,大雨過后若田間有積水要及時排澇;初花期以后大豆對土壤的濕度要求較高,一般應保持在60%以上,如遇干旱,要及時補水,以免影響其正(下轉第62頁)
(上接第60頁)
常生長。
3.5 病蟲害防治
為避免大豆早衰現象的發生,要盡早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大豆主要病蟲害有大豆根腐病、孢囊線蟲病、花葉病、灰斑病、炭疽病、霜霉病、蚜蟲、食心蟲、豆天蛾和地下害蟲等。播前可用多福合劑(50%多菌靈與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1混合)或多克合劑(50%多菌靈與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1∶1混合)按種子重量的0.3%~0.4%拌種。根腐病可用2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1 000~2 000倍液或50%多菌靈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花葉病可用20%嗎胍·乙酸銅500倍液噴霧防治。孢囊線蟲可用1.8%阿維菌素800~1 000倍液噴施防治;對孢囊線蟲發生較重的地塊,可用3%克線磷75 kg/hm2或5%甲拌磷顆粒劑120 kg/hm2進行土壤處理。蟲害可用2.5%功夫水乳劑1 500~3 000倍液、48%毒死蜱1 000倍液、5%甲維鹽2 000倍液等進行防治。
4 參考文獻
[1] 謝飛,陳昆.商丘地區大豆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23):42.
[2] 陸繼瑞.東北寒地大豆高產栽培技術措施[J].中國農業信息,2017(17):92-93.
[3] 李琦.安康市淺山丘陵區大豆高產栽培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17,63(8):100-101.
[4] 付素靜.大豆高產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17(7):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