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平 王芳 杜彩嫻 韓秀香 張珂恒 何建齊 王悅萍
摘要 東蕉1號香蕉是從巴西蕉種植群體芽變單株中篩選出的香蕉新品種,其植株高大粗壯、長勢旺盛、果肉黃白色、肉質軟滑、風味香甜、田間枯萎病發病率較低,目前還沒有其組織培養技術的報道。本研究對東蕉1號香蕉的組織培養技術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結果表明,臭氧、升汞和酒精消毒能有效控制外植體污染;外植體誘導最佳培養基配方為MS+6-BA 3 mg/L+NAA 0.3 mg/L;不定芽增殖最佳培養基為MS+6-BA 3 mg/L+NAA 0.3 mg/L,增殖系數達到2.7;生根培養基為1/2 MS+IBA 0.2 mg/L+NAA 0.1 mg/L+0.5%活性碳,可以有效誘導生根,生根率達到92%。同時,研究發現,在東蕉1號香蕉不定芽的增殖過程中,NAA是必要的。
關鍵詞 香蕉;東蕉1號;組織培養
中圖分類號 S66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4-0068-02
香蕉(Musa spp.)屬于芭蕉科芭蕉屬,是世界上重要的熱帶、亞熱帶水果,我國是香蕉的主產國之一,主產區集中在廣東、廣西、福建、云南、海南等省(區)。隨著香蕉生產的迅速發展,香蕉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熱帶地區的農業支柱性產業。香蕉的栽培品種幾乎都是三倍體植物,沒有種子,其種苗繁育一般都采用組織培養快繁技術。隨著香蕉組培技術的成熟,香蕉組培苗的工廠化生產在我國南方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推進了我國香蕉產業的發展。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香蕉(香蕉、大蕉、粉蕉),甚至不同品種的香蕉,組織培養中芽的誘導及增殖對激素水平的反應差異較大[1-4],對于激素種類及比例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研究不同種類以及不同香蕉品種的組織培養技術能提高組培效率。
近年來,香蕉枯萎病肆虐,沒有很有效的化學防治方法,加劇了市場對抗病品種的需求,目前育成了具有一定抗性的農科1號、粉雜1號、粵優抗1號等香蕉新品種。由于許多香蕉組培工廠一直沿用巴西蕉的組培技術,造成了新品種的組培效率低,市場上種苗供應不足,經濟效益降低,同時也影響了這些新品種的推廣。東蕉1號是東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于2015年通過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香蕉新品種,該品種是從巴西蕉芽變選育而來,對香蕉枯萎病具有一定抗性,長勢旺盛,產量較高,具有較好的推廣價值[5]。筆者所在課題組對東蕉1號香蕉的組織培養技術進行了研究,以期為東蕉1號的推廣提供高效種苗繁育技術。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東蕉1號香蕉吸芽采自東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內試驗基地。在晴天時,選取無傳統病害、長勢健壯、正常掛果的香蕉母株,挖取其高度50 cm左右、球莖粗壯、無病蟲害的吸芽,在田間切除球莖表面帶泥的部分,帶回實驗室備用。
1.2 試驗方法
1.2.1 外植體的消毒與接種。將采回的吸芽在預處理室進行前處理,用干凈的刀將吸芽切成高20 cm(球莖、假莖均為10 cm)、直徑約6 cm的長圓柱形,在消毒室內用臭氧消毒2 h。在組培室內切成長6 cm(球莖和假莖均為3 cm)、寬3 cm、高3 cm的長方體。將切好的芽在超凈工作臺用75%酒精浸泡1 min,無菌水沖洗1次,0.1%升汞溶液消毒殺菌8 min,并不斷搖動處理液,無菌水沖洗2~3次,用已消毒的刀片逐層剝去假莖的苞片,最后留下直徑1 cm左右,切去多余的假莖,接入誘導培養基。接種后25 d調查污染率。
污染率(%)=污染的芽數/接種的總芽數×100
1.2.2 不定芽的誘導。誘導培養基采用以下4種配方,分別為1號:MS+6-BA 1.0 mg/L;2號:MS+6-BA 2.0 mg/L+NAA 0.2 mg/L;4號:MS+6-BA 3.0 mg/L+NAA 0.3 mg/L;5號:MS+6-BA 4.0 mg/L+NAA 0.4 mg/L。上述培養基均附加30 g/L蔗糖和5.0 g/L卡拉膠,pH值5.8~6.0(下同)。溫度為28 ℃、弱光照(光照強度150 lx 左右)培養。每個配方接種10瓶,每瓶接1個芽,25 d后調查外植體變化情況及不定芽誘導情況。
1.2.3 不定芽的增殖。經過2代誘導培養,轉入增殖培養基,增殖培養基采用以下5種配方,分別為1號:MS+6-BA 1.0 mg/L;2號:MS+6-BA 2.0 mg/L+NAA 0.2 mg/L;3號 :MS+6-BA 3.0 mg/L;4號:MS+6-BA 3.0 mg/L +NAA 0.3 mg/L;5號:MS+6-BA 4.0 mg/L+NAA 0.4 mg/L。每個配方接種6瓶,每瓶接5個芽。培養溫度為28 ℃,光照強度為800 lx,每天光照12 h。培養25 d后記錄芽的分化數及生長情況,計算芽的增殖率:
增殖率=增殖的總芽數/接種的芽數
1.2.4 不定芽的生根。將生長至4~6 cm、粗壯的芽切成單芽轉入生根培養基,生根培養基采用6號培養基:1/2 MS+IBA 0.2 mg/L+NAA 0.1 mg/L+0.5%活性碳。培養溫度為28 ℃,光照強度為1 500 lx,每天光照12 h。接種20瓶,每瓶5株,25 d后調查生根情況,計算生根率:
生根率(%)=生根芽數/接種總芽數×100
1.2.5 移栽。生根苗培養25 d后,將瓶苗放到日光溫室大棚煉苗1周,然后移栽至沙床,覆蓋黑網遮光,同時保濕。
2 結果與分析
2.1 外植體的消毒
本研究中,采用臭氧對外植體進行前處理,結合酒精、升汞消毒,可以有效、穩定地控制外植體污染率。尤其是在不同季節、不同氣候條件下采芽,污染率可控制在10%左右。
2.2 腋芽和不定芽的誘導
從表1可以看出,1號培養基的激素水平較低,無法誘導東蕉1號香蕉腋芽和不定芽,頂芽也不生長。當6-BA濃度達到2 mg/L、NAA濃度達到0.2 mg/L時,外植體可以萌動,并萌發出不定芽,而且芽的誘導率達到80%。當6-BA升高時,誘導率升高,達到100%,同時誘導的腋芽數增多。繼續升高激素濃度,誘導率達100%,但是芽多且密,芽質量較差。2號、4號、5號培養基配方中芽的褐變情況均較輕。綜上分析可知,最佳誘導培養基為4號培養基。
2.3 叢芽的增殖
從表2和圖1可以看出,低濃度的激素不能誘導東蕉1號香蕉外植體產生叢芽,并且外植體發生褐變。當6-BA濃度達到2 mg/L、NAA濃度達到0.2 mg/L時,有效啟動叢芽的誘導,且芽的生長良好。繼續提高6-BA和NAA的濃度,叢芽增加,增殖率提高,當6-BA濃度達到3 mg/L、NAA濃度達到0.3 mg/L時,叢芽的增殖率達到2.70,芽生長健壯。當6-BA濃度達到4 mg/L、NAA濃度達到0.4 mg/L時,叢芽的增殖率達到3.39,但是芽細小,生長不良。從3號和4號培養基培養效果來看,當只加入6-BA時,東蕉1號香蕉叢芽的增殖率下降,芽細、質量較差。綜上可見,4號培養基增殖效果最好。
2.4 生根培養與移栽
不定芽在6號生根培養基上培養1周左右,開始生根,15 d后根長達到2 cm左右。繼續培養1周后,每株苗長出3~5條根,根長達到5~8 cm左右,白色,較為粗壯,生根率92%。培養25 d后,將苗移出,在日光溫室煉苗1周,小苗葉片轉綠后,移栽至沙床,移栽成活率達95%。
3 結論與討論
本文主要研究對香蕉枯萎病具有一定抗性的香蕉新品種東蕉1號的組織培養快繁技術。香蕉苗的工廠化生產基本都是采用香蕉吸芽為外植體建立無性系,吸芽均采自田間,其表面帶有微生物,在香蕉的組織培養中防止污染是關鍵。盧塔山等[6]研究香蕉離體培養藥物消毒技術發現,以香蕉吸芽作外植體,在離體培養中產生污染與是否進行表面藥物消毒關系不大,對外植體進行了不經表面藥物消毒與傳統消毒的對比試驗,污染率無明顯差異,均在23%左右。但是筆者發現,在實際科研、生產中,采芽地點往往離組培室較遠,加上一次性采芽的數量較大,蕉芽表面帶菌如果處理不好,污染率較高,且潮濕季節污染率更是會急劇上升。本研究中,在田間采芽首先除去根部泥土,帶回實驗室及時處理,在處理中逐層剝除假莖苞片,沿假莖剝除的邊緣切去多余球莖部分,與直接用刀切割相比,假莖的傷口少,流出蕉汁少,避免引起表面微生物的擴散甚至侵入到外植體內部。進而進行臭氧表面消毒,有效地控制了外植體表面的微生物,減少由表面微生物引起的外植體污染。香蕉吸芽莖尖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較強,褐變正是由于組織中的多酚氧化
(下轉第72頁)
(上接第69頁)
酶被激活使酚類物質氧化產生棕褐色醌類物質,擴散到培養基中,抑制其他酶的活性,導致組織細胞部分壞死[7]。可見,在香蕉芽誘導階段,外植體褐變對不定芽的誘導影響較大。本研究中,在外植體接種時,采用逐層剝除假莖苞片直到莖間的方法,減少切口,減輕了外植體褐變。
細胞分裂素6-BA有效促進東蕉1號香蕉芽的增殖,低濃度的6-BA(1 mg/L)無法誘導其成芽,并且外植體基本無變化,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前期激素濃度低,芽的生長慢,同時香蕉莖尖褐變,影響其后期生長。6-BA濃度為2~3 mg/L可以有效誘導東蕉1號香蕉芽的增殖,同時芽生長良好;當6-BA濃度達到4 mg/L,東蕉1號香蕉芽的增殖率繼續上升,但芽生長差,無效芽增多。可見,東蕉1號香蕉芽的增殖中6-BA濃度不能太高,這與西貢蕉相似[8]。
香蕉的組織培養中,芽的誘導一般采用低濃度的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9-10],而只含細胞分裂素不含植物生長素的培養基芽的增殖速度較慢。本研究發現,生長素NAA對于東蕉1號香蕉芽的增殖是必要的。
4 參考文獻
[1] 黃秉智,楊護,許林兵,等.粉蕉快速繁殖技術及其變異研究初報[J].廣東農業科學,1999(1):20-21.
[2] 鐘明,蔡時可,蘇海,等.大蕉組織培養研究初報[J].廣東農業科學,2003(l):26-27
[3] 林江波,甘勇輝,戴藝民,等.龍溪米蕉組培苗快繁技術[J].廣西農業科學,2003(3):17-18.
[4] 劉雪紅,吳坤林,陳國華,等.“金手指”香 蕉的組織培養和快速繁殖[J].中國南方果樹,2006,35(1):34-35.
[5] 呂順,李洪波,鄭貴朝,等.香蕉新品種東蕉1號[J].園藝學報,2015,42(增刊2):2873-2874
[6] 盧塔山,彭宏祥,黃江流.優化香蕉離體培養藥物消毒技術的探討[J].福建果樹,2007(2):5-16
[7] 陳豫梅,陳厚彬.香蕉快速繁殖技術研究進展[J].廣東農業科學,2001(5):23-24.
[8] 牟海飛,磊興,朝生.粉蕉小莖尖培養和繁殖[J].廣西農業科學,1999(3):151-153.
[9] 馬雪筠,周麗儂,陳俊秋.香蕉組織培養快速繁殖技術的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1989(1):22-24.
[10] 陳桂平,陳德華,曾少敏,等.龍牙蕉組織培養技術[J].南方園藝,2009,20(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