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 楊小鋒 張雪彬 陶凱
摘要 采用根瘤菌、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線菌按照不同比例處理有機原料制備有機液肥,用制成的有機肥根部灌施蓮霧,觀測葉片干物質量、SPAD值、果實產量和品質,評價有機液肥效果。結果表明,不同制備方法制成的有機液肥效果差異很大。采用水、黃豆粉、米糠、魚粉、蝦殼、紅糖、海藻精、牛奶、骨粉為原料,加入5種混合菌劑且比例為根瘤菌∶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線菌=24∶2∶1∶1∶5進行發酵,發酵升溫最快,灌根處理的蓮霧植株長勢、產量和品質最佳。
關鍵詞 有機液肥;蓮霧;產量;品質
中圖分類號 S147.5;S66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4-0078-02
有機液肥是一種集有機、無機營養和拮抗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于一體的復合型肥料,是以腐熟有機物料為原料,經發酵制成。有機液肥具有顯著的增產和防病作用,目前已廣泛用于蔬菜、花卉和水果等作物[1-3]。
蓮霧屬桃金娘科蒲桃屬熱帶亞熱帶果樹,其果形奇特,周年常綠,生長速度快,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兼具[4-5]。目前,已有很多學者對蓮霧的高產栽培進行了研究[6-9],取得了較好的結果,但有機液肥在蓮霧上的應用效果尚未見報道。本文研究了不同配方發酵制成的有機液肥對蓮霧產量和品質的影響,旨在探討有機液肥在蓮霧上的應用效果,為蓮霧有機栽培提供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5—2016年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三亞南鹿實業有限公司蓮霧基地進行,該基地土壤為砂壤土,土壤肥力中等。
1.2 試驗材料
供試作物為蓮霧,品種為黑金剛,樹齡6年。供試有機液肥發酵菌包括根瘤菌、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線菌5種,發酵原料包括(質量份數)水250份、黃豆粉20份、米糠20份、魚粉20份、蝦殼20份、紅糖15份、海藻精5份、牛奶1.5份、骨粉5份。
1.3 試驗設計
試驗根據發酵菌配制比例,共設6個處理,3次重復,具體如表1所示。每種發酵好的有機液肥處理長勢均一的蓮霧樹1株,處理方法為根部灌施,每次每株灌施10 L,保證水肥足量供應,共灌施4次。
1.4 調查內容與方法
采收期隨機取5片功能葉和5個成熟果實,測量其鮮重之后,烘干測定其干物質含量。并測定葉片SPAD值、單果重量、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葉片SPAD值采用SPAD-502 Plus葉綠素儀測定;單果質量采用梅特勒托利多AL104電子天平測定;可溶性固形物采用日本ATAGO手持折射儀 MASTER-α測定;可溶性蛋白用考馬斯亮藍比色法測定[10]。
試驗數據均采用Excel 2007軟件處理并作圖,方差分析通過SPSS 17.0軟件處理,采用鄧肯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液肥發酵溫度的差異
堆肥過程中,接種微生物菌劑于堆料中可以提高微生物活性、增加微生物數量、調節堆肥菌群結構,形成復雜而穩定的生態系統。通常堆肥溫度高于50 ℃稱為高溫階段,而對于多數病菌和寄生蟲卵,以55 ℃以上高溫殺滅效果較好,因而該試驗定義高溫階段為55 ℃以上。
由圖1可知,發酵中升溫最快、溫度最高的均為處理T1菌種組合,溫度升高到55 ℃僅用6 d,高溫維持8 d,最高溫度為65.5 ℃。這可能是由于處理T1中根瘤菌、放線菌含量明顯高于其他處理。根瘤菌、放線菌能釋放出大量的胞外纖維素酶和糖化酶,二者快速生長分解纖維素和淀粉、蛋白等物質,而其他細菌則利用根瘤菌、放線菌的分解產物開始大量繁殖,其互相促進、協同作用,加快物料腐熟速度。
2.2 不同處理液肥對蓮霧葉片和果實性狀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處理T1可顯著提高蓮霧葉片的干物質含量和葉綠素含量,處理T2、T3、T4的葉片干物質和葉片SPAD值顯著高于處理T5、T6。
對不同處理下蓮霧果實性狀進行研究表明,處理T1較其他處理顯著增加了果實質量和干物質含量,而處理T2、T3、T4的單果質量和干物質含量顯著高于處理T5、T6,其大小順序為處理T1>處理T2>處理T3>處理T4>處理T6>處理T5。相對于其他處理,處理T1的蓮霧果實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其次為處理T2、T3、T4,處理T5、T6的最低。
綜合看來,處理T1有機液肥不但提高了蓮霧葉片干物質含量、葉片SPAD值,還能提高蓮霧的產量和品質,是一個比較好的有機液體肥料。
3 結論與討論
有機液肥能促進作物生長,改善作物品質,不同制備方法制成的有機液肥效果差異很大。本研究表明,采用水、黃豆粉、米糠、魚粉、蝦殼、紅糖、海藻精、牛奶、骨粉為原料,加入5種混合菌劑且比例為根瘤菌∶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線菌=24∶2∶1∶1∶5發酵有機液肥,發酵升溫最快,肥效最好,處理蓮霧的長勢、產量和品質最佳。
4 參考文獻
[1] TRANKNER A.Use of agricultural and municipal organic wastes to Dev-elop suppressiveness to plant pathogens[M]//TJAMOS E C,PAPAVIZAS G C,COOK R J.Biological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progres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NewYork:Plenum Publishing Company,1992:35-42.
[2] SIDDIQUIA Y,MEONA S,ISMAILB M R,et al.Trichoderma for tified c-ompost extracts for the control of choane phora wetrot in okra production[J].Crop Protection,2008,27:385-390.
[3] MATTNER S W,PORTER I J,GOUNDER R K,et al.Factors that impac-ton the ability of biofumigants to suppress fungal pathogens and weeds of strawberry[J] .Crop Protection,2007,27(8):1165-1173.
[4] 農業部南亞辦.中國熱帶南亞熱帶果樹[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88:285-288.
[5] 楊光華,楊小鋒,李勁松,等.蓮霧種質資源分類研究進展[J].中國南方果樹,2013,42(1):40-42.
[6] 周紅玲,鄭加協,陳石.蓮霧周年生產栽培技術[J].中國熱帶農業,2011(5):92-94.
[7] 楊燕紅,梁愛麗,覃偉遠.蓮霧豐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23):54-55.
[8] 韓劍,羅仕爭,李海明.海南蓮霧的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南方果樹,2009,38(5):40-42
[9] 楊光華,楊小鋒,龔家建,等.蓮霧設施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5(9):100-101.
[10] 李合生,陳翠蓮,紅玉枝,等.植物生理生化試驗原理和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