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寶余 吳興福 張正和 史曉利 張友明
摘要 為了明確15%吡唑醚菌酯·葉菌唑懸浮劑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和最佳使用劑量,進行了本次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15%吡唑醚菌酯·葉菌唑懸浮劑135 g/hm2在小麥白粉病發病始盛期第1次用藥,間隔7~10 d進行第2次用藥,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達92.98%,高于對照藥劑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20%三唑酮乳油的防效。
關鍵詞 15%吡唑醚菌酯·葉菌唑懸浮劑;小麥;白粉病;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5.121.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4-0110-01
小麥白粉病是揚州市江都區小麥生產上的一種重要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危害葉鞘、莖稈和穗部[1]。小麥受害后,葉片早枯、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可造成減產10%左右,嚴重的可達50%以上[2]。當前生產上防治小麥白粉病的藥劑仍以三唑酮為主,其抗藥性不斷上升[3-5]。為了篩選出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筆者于2016年4月進行了15%吡唑醚菌酯·葉菌唑懸浮劑防治小麥白粉病的田間試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田位于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民和村,前茬作物水稻。土質砂壤,pH值7.3,有機質含量2.2%。播種前用復合肥450 kg/hm2作基肥,返青期、拔節期各用尿素150 kg/hm2作返青肥和拔節肥。小麥于12月10日播種,機條播,長勢一般。試驗前、試驗期間均未施用其他殺菌劑,其他管理正常。
1.2 供試藥劑
供試藥劑為15%吡唑醚菌酯·葉菌唑懸浮劑(河北省博嘉農業有限公司生產)。對照藥劑為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江蘇省農墾生物化學有限公司生產)、20%三唑酮乳油(江蘇劍牌農藥化工有限公司生產)。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計6個處理,分別為15%吡唑醚菌酯·葉菌唑懸浮劑90 g/hm2(A)、112.5 g/hm2(B)、135 g/hm2(C);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75 g/hm2(D);20%三唑酮乳油120g/hm2(E);以清水作空白對照(CK)。4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為20.0 m2(2.5 m×8.0 m)。
1.4 試驗實施
4月29日第1次用藥,此時為白粉病始盛期(小麥抽穗初期);5月7日第2次用藥,小麥處于揚花末期。用噴霧器由低劑量到高劑量均勻噴霧,兌水600 L/hm2。對照區噴清水。
1.5 調查方法
第2次用藥后10 d調查防效。每小區定2點,每點25株,計50株,調查總葉片數、發病葉片數,并對發病葉片進行分級。分級標準:0級,全株不發病;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6%~15%;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16%~25%;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26%~50%;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50%以上[6]。病情指數與防效計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數=■×100;
防效(%)=(1-■)×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作物的安全性
試驗區各處理小區內小麥生長正常,未發現藥害。
2.2 不同處理防效比較
由表1可知,第2次用藥后10 d,處理A對小麥白粉病防治效果較差,為81.49%,低于對照藥劑(處理D、E)防效;處理B對小麥白粉病防治效果較好,為84.47%,低于處理D、但高于處理E的防效;處理C對小麥白粉病防治效果最好,防效高達92.98%,高于處理D、E,且差異極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15%吡唑醚菌酯·葉菌唑懸浮劑防治小麥白粉病,用量以112.5~135.0 g/hm2為宜,在小麥白粉病發病始盛期第1次用藥,間隔7~10 d進行第2次用藥,有較好的防治效果。田間觀察結果表明,試驗藥劑在試驗劑量內對試驗作物小麥生長較為安全。
4 參考文獻
[1] 刁春友,朱葉芹.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治[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9-13.
[2] 朱恩林,趙中華.小麥病蟲防治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7-8.
[3] 徐雍皋,徐敬友.農業植物病理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35-139.
[4] 李俊芳.小麥白粉病發生的氣象條件與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2(14):126.
[5] 岑國廷.小麥白粉病的防治[J].科學種養,2013(5):33.
[6] 劉福海.40%丙硫·戊唑醇SC防治小麥白粉病的田間藥效[J].基層農技推廣,2017,5(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