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 王國強 周天雄
摘要 利用2011—2015年常州、金壇、溧陽3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的土壤體積含水量、土壤重量含水率、土壤相對濕度、降水量、氣溫、蒸發量等要素資料,分析其在不同季節、不同旱期、不同連陰雨條件下的變化規律,通過分析各要素間的相關性和顯著性,得出常州地區土壤含水量的變化特征。
關鍵詞 土壤含水量;氣象要素;變化規律;江蘇常州
中圖分類號 S15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4-0174-01
土壤水分是作物需水的直接來源,作物生長各個階段都離不開土壤水分的供給,且不同的生長、發育期對土壤含水量要求不同,當土壤水分降低到一定程度時,作物就會出現旱象,導致產量減少,甚至絕收。土壤含水量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較大,土壤水分的消長取決于水分收支。因此,研究土壤含水量的動態變化,掌握其消長規律及與不同旱期、連陰雨條件下降水的關系,為氣象為農服務提供依據,對指導農業部門為農田合理灌水、防旱抗災和促進農業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課題資料主要利用2011—2015年常州、金壇、溧陽3個觀測站點自動土壤水分觀測數據以及各站點氣象要素等資料。數據處理主要采用統計分析方法,氣象要素按春、夏、秋、冬4個季節分析。通過分析各要素之間的相關性和顯著性,從而得出土壤含水量在不同季節、不同旱期、不同連陰雨和暴雨條件下的變化規律。
2 結果與分析
2.1 土壤含水量的總體消長規律
土壤含水量的消長主要受降水、蒸發和深層土壤供水補給等綜合因素影響。根據2011—2015年土壤含水量與降水量統計資料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土壤含水量的增長只在有降水的時段發生,降水停止即開始減退,其中40 cm以上淺層土壤受降水影響較大,而40 cm以下的深層土壤受降水影響較小。
2.2 土壤含水量的增長規律
根據整理統計的數據資料分析,土壤含水量的增長只在有降水的時段發生。數據表明,在降水量較多的情況下,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效率與前期土壤含水量、降水量和蒸發量均有關系。但影響最大的是前期土壤含水量,其次是降水量。
2015年6月15日20:00至16日20:00強降水過程中,總降水量43.4 mm,蒸發量3.3 mm,10 cm土壤相對濕度提高27.1%,20 cm土壤相對濕度提高9.1%,30 cm土壤相對濕度提高18.1%,40 cm土壤相對濕度提高3.5%,50 cm土壤相對濕度未變;16日20:00至17日18:00,總降水量125.5 mm,蒸發量1.2 mm,10 cm土壤相對濕度提高13.2%,20 cm土壤相對濕度未變化(從土壤體積含水率看,略有提高0.1 mm),30 cm土壤相對濕度提高1.2%,40 cm土壤相對濕度提高1.1%,50 cm土壤相對濕度提高0.7%。
2015年6月15日20:00 10 cm土壤相對濕度為59.7%,相對較低,因而24 h降水量43.4 mm即可使10 cm土壤相對濕度提高27.1%;而當16日20:00基期土壤相對濕度達到86.8%(相對較高)、總降水量達到125.5 mm時,才使10 cm土壤相對濕度達到100%。由此可知,在前期土壤相對濕度較低時,降水對土壤相對濕度的提高效率較高。
2.3 土壤含水量的消退規律
根據整理統計的數據分析,土壤含水量消退不僅發生在降水停止以后,當降水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增長被蒸發引起的土壤含水量減少抵消,也會出現土壤含水量消退現象。一次較大的降水后,連續多日無降水,土壤含水量會持續消退,這種變化主要發生在10~30 cm的淺層土壤,其中10 cm土壤含水量的消退變化最為明顯,消退過程可以分為快→緩慢→滯緩3個階段[1]。具體表現為:10 cm土壤相對濕度從飽和下降到80%的速度很快,從80%下降到60%的速度明顯緩慢,60%以后處于滯緩狀態(圖1)。
2.4 土壤含水量與降水量的關系
降水是引起土壤含水量增長的直接原因,不同土層土壤含水量變化與降水量的大小有直接關系。小于5 mm的降水,只能影響10 cm土壤;累積降水量達到10~15 mm時,才會使20~30 cm土壤含水量增長;累積降水量達到20~25 mm時,才會使40cm以下深層土壤含水量稍有增長[2]。
2.5 連陰雨天氣和連續干旱天氣對土壤含水量的影響
連陰雨天氣對土壤含水量影響的主要因素為連陰雨日數和降水總量。在連陰雨天,蒸發量較小,持續降水對土壤水分不斷補充,土壤含水量會始終保持較高。對土壤含水量影響最大的是降水時段內的降水總量。
連續干旱天氣對土壤含水量影響的主要因素為無降水日數和季節。季節的影響即為不同季節下的不同氣溫、蒸發量等氣象要素對土壤含水量的影響。連續無降水時,土壤相對濕度從飽和下降到80%只需要1~3 d,從80%下降到60%需要12~20 d,從60%下降到50%需要10 d以上(主要與季節有關)[3-4]。
3 參考文獻
[1] 張英.耕層土壤含水量消長規律的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1):9971-9973.
[2] 白軍紅,王慶改.天然鹽堿化濕地土壤水分擴散率的分析[J].吉首大學學報,2004,25(3):40-43.
[3] 王政友.土壤水分蒸發的影響因素分析[J].山西水利,2003(2):26-29.
[4] 張川,閆浩芳,大上博基,等.表層有效土壤水分參數化及冠層下土面蒸發模擬[J].農業工程學報,2015,31(2):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