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慧 蔣海琴
摘要 本文結合多年來南京市氣象觀測資料,闡述了南京市農業氣象災害特征,并針對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進行綜合分析,最后提出相關防御對策,以供相關工作人員參考借鑒。
關鍵詞 農業氣象災害;特征;防御對策;江蘇南京
中圖分類號 P4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4-0184-01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暴雨、洪澇、干旱、雷電、冰雹、高溫、低溫冷害、干熱風等農業氣象災害頻發,嚴重威脅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據統計,氣候變化導致農作物產量不穩定占據主導因素,氣象災害損失占農業虧損的90%以上。因此,掌握氣象災害的特點和發生規律對于防御氣象災害、提升防災減災能力以及保障農業健康生產具有重要意義[1]。
1 南京市地理區域概況
南京市地處長江下游,瀕江近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 106 mm,年平均溫度15.4 ℃,年極端最高氣溫39.7 ℃,最低氣溫 -13.1 ℃。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氣候特征,再加上全球氣候變暖大環境影響,南京市暴雨、干旱、冰雹、大風等各類農業氣象災害出現概率攀升,給當地農業生產及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影響。本文選取南京市近50年氣象資料,以暴雨、干旱、大風、冰雹等農業氣象災害為主體,分析了這4個災種氣候特征及其影響,以期為當地開展農業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提供參考。
2 南京市農業氣象災害特征
2.1 暴雨
南京市各地每年每月均可能出現不同程度降雨天氣,5—9月降雨集中,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暴雨洪澇天氣出現頻率較高。南京市多年平均暴雨日數2.4 d,暴雨日數最多為9 d(1991年)。一年中暴雨日數呈中間高、兩端低分布形勢,1—7月逐漸增多,7月暴雨日數達最大值,7—12月逐漸減少。夏季(6—8月)屬暴雨豐盛期,易造成大范圍洪澇災害,對農業基礎設施及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破壞。
2.2 干旱
干旱是南京市主要農業氣象災害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出現。其中重旱、特旱大部分發生在夏季,中旱主要發生在冬、春階段,輕旱以夏、冬季(6—8月、11月)居多,春、秋季少。南京市夏旱及秋旱形成機理有所區別,夏旱以緯向環流為背景,鄂霍茨克海區域阻塞高壓顯著向北或消失,且暖濕氣流勢力過強或過弱,導致冷暖空氣未在南京市及周邊交匯,雨帶偏移,產生夏旱。秋旱以經向環流為背景,東亞沿海槽逐漸變深,且交替存在,南京市在穩定槽后高壓脊控制下,受西北氣流影響,干旱少雨,少數年份春旱及初夏旱成因與秋旱基本類似。嚴重干旱年導致溪河斷流,人畜飲水困難[2]。
2.3 大風
大風災害對工農業生產及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均會造成較大影響,南京市秋、冬季節強寒潮暴發,春季江淮氣旋,春、夏季強對流天氣及夏、秋季風季,導致其一年四季均會出現大風,年平均大風日數9.4 d。南京市大風最多月份為3—4月,其次為7—8月,秋季發生次數最少。南京各月份大風風向頻次存在夏半年和冬半年之分,但大風風向轉變不如沿海區域顯著,且距離沿海愈遠,秋季大風主要風向轉變愈顯著。夏半年主要為南風偏東,冬半年主要為北風偏東。
2.4 冰雹
南京市冰雹天氣主要出現在3—10月,全年高發期為6月,6—7月幾乎占全年降雹次數的1/2,8月以后減少。大多數年份的冰雹天氣會影響農作物產量,尤其是重雹天氣對農作物造成的危害更大。冰雹災害會直接造成作物葉片、莖稈及果實出現不同程度損傷,導致農作物減產或絕收[3]。
3 防御對策
3.1 提升農業氣象預報預警的精細化水平
氣象部門應進一步加強農業氣象預報預警系統建設,尤其是根據南京市各區域的天氣情況及農業生產狀況,強化短期以及中長期氣象預報研究,提升南京市農業氣象預報預測的精細化水平。同時,充分借助區域自動氣象站、雷達、遙感、網絡、GIS以及農田小氣候監測站等技術手段,推動集成天氣預報應用,建設現代化氣象預報預警服務體系,特別是農事活動關鍵期,要及時做好農業氣象災害的科學評估及預測,提升農業氣象預報預警精細化水平。
3.2 做好應對農業氣象災害的服務工作
針對暴雨、干旱、大風、冰雹等常見農業氣象災害,南京市氣象局應堅持實時監測,密切關注氣候變化趨勢,及時啟動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積極做好災害性天氣預警及決策服務工作。同時,要借助手機短信、電視、廣播、微信、QQ、網站以及各種新媒體等途徑向社會公眾及時發布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提醒其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對于干旱以及冰雹災害,應該強化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研究,根據農業生產需求,適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或者人工消雹(防雹)作業,為農作物優質高產提供強有力的氣象服務保障[3-4]。
4 參考文獻
[1] 唐蓉.我國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及災害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9):9354.
[2] 鮑文.貴州農業氣象災害及其防災減災能力建設[J].湖北農業科學,2013,52(3):533-537.
[3] 陶學林,陳超.邵陽市農業氣象災害及防災減災措施[J].南方農業,2015,9(27):224.
[4] 劉翔,梁琬璐,李培.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6,36(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