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輝
摘要 本文闡述了鄲城縣現代農業結構調整現狀,并從經營主體培育、產業融合發展、加速土地流轉等方面提出了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途徑,以期為鄲城縣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科學參考。
關鍵詞 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途徑;河南鄲城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4-0266-01
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加快鄲城縣農業發展,鄲城縣開展了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調研活動,全面摸清鄲城縣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和制約因素,進一步理清鄲城縣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思路,明確工作重點,為縣委、縣政府決策提供參考。當前,應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并且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實現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1 鄲城縣現代農業結構調整現狀
種植業結構調整是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業生產的主要任務。根據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提質增效”的總要求,結合鄲城縣農業發展實際,以扎實推進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大豆、優質芝麻、優質果蔬發展為基礎。與2016年相比,2017年優質專用小麥由6 666.7 hm2增加到1萬hm2;落實了壓減玉米種植面積1.7萬hm2,由6.7萬hm2調減至5萬hm2;擴大優質大豆面積5 333.3 hm2,由1.8萬hm2增加至2.3萬hm2;擴大優質花生面積5 333.3 hm2,由8 000 hm2增加至1.3萬hm2;擴大優質芝麻面積4 666.7 hm2,由4 000 hm2增加至8 666.7 hm2。在其他瓜菜面積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提升優質品牌,并確保開好頭、起好步、布好局,為全年種植結構調整和農業提質增效奠定基礎。優質小麥種植以舒莊鄉為中心,以種糧大戶為依托,向周邊張莊鄉、巴村鎮、大武鄉、白寺鎮等鄉鎮擴展,發展訂單農業;優質花生種植以張明鄉為中心,依托糧棉油倍增計劃項目,向周邊郝崗鄉、湯莊鄉、鄧城鎮等鄉鎮擴展;優質芝麻種植以魏集鎮為中心,依托市農業局提出的“小芝麻大產業”項目,向周邊胡吉鎮、袁老鄉等鄉鎮擴展。同時,與相關鄉鎮簽訂目標責任書,把責任落實到位。
2 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途徑
2.1 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產業化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鄲城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合作社的理事長與部分參加培訓的職業農民懂技術、善管理,通過他們的示范帶動,為鄲城縣種植業結構調整注入了新活力,現階段鄲城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
截至目前,全縣共發展專業合作社1 723個、家庭農場304個、種糧大戶665個。其中,國家級合作社7個,省級合作社10個,市級合作社68個,縣級合作社72家,龍頭企業國家級1個(河南省普愛飼料股份有限公司)、省級1個(商水金裕糧油購銷股份有限公司)、市級14個(周口魯王面粉股份有限公司等)。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重要基礎,能夠有力推動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從而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效益。同時要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繼續鼓勵家庭農場、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快速發展。繼續完善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政策,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1]。二是大力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這是因為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對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三是完善社會化服務。積極構建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技術為主的管理方式,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2]。
2.2 著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縣域內部產業融合發展,依照“以標準化為基礎,以綠色化為核心,以規模化為途徑,以品牌化為引領,以法制化為保障”的“五化”原則,實施農業產業化系列工程。全縣常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16萬hm2,產量穩定在125萬t以上。全縣擁有涉農加工、流通、電子商務等企業逾170家,年銷售收入逾90億元,其中鄲城縣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河南普愛飼料有限公司成功與丹麥合作,使鄲城縣飼料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同時,進行了種植、加工、養殖、銷售的融合嘗試,探索出“龍頭企業+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輻射帶動農戶逾12萬戶,吸納就業人員近1萬人,較好地保障了全縣糧、棉、油、畜牧產品等的生產加工業和流通。農業產業鏈條得到加寬、拉長,以農、林、牧、農機為主題的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不斷完善和壯大,形成了一支由農民組成的龐大的專業服務于農業生產、板材加工、畜牧養殖、農產品流通等的經濟組織。2017年,鄲城縣以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和高產發達種植專業合作社為重點,利用財政資金建設種子糧食儲存庫2 000 m2,提高了當地的種子儲藏能力。商水縣經過農業內部融合發展,從源頭上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種植出生態、安全、高效的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商水縣農業內部融合發展將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品牌為抓手,以龍頭企業和電子商務為平臺,促進全縣農業、畜禽業的生產、加工、銷售,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此外,鄉村旅游、
休閑農業是繼鄉鎮企業、農民外出務工之后的第3次創業大潮,應大力發展。
2.3 著力加快土地流轉
加強農村土地流轉工作,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盡快形成一個體系完整、功能全面、服務直接的土地流轉有形市場是各級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門的責任。2010年5月,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土地管理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鄲城縣成立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近年來鄲城縣土地流轉工作進展較快,全縣已流轉土地逾2.7萬hm2。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3]。下一步,縣委、縣政府將大力組織、引導和支持種養大戶參與土地流轉,積極籌辦土地流轉供需簽約和農產品產銷對接,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多鄉一業”的特色產業布局。同時,在土地流轉新辦法、新模式上多做有益的嘗試,探索一些好的流轉辦法和流轉模式。
3 結語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促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全面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水平、農業技術裝備水平、農業生產經營效益水平、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大力推進一、二、三產業發展,將有力拉長農業產業鏈,補齊農村發展短板,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快速發展[4]。
4 參考文獻
[1] 謝家平,楊光.基于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農業產業鏈轉型升級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0):17-23.
[2] 國亮,侯軍岐.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業產業升級分析[J].河南社會科學,2017,25(1):50-56.
[3] 吳婧.駐馬店市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6,37(25):28-29.
[4] 折宏毅,王婷,任然.四川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困境[J].山西農經,2016(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