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宗騰
進入21實際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各個行業的企業公司也迎來了黃金發展時期,南京的蘇寧云商集團躍居國內民營企業龍頭。截止2017年8月,蘇寧控股年營業收入達到了4129.51億元,在民營企業排名中,位居第二,蘇寧云商集團做為蘇寧控股旗下的電商企業,也是位列前茅,在2017年7月20日《財富》世界500強中,位列第485位。蘇寧云商在發展的過程中除了電商類企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大趨勢的作用,以及迎合時代發展的規律并且努力實行改革創新外,其在財務管理上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通過財務報表我們可以發現,由于蘇寧云商的特殊性——較低負債,使得其財務杠桿效應與普通企業的有所不同,因為負債同樣能創造資本,只要滿足企業負債帶來的收入大于運用負債帶來的支出,企業所運用的財務杠桿就是成功的,而如何使用高或低負債下的財務杠桿已經成為各行各業所討論研究的問題。本文將以電商企業中的蘇寧云商為例與我國其他相似類型的企業(江西賽格)以及運用高負債進行財務杠桿使用的國有銀行(中國銀行)為對比進行分類討論,通過分析他們的財務報表,并比較它們的杠桿效應的使用,從而得到最終的結論。
首先以“蘇寧云商”與江西賽格進行對比:
2012~2014年其總資產21618527000元 35839832000元 43907382000元
其總負債為12506207000元 20914849000元 25061991000元
2012~2014 年負債增長率為0.432、0.538、0.464
2012~2014 年資產增長率為0.624、0.755、0.683
蘇寧云商目前財務杠桿其負債占比仍然保持較低的水平,雖然負債增長率一直在增加但是低于其資本增長率,所以其負債相對于資產而言所占比例并不多,基本維持在略高于50%的水平,其使用財務杠桿的方式較為平穩,并沒有過激的財務杠桿使用。
江西賽維,作為曾經電商中專注于光伏銷售的一顆新星,憑借“信貸支撐產能擴張”模式迅速擴張與發展,迅速成為電商行業中的的新貴,但是,自2007年度上市以來,賽維的銀行信貸增長打到13倍。隨之而來的,是賽維的資產負債率再不斷的升高,直至一個行業所共識的危險數字。2009年二、三季度,賽維的資產負債率分別達到85.93%和85.15%,財務杠桿也上升到7.11倍和6.73倍,剔除現金的凈負債率高達209.11%和223.99%。固守“信貸支撐產能擴張”模式將賽維推向資不抵債的境地。江西賽格是電商類企業中財務杠桿使用失敗的一個典型例子,而究其根本,其失敗之處就在于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負債能力,過于樂觀的預估了自己財務杠桿效應。
蘇寧云商與賽維的區別在于,蘇寧云商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做為民營企業的劣勢,其因為是民營資本的融資經營,其抗風險能力較差,選取一個合適負債下的財務杠桿,既可以減少稅收,也可以通過擴大資金投入帶來更多的收益,只需要收益大于負債帶來的利息就可以,而賽維盲目的擴張,終究倒在了高財務杠桿帶來的過高負債壓力。
中國銀行12至14財務報表中:
2012~2014年的負債分別為820654600萬元、97837500萬元 、110742060萬元
2012~2014年的資產分別為1183006006萬元、1286400300萬元、1360546200萬元
2012~2014年的負債增長率分別為0.270、0.192、0.131
2012~2014年的資產增長率分別為0.288、0.279、0.186
中國銀行相較于蘇寧云商,最顯著的區別就在于其高負債,其負債基本維持在資產的80%及其以上,如果延伸到其他銀行,有的銀行例如渤海銀行,資產總額達5682.11億元的情況下,其負債達到了5440.14,其負債與資產的比值達到了95.74%由此可知,中國銀行通過舉借大量債務,即客戶存款,很有效的利用了財務杠桿,且在銀行自身能夠承受的風險下,使稅后利潤增長率高于息稅前利潤的增長幅度(0.312>0.288,0.285>0.279,0.188>0.186)
再結合賽維和中國銀行進行比較,兩者皆為高負債下的財務杠桿使用,且資產負債率都達到了80%以上,卻為何中國銀行能夠很好的經營下去,而賽維則走向了衰敗?原因主要是賽維作為民營企業其抗財務風險能力相對于國有制的銀行過低,同時,賽維剛剛發展壯大,市場占有量,盈利能力并沒有達到能夠消化掉高負債帶來的影響。這些都注定了賽維在高負債下的財務杠桿使用是失敗的,這也警醒了一些非大型企業,如何正確的使用高負債下的財務杠桿。
通過電商蘇寧云商與賽格之間的比較以及電商類企業與銀行之間的財務杠桿運用造成的不同后果我們可以發現:較高負債與較低負債下財務杠桿的使用應該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因為我們知道在運用負債時我們可以避免交稅,可以通過避免交稅來獲得更大的收益,但是負債就意味著會有利息,這就表示企業會有越來越多的負債需要擔負。當企業日常生產中,通過日常營業獲取資金流入的水平下降時,高負債比率下的財務杠桿使用與經營將會使的權益資本金的增長降低甚至發生下降的現象,同時由于經營市場的無利可圖或者經營市場的大環境過差,造成電商類企業的收入不足,最終造成損失。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較為通用結論:企業全部資金息稅前利潤率等于負債利息率,這是負債經營的臨界點。如果息稅前利潤大于負債利息率,企業通過提高負債比率擴大產業規模會帶來收入的增加,而其增加的幅度是可以彌補負債及其一定期限內所需利息所帶來的支出,這中方式下的財務杠桿使用會使得企業從中獲得收益。反之,當企業面臨經營狀況下降或者市場大環境不盡如人意時,做為電商類企業這種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企業,則應該減少各類債務的增長,甚至壓縮當前的負債量,確保企業自身所能承擔的財務風險在可控范圍之內。企業的財務決策者在整個流程中的預計與戰略決定應該建立在未來經營收益的基礎上的,如果決策者們預計企業未來經營狀況不佳,則企業應該努力降低負債比率,回避將要遇到的或者有可能遇到的財務風險。因此企業應根據財務報表所反應的目前的狀況,以及各類企業自身所適應的大環境基礎,合理安排債務的數量、種類和期限,避免發生因財務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
電商類企業與銀行最大的不同在于電商類企業做為新型產業,一般沒有固定的經營的場所即沒有一定的固定資產,導致其抗風險能力較差,銀行畢竟有著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做為保障,甚至國家也會進行扶持,然而電商企業尤其是民營的電商類企業,其面對大環境的變化或者是自身決策的稍微失誤,都有可能使得自己的運營情況直線下降,甚至走入萬劫不復的地步。因此,企業在運用財務杠桿進行經營時,不應該模仿銀行,而是應該結合自身或者是相近的企業進行合理的財務分析,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財務杠桿使用方法。
電商類企業使用杠桿的實踐意義在于其需要結合企業實際操作過程中所會產生的財務風險相討論,只有找出一個適合企業財務風險接受范圍下的財務杠桿即選擇正確的籌資渠道。在選擇籌資渠道時不能盲目,要努力降低資金成本。只有對不同期限的借入資金合理搭配,以保持每年還款相對均衡,才能做到合理的負債經營,最后做到確定適當的舉債額度,合理掌握負債比例,才能使電商類企業走向不斷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王敏.淺析杠桿融資對項目投資決策的影響[J].中國總會計師,2016(8).
[2]楊海燕,官雨韻.制造業財務杠桿效應研究:文獻回顧及其啟示[J].中國商論,2015(7).
[3]季聿陽.債務融資的杠桿效應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7(10).
[4]Alman,L.Financi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with Agency [J].Review of Financial,2006.
[5]Sandberg,S.The Effect of Capital Structure on a Firm's Liqui-dation Decis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2008,(13):13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