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提升,必須積極發揮社團的作用,筆者通過對自己所在學校的研究,提出了“一二一”社團建設模式,希望能對社團發展問題的解決進行一些積極探索。“一二一”即一個中心理念是實踐育人;兩個培養方向是專業實踐和品德教育;一個發展設想是建設學分制社團。
【關鍵詞】大學生 社團 教育 實踐
眾所周知,學生社團作為學生自愿組成的群體組織,是學生的品德培養和提高、宣傳道德文化的重要途徑。學生社團是由大學生依據興趣愛好自愿組成,按照章程自主開展活動的群眾性組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對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和《共青團中央、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精神,筆者對我院學生社團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說明了我院學生社團發展的現狀、學生社團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生社團建設的意見和措施。
院級社團是有別于校級社團的存在,校級社團側重綜合性,院級社團側重專業性、特色性、局部性。社團在學院文化建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第一,學生社團數量少且活動質量一般,學生滿意度和參與率低。最初因為幾個學生的熱情組建了社團,后來因為主要領導人的畢業,缺乏有熱情的繼承人,而使社團萎靡不振,自發組織的活動少,缺乏新穎性。學院學生會組織的活動與社團結合地也不夠緊密。
第二,學生社團活動間斷、零散,沒有組織要求,沒有計劃性、不講究質量,且經常出現骨干離校社團便解散或癱瘓的狀態;存在“重展示、輕訓練”現象,平時缺少訓練,即便訓練也是低水平重復,參加展示時形式與內容層次不高,對學生缺乏影響力。第三,干部管理能力差,學生會社團部的主要干部兼任社團領導人,無法實現社團部的真正作用,也無法實現社團的自主運轉。社團建立定級制度不完善。學生可越過學院自行成立校級社團,直接由學校社團聯合會管理,而不與學院團委報備,加大了學院社團部對本院學生參與社團情況的掌握和管理。第四,指導教師匱乏。尤其是專業社團,主要以講座、學習探討會和比賽的形式開展活動,因為沒有指定指導教師,無法長期開展活動,或者聘請了指導教師,卻因時間、報酬等問題無法持續開展活動。
在以上問題的基礎上,筆者借鑒國外社團建設的有益經驗,嘗試提出“一二一”社團建設模式,希望能對社團發展問題的解決進行一些積極探索。“一二一”即一個中心理念,兩個培養方向,一種發展設想。
一個中心理念是實踐育人。學生社團是學生工作者工作的借力點,借助于學生的社團來向他們宣傳國家的主流思想,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學生個體在發展進步的同時,也創造了更加優秀的團隊,并推而廣之使這種優秀的思想、文化、氛圍逐步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團的建設目標應該著眼于為黨和國家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以科學的理論和高尚的精神團結、凝聚青年學生,造就一大批社會主義建設的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學生社團活動的立足點要現實。應該立足于青年學生自身的成材目標和愿望,避免空洞的說教,學生社團要深化實踐環節,積極探索學生樂于接受的活動形式,寓教育于活動之中,積極扶持學術型社團和科技興趣小組的發展,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增強大學生的科技意識和成才意識,提升學生社團活動的質量,實現實踐育人的中心理念。
兩個培養方向是專業實踐和品德教育。
專業社團有學院的專業老師和知識背景作為依托,能夠配合傳統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發達國家的高等學校十分重視對學生社團組織的指導,一方面把其作為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借此來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日本中央教育審會曾在《改善大學教育》的咨詢報告中指出,隨著學生人數的急速增加,使得正規課堂教學中師生間感情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僅靠傳統的教育方法不能充分解決學生人格形成的課題,開展以人格形成為目的的課外教育活動,以及配合大學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的活動。這樣的社團組織是學生自己親自創辦的,又是自己的興趣所在,所以學生們往往傾注了很大的熱情,在這個團隊里所學到的知識、受到的教育和養成的良好習慣也必將使其終生受益。
僅靠傳統教育方法和輔導員的說教不能充分解決學生品德形成的課題,社團活動是對學生全方位的鍛煉,能更有效地實現品德教育。現代大學教育理念向我們提出了新的命題,我們不能讓學生們做單純的被動受教育者,要讓學生參與到教育的整個過程中來。社團是做學生思政工作的非常好的平臺,教育者應該把大學生社團作為推進素質教育和維護學校的穩定的重要方面,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積極加強引導和建設,不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一個發展設想是建設學分制社團。為進一步調動學生參加社團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參加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學校應制定相關政策,對于參加社團的學生在綜合考評中給予適當加分,或折算成一定的學分。同時,對社團指導教師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一個學生社團要求得良性循環,形成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單單依靠學生力量明顯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的精心指導。為了充分調動指導教師的積極性,學校可以根據教師工作量的大小提供其一定報酬,或者將此項工作與評優評先、職稱評定等相掛鉤。我們可以設想,將參與社團活動作為學分體系的一部分呈現。要求學生在畢業前必須修夠二至四個社團學分,完成一至兩個社團活動。在實現方式上采用選課制管理模式。納新采取上網選社團和現場納新相結合的方式,指導教師的聘任,按照教育部給出的12個學科門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將社團與學科門類對接,聘任該學科的教師作為課程的教師,也是該社團的指導教師,作為“一導二師三保障”的“二師”的補充。考核方式上,對學生個人采取指導教師評分、社團領導評分和個人評分相結合形式,在認知、態度和技能三個維度綜合評分。采取學分制社團模式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通過結構化學分制,解決納新困難問題。通過院級社團獨立運轉、學院社團部有效監管,解決管理混亂問題。通過選修課與社團活動結合,解決指導教師匱乏問題。通過運用學生綜合評價體系提高學生社團參與度,解決活動質量低、數量少問題。
隨著全國高等學校學分制的逐步推行,大學生社團將逐步成為學生集體的主要組織形式之一,也成為高校德育的一個重要載體。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社團建設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要保持這一良好的發展勢頭,要進一步提高社團建設的層次和水平,還需要做大量艱苦的工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適應新的情況、新的挑戰,圍繞學生的成長、成才,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探索新時期大學生社團建設的方式方法,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參考文獻
[1]汪建華.我院學生社團發展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隴東學院學報,2009,(1):129-134.
[2]徐麗曼.國外高校社團建設的經驗及啟示[J].世紀橋,2012,(23):124-125.
作者簡介:趙婷(1984-),女,吉林人,吉林農業科技學院機械與土木工程學院團委書記,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