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梅 劉姝名



【摘要】失獨家庭因復雜的社會原因導致其家庭養老缺失、政府和社會關懷不足、養老機構入住困難、缺乏持續的制度保障、心理與精神障礙比較突出、社會融入困難,這些問題正在影響著數百萬老年家庭的正常生活。從完善社區照護體系,構建多元主體參與幫扶失獨家庭的體系,促進養老機構向社會化、專業化發展,完善失獨家庭的制度保障,重視失獨家庭老年人心理和精神關照等方面關注失獨家庭養老對策的構建與完善,對促進社會保障體系的整體完善極具時代意義。
【關鍵詞】失獨家庭 養老機構 精神障礙 社區照護
一、失獨家庭的現狀
“失獨家庭”指獨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或收養子女的家庭。上世紀80年代初推行的獨生子女政策,在推行30余年后,由于其他各種社會風險的聯合作用,導致不幸失去子女,成為“失獨家庭”的家庭數量日益增多。且他們中的大多數正步入晚年,無法再次生育,這使得這部分群體喪失了基本的家庭養老條件。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我國獨生子女家庭總數約有1.6億,失獨家庭數已超過100萬,約占0.6%,且以每年新增7.6萬個的速度在繼續擴大。其中,失獨老人有50%患有慢性疾病,15%患有重大疾病,因病致貧的占50%{1}。獨生子女家庭在承擔精神打擊的同時遭遇經濟困難,成為了社會新的弱勢群體。
二、失獨家庭的養老困境
(一)家庭養老缺失
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且主流的養老形式,即老年人晚年繼續在家中生活,由兒女照料贍養。但由于失獨家庭的特殊性,家庭養老必然處于缺位狀態。沒有能長期陪伴左右的家庭成員,失去獨生子女的老人難以通過家庭養老的形式安度晚年。盡管目前我國各地開始引入通過政府購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滿足養老需求的居家養老模式,但對一些特殊老人,這些服務遠遠不夠,還需要其他人輔助,尤其是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與土地保障”功能已日趨退化,失獨家庭老年人養老保障任務艱巨。
(二)政府和社會關懷不足
伴隨著年齡越來越大,養老、生病無人照顧,尤其是農村失獨家庭更是則面臨經濟困難和老無所依的雙重困境。由于政府政策和社會關懷比較薄弱,導致一些失獨家庭老年人往往封閉在自我的圈子里。失獨家庭收入達不到當地的平均水平,主要依賴計劃生育特別扶助金、城鄉低保、五保供給等方面來維持基本的生活。一旦患病,醫療開支讓他們原本貧困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目前我國城鎮失獨家庭補助標準為340元/月,視財政狀況各地區補助力度不一。毫無疑問,區區兩三百元的補助金對于養老而言聊勝于無,而其他服務性的優惠政策如醫療護理也并未能有效執行。社會對于失獨家庭的關懷也明顯不足,失獨者的圈子相對封閉,因而難以被大眾所注意,更鮮有針對失獨家庭的志愿活動。
(三)養老機構入住困難
主觀上,失獨老人普遍對入住養老機構較為抵觸。一方面失獨帶來的傷痛使得這些老人相對孤僻,不愿過多于其他老人接觸。另一方面,養老機構里別人的子女頻頻來看望自己的父母將對失獨老人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因此,失獨老人本身就缺乏聯系養老機構的能力和意愿。實際操作上,即使失獨家庭老年人聯系上養老院,由于沒有“擔保人”等多方面的限制,無法完成規定的入院手續,不少失獨家庭老年人都被婉言拒絕。而小型養老院因為顧慮資金和安全等問題,并不愿接收失獨家庭老年人,知名度高的養老院雖可接收,卻一床難求。
(四)失獨家庭缺乏持續的制度保障
雖然自2007年我國便開始發放失獨家庭補助并于2008年開始形成一系列的制度、決定和各地的具體措施。其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的決定》中明確要求妥善解決失獨家庭的生活照料、養老保障、大病治療和生活慰藉等問題。但僅靠經濟上的扶持是不能提供持續保障的,何況該補助標準至今尚存在著地方差異這一巨大爭議。2016年4月18日全國一千五百多位失獨父母在國家衛計委門前集會陳情要求統一全國各地補助標準,而這一訴求目前仍未得以實現。我國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中提出“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在力求嚴謹的法律條文中出現“必要的幫助”這種模糊的描述便能看出我國目前對于保障失獨家庭權益尚且缺乏量化標準,更未能將其作為一項政府責任。除此以外,醫院手術需家屬簽字、入住養老院需子女同意等問題也沒有針對失獨家庭做出明確的特別規定,由此可見我國的失獨家庭保障制度仍有待完善。
(五)失獨家庭社會融入困難
在心理精神層面,因為失去子女,家庭成員相對比較孤獨。尤其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大多數失獨家庭都會出現“老無所依”的擔憂。與一般“空巢家庭”的孤獨相比,“失獨”的空巢更為冷清和落寞。在失獨的家庭中,老年人普遍心理脆弱,敏感、自卑。從既有的針對失獨家庭的各類采訪中可以看出“采訪時對方比較配合的。更多的采訪剛剛開了個頭,就沒有了下文。面對對方聲嘶力竭的哭喊,我手足無措。”{2}由于遭遇過巨大的失子之痛,導致他們融入社會的意愿不大,寧愿選擇自我封閉。不少人還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其中一半以上曾有過自殺傾向。
三、失獨家庭的養老對策構建與完善
(一)完善社區照護體系
針對經濟困難失獨老人和殘障失獨老人,社區要多方面開展助餐、助潔、助醫、助浴進家庭的“四進”服務,針對60歲至79歲的失獨老人需經專業機構評定條件后享受服務,而80歲以上老人可不需評估直接享受服務。針對高齡失獨老年人家庭,社區要通過巡視探訪服務,每月不少于6次電話問候和2次上門巡視,減少老年人跌倒等意外事故的發生。同時還要逐步建設提供敬老教育、精神文化、衛生保健、休閑娛樂、志愿服務等內容的社區養老服務平臺,使失獨家庭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舒適、安全,讓老人由“養老”變“享老”。
(二)構建多元主體參與幫扶失獨家庭的體系
失獨之痛理應得到人性的關懷,比如,出臺失獨家庭的國家補償政策,建立失獨家庭專項扶助基金。從國家財政、慈善組織等籌措相關資金,政府為失獨家庭專門建立“新希望家園”之類的活動場所。社區通過對失獨家庭進行探訪,建立“一對一”的長期專業幫扶機制,幫他們走出陰霾,融入社會。建立失獨老人信息數據庫,詳細記錄他們的信息和需求必不可少。每位老人需要什么,應提供經濟幫助還是心理慰藉,數據庫中都會一目了然。需求的透明化,有利于失獨群體從商業市場獲取多樣服務。
(三)促進養老機構向社會化、專業化發展
政府應當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建設街道(鄉鎮)綜合居家養老服務中心(750平方米以上)和標準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00~750平方米之間)的建設。街道(鄉鎮)綜合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可提供“白天入托接受照顧,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模式,為失獨家庭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標準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可以選擇居家安度晚年的失獨家庭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潔、助醫、助浴、助急、助養、助行及精神關懷等服務。養老機構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推廣“互聯網+”新模式,方便養老服務網上辦理。
(四)完善失獨家庭的制度保障
對生活不能自理、或70周歲及以上失獨家庭老年人,由民政部門指定公辦養老機構予以安排和接收。如果身有殘疾失獨家庭老年人,也可自愿申請,由殘聯優先納入重度殘疾人托(安)養服務,并安排殘疾人托養機構予以接收和照料;失獨家庭老年人經本人同意,由社區居委會委會(村委會)作為監護人,主要履行該對象入住養老院、醫療手術等監護人職責;亡故后,由民政部門根據有關殯葬管理規定為其辦理喪葬事宜;各級醫療機構開通“綠色通道”,為失獨家庭老年人就醫提供便利條件。對有條件的失獨家庭老年人,鼓勵他們收養子女,簡化收養手續,并對收養子女的失獨家庭老年人按戶給予補助。
(五)重視失獨家庭老年人心理和精神關照
逝者長已矣,生者仍需要面對生活。不僅要大幅提高扶助金標準,醫療救助標準、養老保障標準,還要利用社區、社會組織整合社會力量,建立快速反應機制施以援手。建立涉及教育、醫療、心理等方面的專家隊伍,對失獨家庭進行心理干預。為了搞好失獨家庭老年人心理疏導、結對幫扶和走訪慰問工作,計生協會、政府等組織要招募志愿者定期對失獨家庭老年人進行心理疏導和親情撫慰,并提供多樣化、人性化、家庭化親情服務。政府部門、社會機構及公益組織通過開通“失獨老人心理熱線”,提供親情陪伴、解決生活困難、心理輔導等方式,協助失獨家庭老年人走出困境。緩解失獨老人的孤獨心理,養老機構在照顧老人日常起居之余,可以通過開設園藝小組和手工小組,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等,分散失獨家庭老年人的注意力。
注釋
{1}陸敬平.失獨家庭急需社會關愛,《湖北日報》,2015.02.03。
{2}楊曉升.失獨,中國家庭之痛,《中國作家:紀實》,2014(2):4-114。
參考文獻
[1]胡亞光.論失獨家庭社區養老模式的構建[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2):103-104.
[2]呂聯生,四位一體破解失獨家庭養老困境[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1):65-69.
[3]劉曉敏.失獨家庭養老服務需求調查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7):991-992.
[4]王曉媛.淺析我國失獨家庭養老保障的長期性[J].現代商業,2016,(9):177-178.
[5]劉天宇.失獨家庭養老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13):276.
[6]馬燕.政府及非政府組織在失獨家庭養老中的作用[J].南方論刊,2016,(7):33-35.
[7]孫翌華.失獨家庭“多元合作型”養老保障體系建設[J].經濟研究導刊,2017,(17):150-152.
[8]姚雪.失獨家庭老年人養老問題研究[J].科技展望,2017,27(18):271-272.
作者簡介:李三梅(1980-),女,山西高平人,東北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大連財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養老服務及養老政策、社會保障基金管理;劉姝名(1996-),女,遼寧營口人,大連財經學院本科畢業,研究方向:社會保障、社會養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