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朝不是因為所謂的“暴政”而滅亡,秦亡的基本原因有兩個:一是未明定繼承人所引發的惡性政變導致上層權力結構的改變;二是戰國時期未泯滅的大爭傳統致使秦始皇死后整個社會迅速全面動蕩而導致秦帝國潰亡。
關鍵詞:秦帝國;秦亡原因;暴政亡秦;大爭精神
秦帝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在建立了偉大功業的同時,卻只存在了15年便滅亡,令人扼腕嘆息。秦帝國作為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源,其突然滅亡,原因始終是一個歷代爭論不休的話題。由于項羽入咸陽后對咸陽的屠城和焚燒行為,致使關于秦朝大概就一部《史記》,而《史記》里,對秦國以及秦朝的描述雖客觀,但偏向于否定態度。
從古至今,兩千余年對秦亡原因的探究,總是離不開“暴政”二字。從西漢時董仲舒對秦朝政治經濟法治教化的指控,到現今各版本的教材,都已有著一個根深蒂固的認識:“暴政亡秦”。然而,秦帝國真的是因為“暴政”而滅亡的嗎?綜合大量的史實及史料,可以得出秦朝不是因為所謂“暴政”而滅亡的。
首先,之所以說秦政“暴”是基于年代靠近秦朝的漢朝學者的指控。但實際上,這些指控大都屬于子虛烏有,秦政是偉大的,從郡縣制到鄭國渠、靈渠,從大規模的制度創新到大規模的社會建設,都是開中國歷史先河的,顯然,秦政絕不是傳統觀點認為的“暴政”,“暴政”作為秦亡的基本原因,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那么,秦究竟是因為什么而滅亡的呢,從大量史料史實及觀點,可以得出秦亡原因有兩個:一是未明定繼承人所引發的惡性政變導致上層權力結構的改變;二是戰國時期未泯滅的大爭傳統致使秦始皇死后整個社會迅速全面動蕩導致秦帝國潰亡。
先談談第一點原因。始皇帝在位三十七年,年屆五十而不明立太子,驟然崩逝于大巡視途中,導致趙高與李斯勾結,扶立最無能的少子嬴胡亥為二世皇帝。這結果是什么?大家都清楚,一年之內,“天下云集響應,嬴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在這場惡性政變中,趙高和李斯是最為關鍵的,趙高和李斯于始皇在位時期,為帝國做出了巨大貢獻,趙高掌內宮大權,李斯掌朝政大權,都有巨大的權力和社會聲望,但他們為了謀求最大的個人利益,他們扶立了胡亥為帝,最終導致了秦帝國中央權力機構的惡變,胡亥沉迷于享樂,趙高一步步取代李斯操縱了國政,秦帝國在胡亥的惡政下迅速地崩潰了。
第二個原因,則是最為人們所忽略的,正如當今社會史觀的興起,是第二個原因提出的大背景。
秦末社會動亂的快速劇烈,縱觀中國歷史是絕無僅有的。從始皇帝病死沙丘的公元前210年七月至公元前209年的陳勝吳廣起義,天下由大治世轉化為割據紛擾的亂世,這段時間崩潰的速度令人匪夷所思。對比宋朝的五大民族政權并立,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但終宋之世,不見天下農民哄然而起。有明一代,與蒙古兩百年對峙,天災倭患不斷,然而全國性的農民起義,也是在明朝建立的兩百年之后。秦和宋、明的對比之大令人瞠目結舌,而此間的根本原因,是戰國直接延續之秦帝國的戰國大爭傳統。
春秋戰國時期,大爭傳統用韓非子的話來說就是:“處多事之時,當大爭之世。”晏子也形容那個時期的民眾“凡有血氣,皆有爭心”。周朝統治秩序的崩潰,各個國家及其國民都有稱雄列國的決心,世風剛健質樸,不尚空談,但求務實,民眾對國家大政的評判既直截了當,又坦蕩非常。那個時代的普遍現象是:國有昏君惡政,則人才流失,民眾逃亡或反抗,此間例子為魏惠王,燕王噲為證。這種普遍現象,就是對昏君惡政的毫不容讓,這與后世明、清人身的嚴格束縛和“文字獄”形成了鮮明對比。整個中國歷史上,只有這個時期的民眾,可以自由遷徙,合則留,不合則去,危邦不居。凡此種種,皆為春秋戰國五百年割據紛擾所形成的大爭精神。
在秦統一中國后的十二年中,這種大爭精神仍根植于現實社會,整個社會對已經滅亡的六國并沒有因為和平統一而從精神上徹底拋棄。秦國與山東六國之間、秦人與六國人之間,仍存在巨大的矛盾,天下對秦帝國的統一政權并未完全認同,渴望回到戰國大爭之世的精神需求,仍然是一股普遍而強勁的社會思潮。無論是在中央政權中關于“封建”和“郡縣”的大討論,還是像張良一樣的山東貴族的復辟言論和暗殺行動,以及“亡秦者胡也”的民間留言,抑或是“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反秦石刻,都是這種精神需求的體現。至于對結束統一恢復割據帶來的惡果,當時尚無先例,民眾也對此沒有預見,這種社會慣性,使整個社會迅速全面動蕩起來。
那為什么天下大亂不是發生在秦始皇時期,而是發生在秦二世時期?目前的一個基本觀點,都是秦帝國“暴政”惡果蓄積已久,強勢的始皇帝一死,二世無能,秦朝“暴政”便使帝國分離崩析。其實并不是這樣,在秦始皇在位大一統的十二年內,民眾對秦政權保持著一種觀望態度:能造福人民便服從,不能造福便拋棄,這便是上面分析的戰國大爭精神價值觀的體現。從史實上看,秦始皇大一統,百姓無疑是真誠地歡迎并欣然接受了。作為一個新政權,統一之初便在全國推行商君之法,廢井田,開阡陌,行郡縣,統一文字、度量衡,興修水利和馳道,北擊匈奴,南收百越等一系列赫赫功業,再加上中央政府的銳意進取,政風清廉、嚴守秦法等強大凝聚力,歷經天下割據紛擾五百年錘煉的民眾對這樣的政府都有著清醒的認識,無不景仰。面對著始皇帝這樣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人民容忍了相對繁重的徭役賦稅,容忍了種種巨大工程,也容忍了如修驪山陵這種與民生無關的工程。而反觀秦二世,殺戮宗親重臣,繼續加重徭役賦稅以供享樂,阿房宮等奢靡工程不減反增,這便被有著大爭精神的人民所拋棄了,民眾激烈反抗,六國反秦復辟勢力全面復活,社會動亂愈演愈烈,最終導致了秦末大動亂。
暴政亡秦,這只是秦末復辟者的歷史謊言,秦非亡于秦政,實亡于二世之惡政,亡于大爭精神。百代都行秦政法,郡縣制更是深深地影響到了我們現在。我們應該關注的是那個時代大背景,而不是從以往對大秦帝國的評論中進行不加分辨的二次評論,這才是應該有的史學精神。
作者簡介:
鐘桂武,一級教師,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詔安縣懷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