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音

制造團隊挑戰賽是團體比賽:每一參賽組由三名選手組成,在為期四天的比賽時間內完成設備組件的設計與制造。這個項目的含金量可謂所有世賽項目中最高的,因為它不光參賽人數多、比賽時間長、選手之間要默契配合,還要求參賽選手具備制圖知識,
掌握3D和2D建模軟件、CAM軟件等制圖技術;具備加工知識,熟悉各種機床的安全工作步驟;此外,還要具備設計知識、鈑金知識、電子工程知識、焊接知識、裝配知識……而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制造團隊挑戰賽項目參賽選手之一、來自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的學生劉培桐,就是這樣一位“全能王”。
慢工出細活
記者采訪劉培桐的時候,他正在洛陽基地實訓,和制造團隊挑戰賽項目的其他兩位選手高雨楠、詹志遠一起集訓。據第44屆世賽制造團隊挑戰賽項目組教練程勇桓介紹,三個人憑著幾次考核成績和平時的訓練習慣,在比賽項目中擔任著不同的角色。性格熱情的詹志遠負責數控加工、涉及產品裝備;年齡較大的高雨楠負責電路變成和電子技術的焊接;而成熟穩重的劉培桐,由于掌握技術比較全面,則負責難度較大的普銑加工、普車加工。三人中,又屬詹志遠和劉培桐的分配內容比較多一些。
劉培桐是一名讓老師們“放心”的小選手。為什么這么說?
首先,他的工作習慣b黽“慢工出細活”,精益求精。
經過多次的考核,劉培桐的特點是發揮穩定。“我的這種特質,和我的教練、上一屆世賽制造團隊挑戰賽項目冠軍鐘世雄的風格比較相似。很多人都說,我干活像他。”劉培桐說。
像在哪里?像在慢工出細活,像在做工習慣上。
制造團隊挑戰賽這個項目最后看重的并不是哪個隊所用時間最短,而是哪個隊設計出的產品最好,要算成本,所以整體預算要規劃好。劉培桐在隊里比較“精打細算”,他會花多一點點時間去做事,而不是隨意地“一刀”切拋光平面。三天時間足夠讓他將手中分配的任務做精細,把分數拿下。還有就是反復去做同樣的工序,這點很像鐘世雄。
而劉培桐拿銼刀、拿鋸弓的方法與鐘世雄也如出一轍,甚至哪里拿的東西就要放回哪里這個良好的行為習慣,二人都高度一致。“工具如果不放好,就會導致整個賽場混亂,時間全用來找東西了。”
“鐘世雄老師對我的指點很多,他把上一屆的經驗方法會告訴我,但對于手工類的競技項目,平日里多動手、多做筆記還是有必要的。”
其次,劉培桐經驗豐富,能夠思路清晰地分配任務。
因為劉培桐早在2013年底就在集訓班開始訓練,參賽次數也比較多,因此他的經驗在三人中算最豐富的,比賽中三個人的分工、組織這塊重擔就落在了劉培桐的身上。
制造團隊挑戰賽項目中,有70%的產品分和30%的意外分。出于對整體項目成本的考慮,三個人在時間分配上一定要統一。“其實,我們三個人是一起討論如何在四天之內完成任務。像高雨楠他讀過大學,年齡也比我們大兩三歲,因此他的應試能力比我們都強;而我和詹志遠由于平日里手工做得比較多,掌握技術比較全面,因此在比賽的時候要多注重一些技術方面的內容。制造團隊挑戰賽考驗的是三個人通力合作的能力,三個人缺一不可。相信我們會把任務圓滿完成的。”
“調皮搗蛋”小孩的坎坷晉級之路
據劉培桐自己介紹,從小他是一個很搗蛋調皮的孩子。劉培桐則生動地用前陣子教師節網上流行的“班級座位圖”,來形容自己的調皮程度:“我肯定是坐在座位圖中的‘VIP高級娛樂區(最后一排)的人。”
2012年高中畢業后,劉培桐就出去工作了,做的便是精加工的事情。可能就是工作了一個暑假,劉培桐覺得,還是比較懷念在學校系統學習知識的氛圍,于是回去之后就和爸爸說,想去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讀書。聽到這個決定,同樣搞機械的爸爸非常高興,非常支持。
2012年,劉培桐進了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之后,最開始學得是數控加工專業。慢慢地他發現自己挺喜歡這個專業。當軍訓時聽領導講到有人會拿獎學金,他也開始想要拿獎學金帶回去給爸媽看看。“不能像初中一樣朋友們之間只知道玩了,我去了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要和以前不一樣了。”
而劉培桐進入學校的集訓班,也是一波三折。當時來到集訓班也不知道干嗎的,反正聽別人說在這里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然而,進入集訓班需要通過三次考試。而劉培桐在前兩次考試中,都是被淘汰的。“由于我以前比較調皮,理論知識比較差,第一次考試結束后我就沒收到通知。第二次考試是個制圖競賽,由于大家表現都非常優秀,結束后我也沒拿到入選通知。”很快,第三次考試來臨了,當時考的是普銑實操考試,劉培桐表現比較突出,被現場的陳卓坤老師敏銳地捕捉到。陳卓坤老師當場讓他實際操作了一個步驟,之后就推薦了劉培桐去了集訓班。
進入集訓班后,雖然劉培桐在班里比較調皮,愛開玩笑,但是他該學習的時候還是很認真的。訓練了一年之后,2014年劉培桐就去參加了數控技能大賽,然后就去學了鉗工,后來又分配到綜合機械項目學普車普銑和電路,到2016年初,通過一系列考核,才被調到了制造團隊挑戰賽項目中來。
劉培桐和本次世界技能大賽綜合機械制造項目的中國選手唐培強,都來自廣東潮汕。他們兩個人都屬于綜合陂能強的“全能王”。在劉培恫眼中,綜合機械制造項目考驗的是一個人的耐心和定力,而制造團隊挑戰賽項目考驗的則是相互協作的能力,更有挑戰性。
良好的心理素質來源于過硬的基礎
因為中國代表隊在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制造團隊挑戰賽項目中獲得了金牌,劉培桐承認,他們現在不是沒有壓力。而目前碰到的一個挺大的問題,就是參賽評分標準的臨時調整。“我們雖然有信心,但是最近世賽組委會才制定出一個新的評分標準——普車普銑的分數大幅度降低,而另外兩個我們相對薄弱的項目評分卻提升了。放在之前,普車普銑項目是中國隊的強項。”
這樣評分標準的調整是有利于西方人的。現在,中國代表隊開始改變訓練方式,讓另外兩個相對薄弱的項目水平提升起來。“雖然臨時改變了評分標準,但是具體到現場我們比的還是心態和綜合能力。我覺得心態好,比賽中就能夠發揮穩定,而我過硬的基礎就無形中會增加我們的自信心。畢竟,我們都身經百戰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制造團隊挑戰賽中的三位選手,雖然是性格完全不同的小伙子,但相信他們三個人通力合作,定能夠組成一支強大的團隊,在世賽比賽中閃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