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根蓮
摘要:本文介紹了“課崗證賽”融合的課程體系內涵,并就如何構建“課崗證賽”融合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體系,以適應現代企業對“懂技術、會操作、能創新、善合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要求進行分析闡述。
關鍵詞:課崗證賽 機電一體化 課程體系
《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制造強國戰略,正引領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隨著高新技術在企業的應用,企業工作生產方式、工作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等產生了諸多變化,企業對員工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職業教育做出相應的回應和改變。為培養企業需要的“懂技術、會操作、能創新、善合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應從強調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向注重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轉變。為此,筆者學校大膽改革,打破原有學科課程體系,構建了新的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課程體系。
一、“課崗證賽”融合的課程體系是符合現代企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的課程體系
“課崗證賽”融合是指“課程與崗位對接、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融通、課程與技能競賽融合”。課程與崗位對接,即課程設置與將來所要從事的專業崗位對接,旨在培養學生具有從事本專業崗位必需的知識和技能;課程與職業資格融通,是指將相關的國家職業資格標準融入課程內容中,學生學完課程,可參加職業資格鑒定并取得證書;課程與技能競賽融合,是課程內容中引入職業技能大賽的項目,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崗位技能,又能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課崗證賽”融合的課程體系應基于工作過程構建。工作過程是個體為完成一項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诠ぷ鬟^程構建的“課崗證賽”融合的課程體系,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依據崗位工作內容和任務必備的職業能力來設置課程;二是課程內容由學習情境構成,而學習情境是對真實工作任務基于教學論和方法論轉換或以職業技能鑒定、職業技能大賽項目為載體設計而得;三是學習情境的實施過程與工作過程結構保持一致,即按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和評價六步驟來訓練學生個體完整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方法能力和溝通協作能力。
總之,基于工作過程的“課崗證賽”融合的課程體系能將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融為一體,并能將真實的職業氛圍帶入教學過程,教、學、做一體化,學生在習得經驗策略的同時訓練了完整思維,不僅具備了從事本專業現有崗位的工作能力,還具備了職業遷移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學習和與人溝通協作的能力。所以說,“課崗證賽”融合的課程體系是符合現代企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的一種課程模式。
二、“課崗證賽”融合的課程體系構建路徑
“課崗證賽”融合的課程體系構建的第一步是調研,通過調研了解專業就業崗位;第二步是召開“實踐專家研討會”,在會上,實踐專家對各崗位工作內容進行分析,并對崗位工作任務進行細化、分解,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務,然后分析完成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的職業能力和按能力復雜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務,歸納出職業行動領域,最后將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換;第三步是專業課程開發小組(由企業專家、課程專家和專業骨干教師組成)根據“實踐專家研討會”討論的結果,綜合考慮與職業崗位有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和國家職業技能大賽賽事,確定課程門類。課程設置好后,再對其進行學時分配和排序。課程排序應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的學生認知規律和由新手到技術能手再到技術專家的職業成長規律。
三、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課崗證賽”融合的課程體系構建
1.分析崗位工作內容,提煉典型工作任務,歸納行動領域
首先,我們通過企業座談、問卷調查以及畢業生跟蹤回訪等方式,了解到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就業崗位有:機電產品生產、機電設備安裝調試和維護保養、機電產品設計、機電產品營銷和售后、機電產品生產管理。
隨后,召開“實踐專家研討會”,針對專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并考慮學生可持續發展,分析學生應具備的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專業能力為:機電設備的操作能力;機械和電氣圖樣的識讀、繪制能力;機械加工和裝配工藝的編制與識讀能力;機電設備的機械和電氣安裝、調試能力;機電設備的維護保養能力;常用電工電子儀器、儀表和工具的操作和使用能力;簡單機電產品的設計能力;機電產品營銷、售后和技術服務能力以及生產調度、生產計劃編制、車間和企業管理能力。應具備的方法能力為: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應具備的社會能力為:語言表達能力;交際與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
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專業行動領域,包括圖樣的識讀與繪制、電工電子產品制作與調試、機械零件加工、機械加工工藝編制與識讀、機電產品設計、機電設備運行維護、機電產品營銷與售后、機電產品生產管理。
2.專業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分析
課程開發小組依據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今后的工作崗位,對照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確定了與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工作崗位密切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種類。生產崗位為數控車工(中、高級)和數控銑工(中、高級)資格證;設備安裝調試和維護保養崗位為維修電工(中、高級)和維修鉗工(中、高級)資格證;產品設計崗位為制圖員(中、高級)(AutoCAD、Pro/E)資格證;生產管理崗位為內審員資格證。
3.相關技能大賽賽事分析
目前與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相關的技能大賽主要有: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三維建模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大賽、電子產品設計及制作大賽、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大賽、機械設備裝調與控制技術大賽和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
4.轉化行動領域,設置學習領域,構建課程體系
行動領域的職業能力要由相應的學習領域課程來培養。由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換時,二者在數量上并非一一對應的關系,究竟轉換為多少門學習領域課程,應根據行動領域涵蓋的范圍大小及專業教學規律、教學條件來確定,可以一對一,一對多,還可以多對一。如機械零件加工行動領域涵蓋的范圍大,轉換為一門課程不利于教學的組織實施,我們依據所使用設備、工具間的相互關聯性,將其轉換為機械零件手工加工、機械零件普通機床加工和機械零件數控機床加工三門課程。為推進雙證書制度,轉換為學習領域時,在課程內容中融入職業資格標準,實現課證融通。另外,設置學習領域時,還應充分考慮國家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賽種,課程內容中加入技能大賽的項目,讓學生了解掌握最新專業技術,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參賽打下基礎,提升其就業競爭力。通過轉換,13門學習領域課程與職業資格、技能大賽融合的情況如下:圖樣識讀與繪制課程與“制圖員(中、高級)”職業資格和“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三維建模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大賽融合;機械零件手工加工課程與維修鉗工(中、高級)職業資格融合;機械零件數控機床加工課程與“數控車(中、高級)”“數控銑(中、高級)”職業資格和“三維建模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大賽融合;電工電子產品制作與調試課程與“維修電工(中、高級)”職業資格和“電子產品設計及制作”大賽融合;機床電氣系統檢測與維修課程與“維修電工(中、高級)”職業資格融合;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課程與“維修電工(中、高級)”“維修鉗工(中、高級)”職業資格和“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大賽融合;機床機械部件裝配、調整與檢測課程與“維修鉗工(中、高級)”職業資格和“機械設備裝調與控制技術”大賽融合;產品工藝規程識讀與編制與“三維建模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大賽融合。
最后,將這13門學習領域課程按學生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進行排序,分別開設在第一到第五學期。學習領域課程是專業課程體系的核心部分,可培養學生的基本和核心職業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一個非常重要環節,頂崗實習亦是高職課程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前的一次實戰演習,能加深學生對崗位工作的認識,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企業文化并拓展提升他們綜合職業能力,因此,在第六學期設置了頂崗實習。此外,為培養學生的基礎文化素質修養和提升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第一和第二學期還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體育、實用英語、高等數學等基礎素質課程?!盎A素質課程+學習領域課程+頂崗實習”構成了完整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