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曉蘭
(蘇州實驗中學,江蘇 蘇州)
1.理論背景
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在他的“心理社會”階段理論中描述:“第五階段——青春期(12~18歲)的主要沖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埃里克森,1963年)
一方面處在青春期的個體身心發展需要和本能沖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沖突下,身心發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又常常感到困擾和混亂。因此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將面臨認識自我、調控和管理自我、發掘自我潛能、建立自我同一性、認識職業、發現興趣與能力、探索人生目標、澄清價值觀、規劃人生等重要課題。
2.概念界定
高中生涯規劃(Life-Career Guide in high school)是指高中階段學生認識自我、認識實際的職業世界并探索自己可能的發展形態,就人生發展方向做出抉擇、規劃與調整,以期實現自我與社會價值的過程。生涯規劃是一個人規劃未來生涯發展的歷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高中生涯規劃教育是指在學生、家長、教師和其他社會群體的共同努力下,通過生涯認知、生涯設計、生涯體驗等步驟,喚醒高中生的生涯規劃意識、培養學生的生涯抉擇能力、發揮學生的天賦才能,幫助學生在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自主規劃人生的教育,把教育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兼顧學生升學和就業兩種需要,最終幫助每位學生過上適合自身特點的美滿生活。
家庭教育:狹義的家庭教育通常是指家長(主要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廣義的解釋是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家庭教育往往對子女的生涯規劃與發展影響重大、意義深遠。
課程:廣義的課程通常指的是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老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
本文所指的“高中生涯規劃親子互動課程”,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家庭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殊之處在于在傳統的家庭教育基礎上,它是以高中生涯規劃為主題和主要內容,以高中生及其家長為主體,教師為組織和指導者,家長、學生、教師共同參與的新型親子互動類課程,以下簡稱為“課程”。
3.實踐基礎
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十六條:普通中學可因地制宜地開設職業教育的課程,或者根據實際需要增加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高中階段教育要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等多方面指導,要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生涯指導。”把培養學生謀生創業能力作為教育使命。高中階段進行生涯規劃教育在增強學習動力的同時更有利于學生選擇符合自我興趣和發展潛能的專業和職業,為大學階段生涯規劃及今后的正確擇業做好充分準備。
以上理論及現實背景,無疑說明了生涯規劃及家庭教育對青少年人生發展的重要意義。長遠來看,中學生涯規劃及家庭教育更對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堅實的政策支持、深厚的理論背景以及迫切的現實需要更為“高中生涯規劃親子互動課程”(以下簡稱為“課程”)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
1.在學生、家長、教師和其他社會群體的共同努力下,喚醒高中生的生涯規劃意識,培養其生涯抉擇能力,發揮學生的天賦才能,幫助學生在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自主規劃人生。
2.通過生涯認知、生涯設計、生涯體驗等多形式的親子互動活動,為親子之間互相了解、互相溝通、互助合作提供平臺、增加機會,進而改善親子關系。
3.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科學育兒的能力,做伴隨孩子幸福成長的智慧型家長。
4.在幫助每位高中生科學合理地規劃人生的同時改善親子關系,促進家長和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增進家庭團結和睦,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國家發展。
1.課程主體:學生、家長
本課程以學生及其家長為主體,從教學主題的選取到互動活動的設計以及家庭作業的設置等環節,都從考慮學生及其家長的實際需要出發,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計。
2.指導教師: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導師、生涯規劃指導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科任教師、校外教育專家等。
本課程的指導教師主要承擔著課程的設計、組織、協調、引導等工作,因此具備一定的中學生涯規劃、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理論和實踐知識的教師,比如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導師、生涯規劃指導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科任教師、校外教育專家等均可擔任本課程的指導教師。
3.課程主題:生涯規劃結合親子關系
以認識自我、發掘潛能、職業探索、生涯訪談、選科分班、人生理想、人生規劃、實施管理等內容為課程主題,以學生自主學習和親子互動為主要活動形式開展,在引導學生進行生涯規劃的同時促進學生與家長的互動、增加親子溝通的機會、改善親子關系、促進學生生涯發展、家庭幸福成長。
4.教學形式:學生自主探索結合親子互動活動
課程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家長互動為輔、教師引導協調,在課程導入、活動開展、課程小結的任意環節,都可結合家長的共同參與。
以《認識自我》為例:在課程導入環節,可設置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的破冰游戲;在活動開展環節,可同時設置學生自主探索活動:“我是誰”“同學眼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我想對父母說……”和家長參與活動:“我眼中的孩子”“我想對孩子說……”等內容;在課程小結環節,可設置“親子對對碰”“親子討論會”“我想聽你說”等親子互動活動。
5.課程載體
所謂課程載體,即本課程利用什么時段、什么平臺開展,筆者認為:
第一,學校可在校本課程、選修課程、特色課程等的陣地中,選擇性地開設本課程。
第二,學校可在家長會、班會課、心理健康教育課、生涯規劃輔導課、生命教育課、常規講座、團體輔導等已有課程中有針對性地開展本課程。
第三,教師可利用多媒體進行授課,比如網絡授課、網絡直播等形式使家長可以打破時空障礙,隨時隨地參與到課程中來;比如利用“一師一優課”等網絡曬課平臺,將課堂實錄及家庭作業等上傳至網絡平臺,使家長可自由選擇時間和空間,身臨其境地體驗課程活動、完成家庭作業(無網絡條件的可下發紙質調查問卷、心理測試題等資料作為課程的家庭作業,讓學生回家后與家長共同完成)。比如利用網上問卷調查、心理測試等形式讓學生和家長可以簡單快速地完成課程任務。
第四,學校可通過家校路路通、校園網站等通訊平臺,加強家校溝通,向學生家長介紹生涯輔導理念及方法,提高家長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使家長能更好地幫助自己的孩子發展自我意識和職業生涯意識,制訂職業生涯規劃。
第五,其他可以實現家長、學生、教師互動的課程載體。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第四兩種方式的課程,雖能打破時空的障礙,彌補部分家長不能現場參與課程的缺點,但由于缺乏現場的親子互動活動,采用這兩種方式上課時,教師應把親子互動活動改成學生團體活動,或者將親子互動活動放在家庭作業環節,也可在家庭作業環節增加需要親子溝通、互助合作的任務。
6.課程方案列舉

學段 主題 主要任務 教學形式 親子互動活動舉例認識自我、認識生涯 喬哈里窗、優點轟炸專家講授知己知彼:認識自我認識職業高一討論分享團體活動演講、辯論親子游戲探索興趣、人格特質 興趣島、霍蘭德測試澄清價值觀、夢想 價值觀測評、夢想演講能力評估、潛能挖掘 能力PK賽、潛能大發現認識行業、職業 專家/家長講堂與答疑了解院校、專業 生涯訪談、生涯調查角色扮演模擬選科、分班 理想大學辯論會三思后行:制訂計劃評估調整制訂生涯規劃 模擬選科分班實踐生涯規劃 我的生涯誰做主(辯論)評估、調整規劃 生涯彩虹圖匯展生涯訪談家長講堂高二生涯調查學業、理想規劃 我的理想(演講)社會實踐高三精益求精:作出抉擇付諸行動家庭討論現場模擬模擬志愿填報 模擬志愿填報職業生涯報告 生涯報告會、生涯幻游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