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君萍,趙明強
(1.臨朐縣冶源水庫管理局,山東 臨朐262600;2.臨朐縣水利局,山東 臨朐262600)
近幾年,臨朐縣不斷加大對水利的投資,水利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完成了5 座中型、23 座?。?)型、114 座?。?)型水庫的除險加固任務;對彌河冶源水庫以下河道進行了綜合整治,先后新建了10 處攔河閘壩工程,對回水區域進行了護岸治理,建設集中供水工程18 處,解決了30 多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實施抗旱應急項目86 個,新打機井180 眼,抗旱澆灌面積30 余萬畝;實施灌區配套及節水改造工程,防滲改造渠道47.2 km,新增旱澇保收面積1 萬hm2,被確定為全國農田水利重點縣;先后組織實施水土保持重點項目43 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86.5 km2,是全國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試點縣。
臨朐縣地貌類型復雜,全縣60%的耕地都位于丘陵地區,灌溉條件較差;多數村莊地處山區,距離水庫較遠,飲用水源保證度、可靠度不高。
目前,臨朐縣只能用當地水,沒有客水資源。而降水量又存在時空分布不均的特征。在豐水年份,大部分雨洪水資源作為棄水下泄入海;在遇到連續干旱和特大干旱等極端氣候的時候,無客水支援。
目前,丹河水庫、淌水崖水庫的水可以通過丹河、彌河自流進入冶源水庫,嵩山水庫的水可以通過石河自流進入彌河,但河道滲漏極其嚴重,缺少必要的連通工程。
臨朐地處沂山北麓,彌河上游,在地勢上南靠沂山、北望渤海、處于上風上水的位置;河流水系相對獨立,不受外界干擾,水質容易保證;具有良好的森林植被和水系生態環境,是“全國綠化模范縣”。臨朐現代水網具有鮮明的魯中山區特色、生態水系特色和歷史文化特色。
臨朐的水是源頭活水,缺少客水資源,水資源稟賦條件決定了臨朐縣不宜發展高耗水企業,更不能發展造成水污染的企業,必須走生態經濟、綠色經濟的路子,把水資源保護、水源涵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根據《臨朐縣城鄉統籌規劃(2011—2030)》,臨朐未來20 年的目標是:打造“山水園林宜居城市”“中國(江北)鋁型材第一縣”“齊魯生態第一縣”“旅游強縣”和“文化強縣”五個品牌,把生態放在了最為顯要的位置。這為臨朐縣建設集供水、防洪、生態于一體的現代水網率先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國務院有關部門將加大對沂蒙革命老區的扶持力度,并適當降低中央投資項目的地方投資比例。這是加快臨朐發展的重大機遇,也為臨朐水利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注入了新的活力。
臨朐縣共建成水庫165 座,塘壩459 座,總攔蓄能力3.82 億m3。在水庫數量上,全省平均每個市縣69 座,臨朐縣是平均值的2.4 倍;在蓄水能力上,全省平均2.18 億m3,臨朐是平均值的1.5 倍。這些都為建設現代水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臨朐縣委、縣政府把構建集供水、防洪、生態于一體的現代水網,作為落實中央和省水利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舉措,并對水利改革發展、現代水網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
實行綜合規劃,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協調好水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地表水利用和地下水利用、蓄水供水與防洪除澇等各方面的關系,注重發揮水利工程的綜合功能,統籌解決水資源短缺、水災害威脅和水生態惡化三大水問題。
要依靠當地水走內涵式發展路子,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產業發展、生產力布局以及城鎮建設規劃,必須充分考慮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量水而行,以供定需。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文化產業,嚴格控制高耗水產業發展和城市規模過度擴張。
臨朐地處山區,地形復雜。治水要遵循水的運行規律,合理利用地形條件,以自流為主、提水為輔,堅持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優水優用。河系水網宜連則連,避免無序調水。合理調控地下水位,充分利用地下水儲存、調蓄空間,治理城區周邊等地下水超采區,對地下水進行科學調控和增效利用。
現代水網建設要體現山區水利特色,圍繞山水生態縣建設,抓好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涵養水源等工作;體現水系生態特色,打造彌河生態長廊,展現彌河流域內冶源、淌水崖、嵩山水庫;汶河流域內大關、沂山水庫等自然景觀;體現歷史文化特色,發掘老龍灣的歷史文化內涵。
圍繞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全面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制度,嚴格“三條紅線”控制管理,形成“一控雙促”倒逼機制,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并建立與當地水資源稟賦條件相適應的用水方式和發展方式,全面實現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統籌配置,建設節水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一是加強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保持河道不斷流。臨朐位于彌河、汶河的最上游,通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可以增加土壤入滲、減少地表徑流、削減洪峰流量、延長匯流時間,可減少地表徑流流量,從而增加河流上游地區的水源涵養能力,起到防洪減災的效果。
二是建立水庫聯網體系?;窘⑵鸨U袭數毓┧?、防洪、生態安全的現代水網工程體系。重點是圍繞彌河、汶河兩大水系和冶源、嵩山等六座大中型水庫展開,通過渠道、管道等連通工程建設,建立以冶源水庫為中心調節樞紐工程,汛期把有限的水資源儲存在冶源水庫,非汛期把水資源科學合理地分配到灌區、村莊、城區、工業園區等每一個用水單元連通工程,把現代水網框架建立起來,在供水、防洪、生態、信息化方面有突破性進展。
重點發展文化產業,建成以冶源水庫、老龍灣、海浮山、彌河生態長廊于一體的水利風景區,在該區域組建大文化產業集團,打造魯中山區以水文化為代表的產業基地。
構建臨朐現代水網工程體系,建成集供水、防洪、生態于一體的現代水網,統籌解決三大水問題,使之成為全面展示水安全、水功能、水生態、水文化、水信息、水經濟、水管理,多功能融合綜合性的大水網,實現人水和諧發展,在全省率先實現水利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