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段 龍
(東平縣水利局,山東 東平271500)
東平縣以“生態秀美,人水和諧”為理念,以建設“水資源、水景觀、水工程、水文化、水管理”六大體系為目標,把水系生態建設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與綠化、景觀建設相結合,統籌謀劃、系統推進,全力打造山青水秀生態東平,全縣水生態文明建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快速發展。
近年來,新建、擴建一批城市污水處理廠,使全縣重要水功能區達標率明顯上升。通過一系列河流綜合治理工程和水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水系連接趨于完整,河道景觀特別是東平湖水生態環境功能逐步恢復,有效地改善了當地生物棲息環境,生物多樣性有所增加,水生態文明建設格局初步形成。
實施水文化與水景觀的保護與打造,一是改善了工作生活環境,群眾對東平縣的水生態環境滿意度逐步提升,節假日赴郊外開展環東平湖騎行、濕地公園游覽等休閑度假活動的意愿顯著增強,出游人數明顯增加。二是防洪減災體系日臻完善,全縣61 條河道全部落實“河長制”,實現各類水域河長制管理全覆蓋,城市和主要河流實現防洪達標,有力保障了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三是建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聯席會議制度,供水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水功能區水質保持穩定達標,飲水安全得到了保障,進一步激發了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動力,對促進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東平湖、戴村壩分別為國家水利風景區和水情教育基地;打造城市生態水系景觀、稻屯洼國家濕地公園、戴村壩水景觀及水文化、東平湖濱湖濕地風光帶等工程,將推動旅游服務業進人了良性發展軌道,旅游收入穩步增加,有力地帶動了交通、餐飲、住宿、文化、娛樂等相關產業經濟效益的增加。
工程建設中將文化元素融入到水利規劃和工程設計中,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水滸影視城景區、戴村壩博物館及水文化工程等一系列水利風景區成為了水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成為提升東平特色旅游的重要載體。東平人將東平特有的優美自然環境、人文景觀及民俗風情集于一體,展現治水興水的文化魅力。水滸文化、黃河文化、運河文化等水文化元素深度融入了城鄉建設,水利工程汲取水鄉文化設計理念,積極營造親水宜居環境。
為扎實做好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縣里成立了水生態建設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做好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各級各部門牢固樹立區域發展“一盤棋”的大局意識,充分認識水系生態建設的重要性,站在保障全縣用水安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高度,通力協作,在建設水系生態的同時,同步推進污水處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全縣形成了各負其責、密切配合的工作局面。
積極落實目標責任制,建立完善的監督考核、責任追究制度,并根據國家、省和市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部署要求,把水系生態建設作為全縣規劃的重要基礎設施,力爭到2020 年,基本建成庫河相連、蓄泄兼顧、水質優良、水量充沛的水生態體系。縣水系生態建設領導小組根據實際情況,細化分解各個部門的工作責任和各個階段的任務目標,把水系生態建設納入目標責任制嚴格考核。
在保持財政投資持續增長的同時,東平縣積極創新融資模式,引入多元化投融資主體,鼓勵水利建設項目通過其他多種方式進行融資。另外,緊緊抓住國家和省、市加大水利基礎設施投入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上級政策和資金支持,力爭把水系建設項目納入國家和省、市水利建設的大盤子,贏得國家和省、市對水利建設的更大支持。在項目儲備上,認真研究解讀國家和省、市水利改革發展的政策方向,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水利工作方向,不斷加強水系生態項目的篩選、論證和儲備工作,做到規劃一批、儲備一批、實施一批,實現水系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全面落實四制管理,在國家關于水利工程建設有關法律法規的框架內,創新工程建設管理模式,強調工程監理、審計、設計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的作用,在建設單位授權的條件下,建設單位管理職能主動后退,監理、審計、設計單位職能向前延伸,充分發揮第三方專業人員配置齊全、經驗豐富等優勢,有力地保障了各項水利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
充分利用各種新聞輿論媒體,采取電視專欄、新聞廣播、網絡及平面媒體宣傳等多種方式,加強輿論引導,廣泛宣傳水源地保護和水系生態建設的主題主線、目標任務和工作成效,對外擴大影響,贏得政策支持;對內凝聚力量,吸引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在全社會營造關心、關注水系生態建設的濃厚氛圍。
1)治水理念存在局限性。工作中單純從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人的利益出發去處理人與水的關系,與強調人水和諧、維護良好水生態的水生態文明理念相比,具有一定局限性。
2)社會參與程度較低。水生態文明建設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參與度總體不高,限制了治水事業的發展,水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公眾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
3)東平湖調配權限不足。東平湖作為南水北調東線調水工程樞紐,重要的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既承擔著維系防汛安全的重任,又肩負著流域生態安全的戰略任務。受東平湖水資源調配權限所限,不能讓東平湖水資源為地方生態服務,面臨的壓力和困難較大。
1)做好頂層設計,建設海綿城市。要構建“政府主導、市場響應、政策激勵、公眾參與”的水生態文明建設體制,建設海綿城市是科學利用降水的最佳方式。東平縣具有良好的河湖體系,這為海綿城市建設,積極利用自然降水,解決水資源不足奠定了良好基礎。海綿城市建設還可擴大河湖濕地面積,提高水質凈化能力,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環境質量的需要。
2)發展節水農業,加大治污力度。東平縣為傳統農業大縣,農業是耗水最多的產業,一方面農業傳統灌溉方式浪費水資源嚴重,農業節水意識還有待提高。政府要加強節水知識的宣傳,提高農民的節水意識;加大對節水灌溉設施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使農民從灌溉方式上減少水資源的不必要浪費;還要注重農業灌溉用水的凈化處理和回收再利用。轉方式調結構是改變水污染現狀,合理利用與保護水環境的上策。首先,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杜絕新污染。其次,通過建設生態工業園、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等方式,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有力保護水資源、水環境。
3)構建水文化長廊,吸引公眾參與。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一個地區長盛不衰的根本所在,在沿東平湖周邊建設水文化長廊,使水文化與旅游文化、生態文化有機融合。加大水資源利用與保護,不僅需要廣大民眾的關注,更要每一個公民的積極參與,因此,一方面,要做好保護護水資源、水環境的宣傳工作;另一方面,通過對典型人物典型事跡的介紹,讓民眾了解水資源現狀,了解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加大宣傳力度,普及民眾對水資源與水環境的法律法規意識,在做到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進行的基礎上,加強不法獲取水環境和資源行為的打擊力度,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態文明氛圍。
4)探索建立水生態長效運行機制。一是完善水生態建設目標考核機制。繼續完善水生態考核實施辦法,縣政府每年與各鄉鎮、各部門簽訂水生態建設目標責任書,將完成情況作為年終業績綜合考評的重要內容,并實行一票否決;將河長制與水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實施問責機制來助力水生態文明建設。二是制定生態補償機制和環境容量有償使用機制,不斷激發企業主體積極
性,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水生態建設。三是建立工作推進機制。縣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定期調度建設情況,查找分析存在問題,加快工作進度。四是健全督查機制。由縣委辦督查局、縣政府辦公室督查科牽頭,對重點工程進展情況、建設指標完成情況、資金落實情況等督查督辦。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黨中央做出的具有劃時代重大意義的決策部署。東平縣政府只有實事求是,創新措施,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才能真正將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落實落地,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譜寫東平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