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姣,張厚超,馬振鈞
(1.費縣水土保持局,山東 費縣273400;2.日照市眾川水利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山東 日照276800;3.費縣財政局,山東 費縣273400)
為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關于精準扶貧的號召,費縣在實施2016 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過程中,以“治理一條流域,開發一個產業,發展一方經濟,改善一方生態,致富一方百姓”為建設目標,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達到了生態環境改善、土地增產、群眾增收,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的目的。
費縣2016 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位于梁邱鎮的東溝峪小流域,流域總面積50.85 km2,水土流失面積29.96 km2,涉及47 個自然村,總人口1.78 萬。該項目于2016 年3 月開始實施,截止2016 年底,累計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9.3 km2,其中,新建土坎梯田184.26 hm2,新建石坎梯田43.14 hm2,整修梯田2 111.89 hm2,新建堰壩12 座、蓄水池4 座、大口井7 座,整修生產路10.6 km,栽植經果林65.09 hm2,封育治理525.62 hm2。完成中央投資1 025 萬元,并于2017年7 月通過了省級驗收。項目區屬北方土石山區水力侵蝕類型區,主要以面蝕為主,平均土壤侵蝕模數1073 t/(km2·a),水土流失面積占流域面積的58.9%。嚴重的水土流失制約著當地的經濟發展,項目區群眾生活困難,通過治理水土流失實現脫貧致富的意愿強烈。費縣水土保持局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精準扶貧的號召,在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過程中,大力實施水利工程、經濟林工程和土地復墾等工程,狠抓產業發展,積極推進第一書記精準扶貧工作,為項目區貧困群眾實現整體脫貧打下了堅實基礎。
通過各項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實施,尤其是整修梯田和經濟林的栽植,不僅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還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經測算,各項措施完全發揮效益后,治理區糧食產量將增加2 230 t,經濟林年產量可達238 t,可實現經濟收入552.66 萬元,對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通過梯田工程、蓄水工程、水保林、經濟林、封禁治理等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實施,項目區建成了高標準、高質量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水土流失治理度達98%以上,林草覆蓋率由原來的22.0%,提高到23.3%,當地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以上措施的實施,有效調節和改善了項目區地表徑流的時空分配,降雨經過各項措施的截留入滲,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提高了項目區防洪抗旱能力,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也為水資源的合理、高效利用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該流域通過綜合治理,生態與經濟并重,在完善了水土保持防護綜合體系,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時,進一步強化了農業基礎設施,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加了經濟作物面積,優化和調整了產業結構,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修建梯田、發展經果林等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經濟收入,提高了群眾的生活水平。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機會,提高農民生產技能和管理水平;更為鎮域內成為生態經濟小流域,促進項目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幫助。
費縣水土保持局率先派駐第一書記工作組入下河村,通過座談了解、入戶調查等方式掌握了下河村的基本情況,摸清了貧困底子,找出了致貧原因。第一書記工作組始終把精準扶貧和農民增收放在第一位,結合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對下河村的山、水、林、路進行詳細規劃和設計。治理前下河村土地貧瘠,水利等基礎設施比較薄弱,項目實施后不僅改善了村莊道路,還發展了大片經濟林,建成了一大批如堰壩、大口井、石坎梯田等精品工程,有效的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精心組織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的實施,優化小流域治理扶貧的組織實施模式,讓群眾主動參與到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中來。對于造林、挖排水溝、維修地堰等技術含量低的工作,鼓勵施工單位組織當地貧困群眾參與完成。工程施工期間,下河村平均每天有75 名貧困戶勞動力到工地參與施工,帶動貧困人口脫貧262 人,有效增加了貧困人口的經濟收入。
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實施以來,費縣以整地、興水、通路為重點,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當地的生產條件。一是對破損失修已久的梯田用機械進行深翻及田面平整,人工整修埂坎和開挖排水溝,整修后的梯田田面平整、土層深厚、地塊變大,這樣不僅增加了土壤肥力,還有效的防止因徑流產生而導致的水土流失。二是對荒坡進行治理,實施新建梯田工程,不僅增加了耕地面積還有效減少了面狀侵蝕。三是建設一批高標準石坎梯田,并配套排水溝渠、大口井、生產路等工程,這一系列工程措施不僅起到了攔蓄徑流、保持水土的作用,還滿足了農業生產的灌溉需求,方便了群眾的生產活動。
在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時,力求做到將水土流失治理與項目區經濟發展相結合,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以大力提高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為帶動當地果樹種植業的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積極聯系土地承包大戶,鼓勵其發展經果林產業,并實現栽植蘋果和山楂經濟林共計65.09 hm2。在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的帶動和示范下,下河村以蘋果為主的各類經果林面積達到231.33 hm2。為提高農戶的種植技術水平,邀請林果專家走進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指導蘋果、板栗、核桃等經濟林的生產管理,并培養了3 名農民技術員。為了解決果品的銷售問題,將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與“四聯八建”扶貧項目相結合,新建了果品交易市場、采摘園和農副產品銷售電子商務平臺,初步實現了果品經濟的規模化和產業式發展。這些項目的實施解決了村中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切實做到了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
為打造基礎設施完善、人文氣息濃厚、村容村貌整潔的美麗鄉村,在這次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規劃設計中,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按照“山頂防護林戴帽,山坡經濟林纏腰,山下小平原成片,溝道小塘壩成串”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對山、水、林、田、路、村進行綜合治理,項目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在駐村第一書記的大力扶持下,實施了下河村鄉村文化墻砌筑、街道美化工程,完成以“中國夢、廉政文化、孝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文化墻建設,并完成旱廁改造200 余戶。成功走出了一條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農村建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