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向 陽
(晉城市澤州縣村鎮規劃設計室,山西 晉城 048000)
近年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到更多的關注,也是當前提高農村居住環境的重要政策。其中,鄉村道路作為村鎮路網的基礎,是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與農村的各項生產、生活以及農村的發展息息相關,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舉措。然而,當前農村道路缺乏系統性的規劃,或者設計人員缺乏對農村道路特征的了解,較多設計人員只是完全搬抄城市的經驗。因此,做好農村道路的規劃設計對于提高農村人文環境意義重大。
當前我國農村的發展仍相對滯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正是基于這一背景下提出的。在建設方面,農村道路存在的問題包括:農村景觀缺乏自己的特色,農村道路建設資金缺乏,農村環境問題依然突出,農村道路修建標準過低甚至缺乏依據[1,2]。
較好規劃建設農村道路,有利于提高農村的景觀環境,提高村民出行的安全及舒適程度。綜合當前農村道路建設存在問題,可以歸納為如下方面。
對于城市道路而言,在設計過程中會著重道路的交通效率及其與周邊場地功能的協調性。然而,農村道路的設計則需要考慮到農村的出行方式、農村的生產生活狀況等問題,農村道路的規劃設計也需要去貼合農村居民的實際生活狀態,注重生態功能。然而,現狀農村道路設計時多采用方格網的路網方式,這種完全硬化道路形式忽略了農村道路的生態效益,與村民的生活方式不相協調。此類道路最直接的問題是道路形式與功能之間存在脫節,既滿足不了農村住戶的生產需要,也忽略了農業生態系統的相關需求[3]。
一直以來,我國農村發展相對滯后,在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也相對短缺。農村道路從規劃設計、施工及養護等各方面均缺乏必要的投入,甚至較多道路都沒有經過正規設計直接建設[4]。
根據有關統計,在農村地區交通道路事故頻發,導致該現象的原因主要歸結于兩點:其一是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交通安全意識相對薄弱;其二是農村道路設計標準偏低,道路的相關安全配套并不健全。
農村地區普遍生態基礎相對較好,人口稀少,因而農村道路也需要做好景觀設計。然而在農村,尤其我國的西部地區,農村景觀卻較相對差。這主要是由于農村缺乏必要的環境保護及管理,導致農村環境在現代化發展中出現惡化;此外,一些設計人員對景觀和綠化的概念區分不清,只是在道路兩旁設計樹景,配上一些灌木,以此作為道路景觀,對景觀的認識過于狹隘。
在城市道路規劃設計時,有相關標準規范進行約束。但農村道路的設計標準則相對缺乏,這不利于農村道路規范化設計,農村道路設計成果難以保障。基于此,本文對農村道路的相關設計關鍵點進行探究。
農村道路有著自己獨特之處,主要表現為:農村交通流量較城市降低很多,景觀基礎較好,道路與農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因而,在農村道路規劃過程中應當明確自己的特征,在確定道路設計準則之前,需要明確道路的類別。
通常而言,可以按兩種方式劃分道路類型:一是按照交通流特性,可以將道路劃分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幾種類型;二是可以按照道路的功能來分類,把道路劃分為交通型、生活型、景觀型、綜合型幾種類型。
結合新農村道路設計的相關經驗,以及考慮到農村實際交通流量較小的情況,把農村道路劃分為如下三種。
該道路類型是指國道、省道等不和農村居住區域產生直接聯系的道路。通過型道路較好的聯系起城市和鄉村,同時也是聯系農村居民體系的重要交通網絡。通過型的道路和建筑物等人文環境設施之間的聯系并不緊密,但該類型道路與農村的物流、農貿以及交通設施等之間的聯系較多。
該類型道路與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生活型道路具備必要的交通功能,同時兼作農村商業、廟會、鄉村走動等功能,如農村的商業街道便屬于生活型道路。
生活型道路的兩旁通常是居住建筑或商業建筑,道路有較強的合圍感,有完整的底界面、頂界面、側界面。該道路的交通流量主要是本村居民通勤交通,道路有較大的人行流量。
該類型道路與農村居民的生產聯系最為密切。生產型道路可以為農村居民的生產提供較大的便利。如田間道路主要功能是務農生產,鄉村企業出于生產要求修建的道路等。
生產型道路空間類型有多種,通常會按照生產的類型進行建設,因而設計上有較大的主觀性,同時道路也會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而變化。道路的交通流量主要也是按照生產設備、交通設施等要求進行設計。
同一條道路可能會按照不同的路段劃分不同的屬性,如道路不在村民聚集居住的地方則為通過型,但是進入聚集居住處后則可能兩側有商業等設施,該路段又屬于生活型。
農村道路設計需要注意如下方面:1)需要便于農村與外界的聯系;2)組織好行人和行車交通的關系;3)注重以人為本,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4)為農村居民提供交流的場所;5)注意結合市政管線等設施;6)做好標識導向系統的設計。
通過型道路設計需要注意如下問題:1)按照上位規劃確定道路的性質;2)線路的選擇需要綜合地形情況,降低土方工程,避開地質不利地帶,減少對農田的侵占;3)線路應當避開一些名勝古跡、古樹等價值較高或有歷史價值的文物;4)道路兩旁僅有必要的交通設施,不應建設其他建筑物,其余建筑物或者構筑物應按照規范要求確定退紅線的距離;5)道路兩側需要進行綠化;6)道路兩側要有排水溝,排水溝標高高于周邊農田,將收集的雨水引灌農田;7)道路綠化需要結合景觀布局,選擇當地常用的樹木種植,綜合喬木、灌木相結合,形成層次感,并注意季節性色彩的搭配;8)對道路的標志系統應當合理設計,確保道路標志清晰,交通安全得到保障。
對有行人通過的道路,還需要注意如下問題:1)需要按照人流量來確定人行道寬度;2)人行道和車行道之間的隔離選擇;3)路燈等輔助照明;4)公交站臺的設置;5)人行橫道處需要進行交通管制。
生活型道路規劃合理對于村民的生活質量意義重大,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1)道路車速限制在20 km/h以內;2)路面寬度不宜過大;3)通過多重手法控制車速,包括縱斷面速度控制、平面速度控制、行車道窄化速度控制、路面材料速度控制、vi系統設計等方法;4)公交站的設置;5)有商業行為時,需要考慮臨時停車問題;6)非機動車行車問題;7)道路斷面應當考慮市政管線的布置;8)應當綜合商業等設施,設計居民的活動節點;9)綠化合理布置,保證綠化率,又不對商業形成遮擋;10)道路兩側建筑應當體現出層次感及本地的特點;11)街道應當體現出風貌,對街道的廣告、交通導向標志等都需要統一協調,打造出當地特色的視覺感;12)應有較好的照明。
一些生活型道路兩側并沒有商業,而是相對寂靜的步行道路,這類道路在設計中有所不同。兩側居民各戶的圍墻來維護自己的隱私,但圍墻又展現了鄉村特色。這種生活型道路交通流量不大,道路寬度也較小,可設計為人車混行。
生產型道路和該村的居民日常的生產活動聯系最為緊密,在設計中要結合生產實際,注意以下問題:1)線路的選取需要結合耕地的布局,不要有明顯改變布局;2)線路的設計需要充分考慮生產需求;3)道路的斷面不要過寬,也不要過窄;4)需要注意保護農村的生態綠色。
新農村道路對于城市和農村之間的聯系至關重要,同時也是提高農村居住環境的重要舉措。新農村道路的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當前,新農村道路建設加速推進,道路的合理規劃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新農村道路設計的相關經驗,闡述了新農村道路設計存在的問題,農村道路的分類及設計需要注意的關鍵問題,相關研究成果可以為類似工程的設計提供技術參考。
參考文獻:
[1] 劉 旭,陳艷艷.通州區新農村道路規劃建設研究[J].交通運輸研究,2009(14):71-74.
[2] 周玉成.湖南農村道路規劃的探討[J].公路工程,1982(1):152-158.
[3] 田亞光.農村道路規劃設計淺談[J].科技資訊,2015(14):115.
[4] 趙曉燕,薛 峰.淺析新農村建設中的道路規劃[J].城市,2010(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