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濤
摘 要 一個國家的語言詞匯體系展現了文化形象和內涵。英語和漢語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在很多方面不能相互聯系。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系統,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所以兩個國家之間語義和文化的對等是極少的。他們對某些具有文化內涵的特色詞語有著不同的見解。教師在授課中一定要注意比較本土文化和目標文化的異同。教師和學生都應當端正對文化教育的態度,因為文化必定是語言的支撐。所選語言的跨文化應當貫穿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同樣,中國文化在課本中的比例也應當有所增加。
關鍵詞 中學;英語詞匯;跨文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8.1,C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1-0106-01
缺乏交際能力是語言問題,在本質上卻是文化問題。外語教學的傳統思想已經限制了文化教育中信息的傳遞,更不必說涉及海外國家的文化背景及世界觀,尤其是針對外國獨特的民族文化或對象文化。人與人交流時,所說的話會包含一些信息。有時只有當聽者了解說話者國家的文化才能明白這些信息的意思。
文化滲透是慢慢適應一種新文化的過程,這就意味著語言學習者在社會上和心理上都要融入進去。文化滲透是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長期的接觸中進行的文化特色的交換,最初的一兩組文化模式可能被改變,但它們仍然是獨特的。文化滲透是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長期的接觸,以及后來最初的文化模式的改變這幾種現象組成的。表層文化滲透是指發生在物理層面和傳統文化上的文化滲透。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詞匯和言語行為上。在中學英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接受新詞匯和語匯的時候注意跨文化這一現象的存在,在表達上也要使用地道的英語。
很多詞匯在喼含意義上一樣而實際意義是不同的。針對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人來說,相同的感覺在表達上卻往往使用差異很大的文字去描述。某些詞語在某一種特定語言中有獨特的特征,但在其它的語言中沒有。例如,玫瑰在英語中可作為神秘和恬靜的象征。
一個國家的語言詞匯體系展現了
文化形象和內涵。英語和漢語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在很多方面不能相互聯系。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系統,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所以兩個國家之間語義和文化的對等是極少的。他們對某些具有文化內涵的特色詞語有著不同的見解。
教師在授課中一定要注意比較本土文化和目標文化的異同。不同國家的人,對于文化都有不同卻又豐富的聯想。中國位于亞洲大陸;中國文化的發展根植于大陸,是一種“大陸文化”。“揮金如土”在英語里的表達是“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英國是一個島國,其文化是典型的“海洋文化”他們的語言是和海洋相關的,例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進退兩難。而地區條件的差異,也導致了對于“東風”和“西風”的不同理解。在英語和漢語里,“東風”和“西風”如果作為自然風,其意思是一樣的,但是其內部的文化內涵是不同的。在中國,“東風”通常是褒美之意。東風吹過之后,春天重返大地而萬物復蘇,所以它是進步的象征。但在英文里“東風”和“西風”象征的意義是對立的,“西風”從大西洋吹來,使不列顛群島綠意盎然,充滿了生機。
教師也可以嘗試使用詮釋背景的方法。英文和中文的表達都有深刻的內涵和來源,教師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進行比較教學。例如“圓桌會議”一詞可以追溯到亞瑟王和綠衣騎士的故事,教師可以介紹中世紀的騎士文學與文化給學生;“夏洛克”這個詞來自莎士比亞的戲劇《威尼斯商人》。它的名字是一個貪婪殘酷的人物,所以我們可以順便談論莎士比亞的戲劇和他在英國文學的歷史地位。英國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圣經》在西方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如“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巧婦難為無米炊)”這句話來自《圣經出埃及記》,教師可以通過告訴學生們故事來幫助他們記憶。跨文化在課堂教學中重要啟示,中學是英語學習的定型階段,開個好頭至關重要。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教師經常忽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學生多數時間是被高考壓著而忙于背單詞和做練習,對文化背景和文化區別的理解的缺乏會導致學生在實際交流中的失敗。例如,不得體的歡迎和再
見,對問候、感激、道歉不恰當的回復和不恰當的表達,這些都將會對有效交流和理解文化交流中存在的問題產生影響。教師和學生都應當端正對文化教育的態度,因為文化必定是語言的支撐。所選語言的跨文化應當貫穿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同樣,中國文化在課本中的比例也應當有所增加。教師應當對中西方文化有足夠的了解,也可以分各種小組討論和辯論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能力。眾所周知,每節英語課的時間很短,每學年英語課的總課時也受到限制,所以跨文化在英語教學中一定要簡短精練。盡管教師正在盡一切可能改善學生的英語學習,但擺放在我們面前的任務依然艱巨,如果想說一口“標準”而流利的英語,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