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支勇
(廣東省深圳坪山高級中學,廣東 深圳)
2018年年初,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2017)》。本次課程標準的修訂針對我國高中教學長期以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強調普通高中教育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教育,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不只是為升大學做準備,還要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做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課程標準的修訂恰逢其時。首次把提高學生的技術核心素養作為通用技術課程的主旨,學科核心素養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與提升,是學科育人目標的認知升級。此次課標的修訂必然帶來新一輪教學的改革和變化,如何能夠把課標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等要求落到實處,還需要以課程為載體。而作為一門以設計學習、操作學習為特點的課程,課程設計中必然穿插各種學習活動,因此我們要探索在活動理論的視角下如何進行通用技術的課程設計。
芬蘭學者恩格斯托姆是當代活動理論的代表人物,它在黑格爾活動思想和進化論基礎上,從生物遺傳角度分析了人類活動演進過程,進而提出了活動三角模型,如下圖所示。活動理論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實踐活動,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真實、非結構、復雜的特點。人類主體的活動一定是在特定的情景中進行的,因此很難理解活動情景外的主體行為。芬蘭學者恩格斯托姆提出的三角模型描述了活動的主體和共同體成員之間遵守的規則、勞動分工、目的、客體、工具、共同體等要素對活動發生的情景的影響。

圖 人類活動的結構
以教師為中心、知識為中心,傳授灌輸知識、忽視學生主體地位是傳統教育的主要特征,活動理論自產生以來就站在了傳統教育的對立面。活動理論是一個描述人類的實踐活動的理論,教育活動的理論也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活動形式,因此它很適合用活動理論進行描述和解釋。
長期以來,我們可以把教學設計看作“以教為主”和“以學為主”兩條線,經過長期的摸索沉淀,“以教為主”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通常認為該模式在對行為的矯正、動作技能的學習、客觀事實的接受等方面具有優勢。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隨著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逐漸興起,它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重視情景、協作在教學中的作用。但是它們都忽視了學習者的學習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學習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學習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活動理論作為教學設計的指導,可以把學習者主體與其周圍的環境、資源、社會文化等因素聯系到一起,這樣更加有利于學習者主體性的發揮。人類的活動不是孤立的,學習活動更是如此。當今時代要求我們具備對話、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我們應該培養學習者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通用技術課程是一門立足于實踐的課程,同時也包括了一些理論課程,相對于實踐課程來說,理論課程設計成“活動”不容易。根據活動理論,我們選擇《技術的性質》作為主題設計成案例。《技術的性質》是學生學習通用技術后的第二節內容,學業水平考試中的考查重點,在前面一節的學習中,學生感悟了技術的價值和魅力,對技術的含義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這一節要學習技術的基本特性。整個課堂“活動”貫穿其中,教師在活動中扮演引導者、指導者的角色,學生在活動中充當主體,這樣學生能夠在活動中動手動腦,親自參與知識的建構。課堂開始之前,首先創設問題情境,帶領學生簡單回顧上一節課的內容,用課本上的經典案例引入課堂,培養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主分析材料、思考問題。隨后巧妙運用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手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和討論活動中理解技術的綜合性、創新性。最后,播放二戰中美國在日本投放原子彈之后的影像資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發表感想,讓學生在思考中明辨是非,從而在情感上認識到技術的兩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