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蘭,伍 彬,黃 瓊
(重慶醫藥高等??茖W?;A部,重慶401331)
《執業醫師法》的施行和確立,對促進醫學院校不斷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起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對我國醫學教育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1]。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作為醫療行業準入考試,是評價申請醫師資格者是否具備從事醫療工作所必需的專業技能與知識的重要考試[2],由實踐技能考試和醫學綜合筆試兩部分組成。其中醫學綜合筆試是對考生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技能、臨床綜合能力、思辨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的綜合測評,涉及多門科目,考查點精確,知識覆蓋面廣,復習難度較大。為了使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的通過率更高,培養方式就必須與國家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相對接[3]。首先從醫學基礎學科教育著手,讓學生明確將來的職業定位,在教學改革中逐漸滲透執業(助理)醫師的思想、思路,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原則,以適應崗位需求為目標,設計適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培養方案。
病理學作為基礎醫學的核心學科,既是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的考核內容之一,也是學生接觸醫學疾病學習的第一門學科,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具有特殊的學科特色和重要的學科地位。下面為筆者探討病理學與執業醫考試的對接的幾點思考。
1.1課程大綱和計劃制訂的基礎 基于??茖哟蔚牟±韺W包含兩門學科——病理解剖學和病理生理學。傳統的病理學課程大綱和教學計劃的制訂取決于各類教材的內容編排,對于這兩門學科教學學時的取舍,常由任課老師的教學經驗來確訂,使其教學目標不明確。為此,需要在基礎醫學階段建立以“培養(助理)醫師專業能力”的教學目標,調整以學科理論為中心的教學考核體系,實現基礎醫學與臨床學科對接的教學模式。能解決教學內容多和學時少的矛盾,推動基礎醫學教學流程的整體優化;能更好地結合多種教學形式進行教育教學改革。
1.2課程大綱和計劃的具體制訂 在制訂課程大綱和計劃時,以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大綱為模板,考試內容為基礎,考試深度為重難點的突破,保全掌握的知識要點、重點的理論體系,重視病理學知識運用于臨床,加強病理與臨床的聯系,這是教學改革流程的重要基礎。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強化與其他相關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聯系與融合,使基礎醫學知識準確定位于整個醫學教學體系。
制訂病理解剖學部分內容的大綱,可以直接參考執業(助理)醫師病理學部分的考試大綱;而對于病理生理學的部分內容,雖然不是醫考大綱的指定科目,但考試題目又只能用病理生理學知識來解答。該類考題涉及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失調、缺氧、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心衰、呼吸衰竭、肝腎衰竭等病理生理學知識。需要參考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大綱中的生理學、內科學、外科學等部分臨床學科的大綱內容,以完善、優化整個病理學課程大綱系統[4-5]。優化后的課程大綱“精煉、系統、靈活”,有助于建立以能力目標為核心的知識體系。
2.1教材的選擇 病理學教材是病理學知識的載體,教材的內容和質量直接體現著專科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發展水平,也直接影響本學科教學的質量。傳統的教材大部分都是本科教材的壓縮版,并沒有體現專科特色,也沒有與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對接,基于培養基層醫療的實用性人才的迫切要求,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革。因此,參與優秀教材編寫和選用先進的教材進行教學,是適應新時期學科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本院選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的臨床醫學專業教材,就率先引入了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的元素,其中對病理學教材構架進行了改革,增添了考點知識鏈接介紹和臨床相關的內容,增加了教材的實用性。
2.2教學模式的改變 傳統的課堂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教學模式常是以教師的機械式講授和學生的填鴨式接受為主。長此以往,學生自然會感到乏味,漸漸喪失學習興趣。病理學與基礎醫學其他學科緊密相關,又與內科學密切相關,可以作為基礎與臨床融合的教學范例。教學中與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對接,促進本學科開展以“培養醫師專業能力”為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推進多學科間的相互融合,加強臨床思維能力、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以臨床問題為中心,開展病理學的學習;可以通過臨床病例教學,體驗基礎醫學知識的實際運用,歸納臨床診療思路,增強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6]。
在學時分配上,保留少部分傳統課堂講授學時數,強化學生對學科基礎知識點和重要理論體系的掌握。加大翻轉課堂、PBL、臨床病例分析課及理實一體課等在教學和綜合性課程中的比例。非傳統課堂中,本院采用課堂討論小組的形式,不僅作為整體的教學單元,還作為局部的教學環節在每次課中廣泛應用[7]。在教學設計上,促進醫學基礎知識服務于臨床知識的意識,培養分析解決實際臨床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在課前預習,在課堂上加強翻轉課堂、PBL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完成教師設計的學習環節、重難點的展示及需要解決的問題;小組同學共同學習、討論;小組代表回答問題發言,組間交叉評價,老師評講等多種教學環節。既強化本學科與組織學、生理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藥理學等基礎學科間的聯系,又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間的聯系打下基礎,有利于開展綜合性課程,促進醫師專業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學改革的針對性和教學效能[8]。
傳統的考核方法是教師自主命題,考試內容、考核要點和考試題型均無統一的規定,也無參考指標,針對性不強。在以疾病學習為主的課程中,實行考核方法的改革,改變目前考核方法的單一和傳統,盡量采用與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相關的考試題型,考核評判方法更科學、更嚴謹。
本院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大綱和考試模式,不斷探索能在基礎醫學階段中反映臨床醫師培養質量的量化考核體系。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的題型全部是選擇題,考查點精確、知識覆蓋面廣,考核內容為圍繞教學大綱全面考核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知識的橫向聯合分析及臨床病例分析考察臨床思維的綜合性題。在病理學教學的反饋過程中,應該加強這方面的訓練,鼓勵學生關注歷年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題目,培養自己的臨床思維和分析能力[9]。
本院建立了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病理學模擬題庫,密切關注國家醫學考試改革的動態與發展方向,并不斷充實更新。教學考核也轉變為以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的考查為主,彌補現有學科知識體系考核的不足,以期待提高醫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素質以及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的通過率[10]。
本文通過與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大綱結合,完善優化“培養執業(助理)醫師專業能力”的病理學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在教學過程中,創新性的注重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執業(助理)醫師素質的培養;建立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病理學試題庫,在教學考核中引入執業(助理)醫師考試題目這三個方面,闡述了臨床醫學專業病理學教學與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對接的探索。當代醫學生們思維活躍,行為目的性強,喜歡個性化教育手段,善于利用網絡信息平臺。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還將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在教學中引入數字化教學模式的微課、幕課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希望能通過不斷地探索和總結,使病理學教學在新世紀創新醫療人才培養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1]李秀敏,張艷芳.執業醫師考試與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30(3):217-221.
[2]李璟怡,郭雯琿.以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為導向的西醫診斷學教學改革探索[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14(3):124-125.
[3]商慶龍,谷鴻喜,房勇,等.從執業醫師考試探討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改革[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3):211-213.
[4]陳艷,李春華.國家執業醫師考試執行后病理生理學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03,3(11):156.
[5]袁修學,袁靜萍.病理生理學:醫師資格考試“影子學科”[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3,29(10):1907.
[6]朱曉群,徐朝陽.引導式教學法在病理解剖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0,26(7):1110-1111.
[7]李志躍,趙群.淺談骨科臨床教學中LBL結合PBL教學模式的應用[J].醫學與社會,2008,21(2):53-54.
[8]李瑛,陳俊國.論現代加偶像額方法的改革與發展趨勢[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6):11-12.
[9]汪敏.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與病理學教學[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0,12(7):188-189.
[10]謝進東,梁杰珍.與執業醫師考試接軌的泌尿外科臨床教學探索[J].醫學信息,2010,23(7):230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