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柳青
河源市紫金縣蘇區(qū)中心小學 廣東河源 517436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寫作教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教師應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予以重視,新課改明確提出:在小學階段,寫作教學應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所以,寫作生活化教學方式慢慢地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立足于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生活化處理,可以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有效提高。
現階段,小學生的作文存在很大的問題。大部分學生,不知道怎樣將實際和所學知識結合在一起進行創(chuàng)作,部分學生甚至不能把寫作的題目讀懂,從而造成作文亂寫、偏題等問題。小學生的作文,就類似于流水賬,毫無意義。對于什么叫有意義的寫作以及什么又叫做復原生活,他們一點也不了解。還有一些學生,寫的文章沒有神韻和個性,寫出來的東西大同小異,沒有這個年齡階段應有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童趣。這些都是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解決的問題。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現階段學生的培養(yǎng)應和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不斷探索和實踐[1]。對小學語文寫作而言,也不例外。寫作本來就是從生活中而來,我們必須在生活中認真感悟和觀察,觸動或凈化自己的內心,這樣便可以將真正具有夾著和創(chuàng)造力的文章寫出來。在實施小學語文寫作課堂教學生活化后,我們可可以讓學生把觀察生活,融入生活的習慣養(yǎng)成,從而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和寫作,使自己的寫作能力提高,同時不斷積累更多的知識。
小學生具有十分豐富的形象思維,缺乏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其大多都是從教材和生活中獲得寫作素材和靈感的[2]。在寫作教學中,諸多學生害怕寫文章的根本原因只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忽視寫作,“肚子無墨”。第二,對教師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教學法較為排斥。對此,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應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在課堂中引入學生最感興趣、最熟悉的生活現象,以此將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fā)出來,使其寫作自信心提高。詳細地說就是,教師可以借助角色表演法、游戲法和多媒體法等對生活情境予以創(chuàng)設。
例如,在教學《可愛的西沙群島》一課后,為了讓學生學會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呈現景物、描繪景物,教師布置以下半命題的作文:美麗的——,空白處可以填上諸如“家鄉(xiāng)”、“校園”等等詞匯。在該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用圖片展示校園一角,用視頻播放事先拍攝好的當地具有象征意義的建筑物、或者展示春季美景圖等等。誠然,這些多媒體素材的展示不僅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重現了學生的日常生活,更使其逐漸找到寫作感覺,繼而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積極、高效的寫作。毋庸置疑,多媒體教學法拉回了學生對生活的記憶,是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的有效途徑。
眾所周知,諸多作家創(chuàng)造的文章都是從生活中獲得的靈感,文學本事就是對生活真實的反應,但是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沒有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因此教師應積極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其發(fā)現生活,在生活中探尋作文寫作素材。在小學作文中一個較為常見的問題就是真情實感較為缺乏,要想對學生的情感生活予以豐富,就要盡全力讓學生觀察、認識并體驗生活,將他們全部的感官調動起來,讓他們積極主動的觀察生活中的美好。用心記錄下眼睛看到的、心理感受到的,以此為今后的習作積累更為豐富的素材。
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這類課文的時候,學生的感觸并不多,他們認為課文中所描述的事情好像和他們生活并沒有什么關系。在學習這篇作文后,教師可以要求每一位學生都用自己真實的情感對一件和父母的故事進行記敘。一周后,所有學生交上來的作文幾乎都沒有重復的故事,并且部分學生寫得非常感人,盡管描寫的是和父母之間的一些小事情,但處處都滲透的溫情。課堂上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交流,每一學生說起之間的父母自豪之情都無以言表,很多家長都反映說覺得自己的孩子懂事多了。借助這個實地觀察生活的作文體驗,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同時也讓他們的情感世界得到了豐富,對學生學習和生活上都有極大的幫助。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運用生活化的教學理念,組織小學生參加一些課內或課外性的實踐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這樣,才能真正算得上生活化作文教學。處于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雖然可以在這些真實的活動中使自己的見識得到增長,對生活實踐技能予以強化,收獲到生活中最新鮮的事物以及最真實的感受,將他們闡述真實生活情感的積極性激發(fā)出來;其次,還能對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合作精神進行培養(yǎng),生活中到此都充滿了真情和哲理,良好的教學活動正好可以使小學生這些方面發(fā)展的需要得到滿足。
例如,學校可以開展校園大掃除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勞動的過程中所有的學生都付出了辛苦的勞作,整個校園煥然一新,整潔干凈的校容校貌讓給了學生非常大的觸動,同時在參與勞動的時候,學生們還學會了團結互助,共同努力將衛(wèi)生區(qū)內的死角攻破,讓臟亂差沒有地方可藏,其次,學校還可以帶領學生到公園有玩,讓小學生充分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將小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充分激發(fā)出來,立足于此,教師再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其對活動的進行情況進行回憶敘述,就自己的感想和收獲展開積極交流,不僅使其思想得到了活躍、情感得到了溝通,同時又訓練了作文。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因為平時積累的詞匯較為缺乏,學生們經常不能準確地用文字表達出自己想說的話,因此,習作中會出現語言單調貧乏、語句不通順和內容過于簡單的現象[3]。針對這類現象,第一,教師要對學生在平時積累語言材料的良好習慣予以培養(yǎng)。要想把作文寫好,就必須對大量的語言材料進行積累。只要積累了足夠豐富的語言材料,在寫作的時候才可以游刃有余、文思敏捷。第二,要對學生的遣詞造句進行指導。眾所周知,字、詞、句共同構成了作文。在一篇課文或文章中,句子是重要的鏈接和紐帶,因此,學生將遣詞造句掌握到了,會把生活中的口語變成文字語言,十分重要。只有豐富的積累,才能寫作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第三,科學的指導、講評和批改是必不可少的。在作文課上,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對學生的自評、互評、自改、互改進行引導。同時,教師還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評價活動中鍛煉到表達、思維和評價能力。在進行講評的時候,應重點講評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問題以及作文要求。教師要準確的評價每一位學生的作文,使用準確的評語,讓學生可以取長補短,將寫作水平提高。
結語:對于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而言,生活加深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讓學生積極觀察和體驗日常生活,有利于提高他們習作視頻以及積累更多的語言詞匯。對此,教師需要充分結合習作教學和生活實際,讓學生充分體驗和感悟生活,并未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習作環(huán)境,這樣一來,才可以真正使學生的眼界得到來擴,讓他們的情感表達更為豐富,進而體驗到習作的樂趣。